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功能实施途径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高中阶段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传统的德育存在弊端,德育的实效性很难发挥出来,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相融合,能最大限度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从而开创德育新方法。
   关键词: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功能
   高中阶段是一个人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对高中生进行德育,如果只是单一地强调对政治教育内容的被动接受,强调对道德律令的遵从,既会阻碍学生个体社会化的发展和进程,也必将影响其德育效果的发挥。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过程中,应当以培养健康完善的人格为目标,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从而提升德育效果。
   一、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德育功能的可能性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具有相同的目标
   正如黑格尔所说的“一个人做了这样或那样一件合乎伦理的事还不能说他是有德的,只有这种行为方式成为他性格中的固定要求时,他才可以说是有德的”。可见良好的人格是学生形成道德品质的基础和前提。任何一种思想品德的形成,都是以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基本心理成分为基础。没有健全的人格,就无法构成高层次的精神世界。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内容是相通的,它们都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自信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及团结进取的道德品格;培养健康的人格与培养优秀的品德是同一德育过程的不同侧面。
   (二)心理健康教育适当扩充了德育的内容
   德育强调学生对行为规范的遵守,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学会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强调对学生人格的培养。通过让学生学会正确的自我认知,学会恰当的人际交往技巧,形成良好的行为模式,积极进行生涯规划等,让学生拥有良好稳定的心理品质。同时在心理健康课的教学中,通过设置情境、案例再现等方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实现人格的提升。另外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式宣泄情绪,形成良好的行为模式,这些内容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德育的不足,完善了德育的内容。
   (三)心理健康教育增加了德育的实施手段
   传统德育主要运用理论灌输、说服教育、榜样教育、榜样引导、行为评价等方法来提升学生的德育认识,激发学生的德育情感,增強学生的德育意志,指导学生的行为。这些方法往往是被动的,学生在接受教育时缺乏主观的自觉性,很难将这些理念内化为道德行为。然而在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的过程中,可以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自由联想、行为训练、情绪疏导等多种方法,通过改变学生的认知,进而改变学生的行为。在德育过程中借鉴心理教育的方法,多种方法并举有利于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二、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功能实施途径
   (一)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弥补德育的不足
   心理健康教育所包含的教育内容非常广泛,既有与德育相融合的内容,也有其特有的教育内涵,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础,解决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困惑,通过对高中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及解决,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认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这些内容正好弥补了传统德育的不足。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对学生进行情绪疏导,实现对学生的转变,这些方法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对学生品德的提升有很大的操作性。
   (二)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奠定道德理念的基础
   高中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随着获取信息途径的多元化,高中生也会面临很多负面信息和不良的社会问题,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不应避讳社会的阴暗面,而应正确引导学生正视现实的不合理,让学生学会调适自己的心态。多元合理地看待这些问题,拥有积极的生活态度,学会合理认知,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引导功能的实施途径,对纠正学生认知上的偏差,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都有极大的帮助,同时引导学生提高自身抵抗不正确道德观念的免疫力,从而树立社会责任意识。
   (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促进道德理念的融合
   青春期是学生自我意识的确立时期,这个阶段的孩子自我冲突明显加剧,对自我既肯定又否定,如果能够在新的认知水平上形成协调统一的自我,那么就能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识,反之则可能出现自我意识的混乱。自我意识混乱通常指自我评价过高或自我评价过低,容易使学生走向自负或是自卑这两大心理缺陷。如果学生的自我评价过低,学生心理体验常伴有抑郁、自卑、意志薄弱、情绪消沉等现象,当面临新的环境或者重大社会事件时,个体常常会出现过激行为,而过高的自我评价会使个体盲目乐观,以自我为中心,很难适应社会生活。混乱的自我意识带来的社会行为往往是不符合道德准则的,因此在生活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了解自身的缺点与不足,不断提升自我,增强自我调控能力,让自己成为符合社会准则和标准的人。
   参考文献:
   [1]胡守棻.德育原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09.
   [2]李太平.德育功能.德育价值.德育目的[J].湖北大学报(哲社版),1999(6).
   [3]邱鸿钟.大学生心理卫生[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08.
   [4]周润智.教育功能结构探析[J].教育研究,2001(6).
   [5]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社,1997-08.
  编辑 郭小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910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