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土地整治平台作用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乡村振兴”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而乡村产业、乡村环境、乡村人才、乡村文化、乡村组织的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这其中乡村产业振兴处于核心地位,产业振兴则需要土地资源的有序流动和农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而将土地整治作为一种平台恰恰具备了支持农村产业振兴的潜力,因此土地整治是“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
[关键词]产业振兴;土地整治;平台效应
[中图分类号]F321.3 [文献标识码]A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农业事关国计民生。虽然在改革开放后,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和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年下降,但是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性产业的地位没有动摇,作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地位没有变;我国大多数人口在农村,但农村各种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生活条件普遍较差,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在城市化的背景之下,农村渐趋边缘化,变成了我国发展最不平衡和充分的地带。因此在多年“三农”问题解决模式探索的基础上,我党于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
1 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党和国家站在更高的层面上统筹和解决“三农”问题的行动方针。“乡村振兴”的本质要求是实现乡村的现代化,是对乡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全面建设与发展,从而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目标。
当前,城市化背景之下的中国乡村,在现有的资源配置及生产方式下,农业现代化发展缓慢,生产能力已经接近于极限,加之发展方式粗放,对环境产生了污染和破坏,进一步压缩了农业发展的空间;我国农民的产业化素质整体偏低,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民创收困难,使得农民在农村和城市之间摇摆就业,身份的认同感错乱;农村的老龄化、空洞化日趋严重,随着乡村产业的凋敝,人才不断流失,组织渐趋涣散,生活水平与城市不断拉开距离,在多元化、快节奏的城镇文化强势吸引下,传统的乡村文化渐趋没落。因此乡村产业、乡村环境、乡村人才、乡村文化、乡村组织是决定着乡村发展的关键因素。这五大因素互为依托,相互作用,是乡村发展中亟待系统性解决的重要问题。
这其中产业振兴是核心驱动力,产业的发展造成了人才聚集的洼地,产业的发展为乡村环境的整治,乡村文化的繁荣,
乡村组织的振兴提供了发展动力。我们这里所说的产业,不仅仅是农业,而是激活了乡村各种优势所形成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乡村产业。产业的发展需要包括以土地为主的各生产要素的高效配置,需要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拉动和保障,而土地整治恰好具有解决以上两种问题的潜力。
2 土地整治的运作特点
土地整治是指为满足人类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需要,依据土地整治规划和其它相关规划,对未利用、低效和闲置、损毁和退化的土地进行综合治理的活动,是土地开发、整理、复垦、修复的统称。
土地整治的本质是“对人地关系的再调适”:通过相应的工程手段和政策调配,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保障国土资源永续利用、改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30多年的发展,使我国土地整治从单纯工程实施,到确立“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指导思想;从仅注重补充耕地等几个指标,到全域规划、全要素整治;从主要国土部门推进,到多部门联动;从仅解决土地问题到“土地整治+”的功能溢价。目前,土地整治业已发展成为一个完备的项目体系。
2.1 土地整治内涵丰富
土地整治从内容上看涵盖了“山、水、林、田、湖、路、村、矿”等各个方面,整治对象包含未利用地、农用地、建设用地和土壤、水、植物等自然生态,涉及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等多个领域,整治空间横跨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具有涉及范围广、整治空间大、时间跨度长、各类要素齐全等特点。
2.2 土地整治外延广泛
土地整治从政策层面看主要涉及土地开发整理、高标准农田建设、地质灾害治理、绿色矿山建设、城乡建设用地增加挂钩、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低丘缓坡未利用地开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百万亩土地整治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工程等相关政策;辐射农业、农村、农民范畴的方方面面。
3 土地整治的平台效应
土地整治从功能上看,土地整治是对国土空间的重新规划,可以有效增加农用地面积,特别是耕地的面积;可以通过土地的平整、土壤的改良,各种水利设施和农田道路的修筑,提高耕地的质量,为农村第一产业的发展提供保障。可以通过科学规划,拆旧建新,集约节约利用农村土地,改善村内的基础设施,保护村庄的环境和文化,为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夯实基础。
土地整治从作用上看,在提高農用地利用效率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城乡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及城乡之间的生态环境,从而在城市与乡村间架起一道桥梁,能够统筹调整国土空间结构,便利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进而可以改善城乡二元结构,达到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目的。
土地整治从效益上看,既有公共项目特征,又有商业项目特点。项目的落地优化了乡村土地利用结构,完善了乡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保护和改善了乡村的环境,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了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具有公共项目的特征;同时按照有关政策标准,在项目通过验收后,项目的实施者获得了相应的指标,可以通过市场行为获取一定的收益,具有商业项目的特点。
通过以上论述笔者认为土地整治作为一种工程技术,它可以直接作用于乡村,影响乡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土地整治作为一种政策手段,已经运行了二十余年,其可靠性高,效益显著,而且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该政策也在不断的演进和完善中。因此土地整治作为一种平台是“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
4 建议和展望
4.1 高站位规划
建议从“乡村振兴”的大战略出发,从具体村的具体情况着手,详细设计各种城乡规划。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引领和蓝图,以做好土地整治规划,生态环境规划,农业发展规划,美丽乡村规划,村庄道路、水利等各涉农规划的衔接与融合为抓手;在保证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的基础上,为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统筹提升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提供长远的、高水平的规划方案,从而促进乡村土地资源要素有序流动,激活乡村内在的各种优势,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增强动力。
4.2 强化政策配套
要根据目标村镇“乡村振兴”的实际需要,利用土地整治的平台效应,进一步对整合涉农工程项目予以支持。建议土地整治多采用农用地和农村建设用地综合整治的方式,并优先将农村生态环境整治、农村住房改造、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交通水利设施等涉农项目,安排在土地综合整治范围内立项,系统整合自然资源、农业农村、住建、发改、交通等相关部门涉农政策和资源,进行捆绑使用,使各个部门能发挥各自优势,五指成拳集中发力,从而提高统筹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资金和政策保障的能力,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力工具。
[参考文献]
[1] 林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与实施[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8.
[2] 薛蒙林.剖析“三农”问题的内外部逻辑——“三农”问题的实质及解决之道[J].农村经济,2013(1):104-108.
[3] 毛志红.从耕地保护走向生命共同体建设:从蓝皮书看土地整治实践与创新[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6-12-29(0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964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