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水稻的现状与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主要包括玉米、小麦、水稻这三大类。但是就现在南方地区的生活习惯而言,水稻占有重要的地位。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水稻产业的发展,对粮食和水稻加工业有重要意义。近半个世纪,我国的水稻种植发展平稳,产量2亿余吨。虽说,我国的粮食产量比较稳定,但是我国人口众多,土地质量好的地方也屈指可数,所以说生产力水平还是相对较差的。因此,本文将从我国水稻的生产问题、生产现状和发展趋势三个方面来进讨论。
关键词:水稻;生產问题;生产现状;发展形势
水稻是属于稻谷类作物的,水稻原产于中国和印度。稻按稻谷类型分为籼稻和粳稻、早稻和中晚稻、糯稻和非糯稻。它还可以按照留种方式,按是否有土栽培来进行分类,按生存周期等等。水稻成熟之后结出的果实就是稻谷。进行精加工之后就是我们吃的大米了。
一、我国水稻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虽然物产富饶,但在水稻的生产中仍然存在这一些问题。我国人多地少,因此,人均耕地少,土地质量中等偏下,平均单产也相对欧美国家相对较低且在北方部分地区机械化水平较低。由于近年来农民种地不再挣钱,所以现在农村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务工,家中留守的80%是60岁以上老人和学龄儿童,老人和儿童对水稻的新品种、新技术认识不够,就算老人们对种植水稻有一定的经验,但社会再发展,农业水平也在发展,而他们的经验也仅仅局限于过去的一些老旧的方法,对于一些新的品种、新的技术不能得到及时推广应用,使水稻生产停滞不前。再加上我国水稻生产仍采用传统耕作,生产规模小,技术弱,单位面积劳动生产力成本高,化肥、种子等生产资料价格高,肥料利用率较低,农业生产成本较大。水稻加工业不发达,水稻商品性差,农药残留多,水稻价格终未上升,严重影响农民种植积极性。这些都是我国水稻再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例如,南方的经济发展相对西北地区发达,因此,在南方很少有人再以农业种植作为生活的重心,他们将精力更多的转移到商业活动中,这样农业发展也就相对不再受到很高的重视,一则调查问卷显示,78%的年轻人表示,如果可以他们不会选择从事农业活动,他们更愿意从事商业活动,这是一种社会的趋势,是不可逆的。因此农业就需要国家来关注,袁隆平老先生的杂交水稻震惊中国的同时也震惊了世界,不只解决了粮食问题。同时随着新品种的研究,水稻种植的土地要求也得到了改变,水稻不再是娇弱的只能长在淡水环境的小姑娘了,现在他还可以生在的盐碱地中,这个突破大大解决的我国可以种植水稻土地面积有限的问题。
二、我国水稻生产的现状
我国水稻生产目前主要集中再南方东北部分地区,相对于水稻质量来说,东北的水稻要比南方产出的水稻要好很多,这是由于气候原因导致的。但是我国水稻在种植方面品种布局不合理,有针对性的品种较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水稻再粮食生产和加工行业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但我国的水稻生产还是以普通水稻为主的,无论是食用还是加工,用的都是同一品种的水稻。高产、特色的水稻较少,且我国缺少能够应对不同地理环境的水稻品种,因此我国农业发展的还是任重而道远的。
例如,我国缺少抗旱、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的高产品种。特别是一些绿色的有机水稻,由于口感好并且营养丰富,人们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就好比东北的五常大米,人人争着抢着买,有的甚至还没成熟就已经被商家订购走了,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但是农民只追求产量,对于水稻的口感和质量的要求相对较低,再加上水稻的成熟期要求比较高,所以也就倒是了我国水稻品种种植方面的品种局限的问题。
三、我国水稻生产的发展
根据以上水稻种植存在的问题,我国的水稻种植业找到了相应的解决办法,首先就是实行了品种布局区域化布局。这种布局对我国发展现代农业产生了重要影响。如何布局才能将水稻种植合理化,是水稻生产一项重要内容。我国水稻布局较广,但大多集中再南方,北方少并且比较分散。水稻的布局要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耕作制度,水源、土壤质量和农业技术水平以及当地的农业历史和经验来决定。其次就是将优良的种子品种进行配套种植和良种推广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同时,这种方法也能够有效的增产,实行起来也经济简便、见效时间快。但是也不能盲目的推行良种,也要根据种子的生长环境来进行推广。
例如,五常大米在南方就种不出那种口感,因为南方的气候偏于温暖,而东北的气候偏于寒冷,不同的温度,农作物的生长规律是不同的,光合作用也不近相同,土壤质量也不相同。同时,适合生长再南方的水稻品种再东北地区更加不能很好的生长,成熟期较长的在东北更加不会成熟,因为东北的夏季时间和南方相比是较短的,水稻的成熟期如果较长的化在这里是成熟不了的。因此,水稻良种的推广也不是盲目推广的,要科学合理。
四、结语
我国社会的进步,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农业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再拘泥于过去的面朝黄土背朝天,机械化作业大大减轻了农作过程中的辛苦,提高了效率。
参考文献:
[1]无双.浅析我国水稻育种的发展趋势[J].河北农业,2017,9,27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266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