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审计规则下我国审计效益提升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新审计准则进一步完善了审计准则框架体系,融入了风险管理理念,并在契合我国国情的前提下实现了与国际审计要求的日趋趋同。本文中在阐述新审计准则实施下的审计准则体系呈现的主要特征基础上,重点探讨了新审计准则下促进我国审计效益进一步提升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新审计准则;审计效益;路径探索
审计作为一种重要的监督机制,开展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审计人员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审计准则和会计理论,合理地运用专门的审计发展对被审计对象的各项经济活动、财政活动、财务收支依据相关资料的真实性、合规性、合法性以及效益性予以审计。其中,审计准则作为审计工作开展的重要依据,其关键性作用不容小视。财务部正式颁发的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体系标志着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套适应国际趋同的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这套体系同时符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对我国未来注册会计师工作的开展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新形势下,如何提升审计工作效益已成为当下审计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新审计准则下审计准则体系主要特征
审计准则对注册会计师来说是一把双刃剑,给他们提供了科学的指导,但同时又增加了他们的责任,对注册会计师审计实务工作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因此,我们要科学认识审计准则,充分运用准则指导审计实务工作的开展,这就需要注册会计师做好相关的研究工作。新审计准则实施下的审计准则体系呈现的主要特征,具体体现如下:
(一)审计准则的框架体系趋于完善
审计准则体系由三部分组成,包括鉴证业务准则、相关服务准则和量控制准则。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准则框架体系非常完善,涵盖的范围也非常广泛,对具有鉴证职能的业务和不具有鉴证职能的业务都进行了有效的规范,涉及了注册会计业务领域的很多环节,使得注册会计师在从事各项业务时有据可依,方便了他们科学的开展多元化的工作,对提高整体注册会计师工作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审计工作中融入风险管理理念
影响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审计单位性质、审计单位目标、审计单位选择何种会计政策、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是否健全等,这些都会使注册会计师质量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还有一部分外部环境也对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包括法律环境、行业环境等多种外部因素。审计单位有时会面临非常复杂的环境,有时内部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不能根据情况科学的选择现代的审计模式,还是沿用以往的审计模式,主要审计具体交易事项和余额细节测试上,就会大大增加审计单位的审计风险。
因此,我国在准则框架体系内出台了五项专门的审计准则,这些审计准则对注册会计师更好地识别、评估和应对风险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使他们能更好地进行审计工作,同时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除了制定专门的审计准则外,还有很多审计准则都强调了要充分了解审计单位和其所处的环境,并准确地进行评估,从而有效地应对。因此,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准则框架体系内容非常注重审计风险,要求注册会计师在整个审计过程中都要始终树立审计风险理念。
(三)审计规则与国际准则趋同性显著
中国审计准则是与国际准则朝着同一个方向发展的,這说明我国在制定审计准则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我国未来的发展方向,使得审计准则更加科学完善,使得审计师更有话语权,审计出的信息也更有价值,为被审计单位提供更科学的指导。这些对我国市场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国市场出现了很多跨国公司,而中国的企业也要不断与时俱进,走出国门,开拓海外市场,这就促使我国的审计准则要与国际准则接轨。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只有适应未来国际发展的审计准则才是能存活和发展的准则。因此,中国审计准则朝着国际准则方向发展是历史的必然。不仅我国的审计准则框架体系国际趋同,准则内容和项目也充分体现了国际趋同,具体表现如下:一是,中国准则框架体系与国际鉴证业务体系是完全趋同的。二是,中国审计准则内容将国际审计准则所有基本原则和重要程序都囊括了进来,而且很多方面都和国际准则保持了一致,包括审计的目标与原则、审计证据的获取与分析等很多方面。使得中国审计准则与国际审计准则在项目和内容上保持趋同。
(四)审计准则契合中国的具体国情
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求充分结合我国的国情来开展审计工作。在新审计准则体系下,参考了国际审计的要求及发展趋势,形成趋同性的发展。同时,实事求是地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紧密结合,从而更加契合实际,满足实践需求,更好地指导审计工作实践,促进审计工作效益的不断提升。总之,趋同是向着相同的方向发展,并不是完全相同,借鉴国际审计准则也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展。我国有着独特的发展历史,很多方面都和其他国家有着很大的不同,为了更好地满足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就需要我国在审计准则国际趋同过程中,要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对审计准则进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使制定出的审计准则有时代意义,才能使审计准则在未来发挥出最大的价值。我国准则体系中的很多内容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这是非常值得骄傲和自豪的。
二、新审计准则下我国审计效益的提升路径建议
在阐述新审计准则实施下的审计准则体系呈现的主要特征基础上,下文重点探讨了新审计准则下促进我国审计效益进一步提升的具体建议。具体如下:
(一)完善风险审计的理念,提升审计工作中的风险应对能力
审计风险是可以很好地识别和应对的,需要注册会计师具有新时代的审计理念,同时还要在审计过程中科学运用审计方法和程序。“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我们先不管这句话是否带有唯心主义,但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思想对于行动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注册会计师来说,只有审计理念跟上步伐,用对审计方法和程序,才能发展的越来越好。通过上文我们已知道,审计准则体系里面蕴含着风险审计理念,要想使审计准则更好地指导审计实务开展工作,就要跟着时代的脚步更新审计理念,将审计风险思想时刻放在脑中。思想是叶子,行动才是果实,因此还要掌握科学的审计方法和程序。这里我们所说的审计方法和程序是指,审计会计师在对审计单位实施风险评估程序后,对评估过程中发现的重大错报风险制定完善的应对策略,然后根据策略逐步地实施审计程序。 在设计和实施审计程序时,要保证各个环节都是相互衔接的,避免出现脱节问题。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本身是紧密相关的两个方面,但实践中错误底将其视为互不想干的两方面则会造成脱节。实际上,很少有会计师考虑这两个方面之间存在的实际关系,将这两类审计程序看成了平行的程序,认为他们之间毫无关系,这就产生了脱节现象,使得整个审计工作的所有环节并不是相互联系的,直接影响审计质量。
(二)完善审计工作的质量控制制度,有效提升审计工作的实际效益
现代审计具有高风险的特点,这就需要会计师事务所不断与时俱进,提高质量控制建设,从而满足现代审计的需要。质量控制制度包括七个要素,有职业道德规范、客户关系、人力资源、业务执行等,这就需要会计师事务所根据这七个要素对质量控制制度进行完善,提高审计工作的实际效益。每个会计师事务所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质量制度不能完全复制粘贴,要符合所里的实际情况,这些制度会有一定的差别,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实行的质量控制制度具有很高的可实施性。
根据职业道德规范的相关要求,我们可以对质量控制制度进行完善,将部分内容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更改,考虑是否可以定期轮换项目负责人,并将这项纳入到质量控制制度中。虽然项目负责人固定有一定的优点,即对情况熟练掌握,能够更好地沟通,提高审计效率,但是也有一定的缺点,人的思维有时候很难改变,如果项目负责人固定的话,对提高审计效果,降低审计风险等有着不利的影响,因此,实行定期轮换制好处很多。
业务执行要素要求对已实施的审计工作进行三级复核。对于审计来说,不怕审计出问题,就怕审计出的问题没有被披露,审计出问题后,只要知道问题所在,就可以寻求相应的解决办法,从而很好地处理,而问题披露不出来就会造成审计风险;我们还非常清楚,在审计整个过程中,审计外勤阶段是最关键的阶段,这个阶段对整个审计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这就使得三级复核制度意义不大。
(三)深化新审计准则体系的学习,规范化审计工作以提升审计效益
随着审计工作需求的不断变化,审计准则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和补充,并朝向日趋全面、系统的方向发展。但是,这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纲领性和概念性较强问题的出现。在具体审计工作实践中如何更为有效的运用,成为审计工作人员必须思考的关键。注册会计师审计需要仔细研究、思考之后对这些内容进行细化,然后根据会计师事务所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执行规程。未来审计工作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审计工作人员付出更多的辛苦和努力,他们要改进的方面还要很多很多。总之,作为审计人员必须要深入地对新审计准则及其修订内容予以深入地学习和准确地把握,从而有效地规范化审计工作,促进审计工作效益的不断提升。
三、结语
总之,新审计准则下,在开展审计工作中必须依据国家审计法律以及新旧审计准则的差异,充分结合审计工作的实践,融入审计风险理念,合理地优化审计工作流程,加强对审计工作质量的控制,切实有效提升审计工作效率以及审计工作质量,从而有效地提升审计工作效益,充分发挥出审计的重要监督作用。
参考文献:
[1]新修订的18项审计准则及应用指南发布[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9(04):39.
[2]王彪华.国家审计准则变迁及其影响研究:一个理论解释[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8(12):52-61.
[3]祝兵,程六兵,王竹泉.審计师延迟披露与审计质量——基于借款逾期公司的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8,33(06):22-34.
[4]新审计报告准则全面实施 上市公司审计质量有效提高[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8(10):10-11.
作者简介:
杨茜(1979- ),女,满族,浙江宁波人,管理硕士会计专业,中级职称,研究方向:财务和审计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284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