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粮食补贴政策研究综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粮食生产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研究已有的粮食补贴政策,梳理补贴政策的理论依据及实施效果,提出现行政策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对保障农民利益和增强生产积极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
  文章编号:1004-7026(2020)03-0055-02         中国图书分类号:F3        文献标志码:A
  1  我国粮食补贴现状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在增强农民福利的同时,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粮食有效供给。
   我国粮食补贴政策包括粮食直补、良种补贴以及农资综合补贴。其中,粮食直补与农资综合补贴依据农民种植小麦、玉米和水稻的面积,而良种补贴以种植优质水稻、油菜和棉花作物的面积作为补贴依据。补贴通常是隔年发放,即国家每年发放的粮食补贴以上一年种植面积为依据。农户们可以利用存折来领取每年的粮食补贴。
   2015年我国在部分粮食主产区试运行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2016年财政部及农业部发布了正式通知,将3项补贴合并。这项补贴变化将原本分散的3项补贴聚集在一起,解决了资金分散的问题,同时重新规定了补贴的适用范围,解决了一些不种粮农民领取补贴的问题。修改补贴目的为地力保护和适度经营,防止农民在粮食生产方面过度种植。
   粮食补贴范围逐渐扩大至全国,金额也在不断提高。在开始实施补贴政策的2004年,粮食补贴发放了152.31亿元,此后粮食补贴发放金额逐年增长。2013年补贴金额达到了1 700.55亿元。
   粮食直接补贴从2004年开始实施,从116亿元逐年增长,最高年增长率达到13.79%。2007—2014年补贴金额维持稳定,2015年补贴金额降低。
   自2004年良种补贴实施起,补贴资金逐年增长,2008年增幅达到了139.5%。2004—2016年良种补贴资金增加了171.89亿元,年均增幅为49.59%。
   关于农资综合补贴,2006—2015年全国最高增幅到达159.42%,补贴资金增加了951亿元,年均增长率为88.06%。
  2  粮食补贴理论依据研究现状
   补贴最初起源于产业保护理论。实行农业补贴的主要理论依据有公共财政理论、非均衡理论、土地资源价值全面实现论、农业的弱质性理论以及农业多功能性理论等。
   欧盟在20世纪90年代末提出了“欧盟农业发展模式”,该理论的核心基础就是农业多功能性理论。日本、韩国等国同样认为农业可持续发展依靠农业多功能性理论。
   我国社会福利因为农业生产过程产生的负外部性而受到很大损失,同时还会降低农业供给。曾富生等人通过研究发现,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提高其技术水平和人们在农业方面进行科技创新等行为对农业发展具有明显的正外部性,但这些行为在为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搭便车”“市场失灵”等经济现象。
   农业生产过程不仅依靠农民自身因素,还要依靠自然天气等因素,因而粮食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自然条件等不可控条件影响。孙顺强和李宏婧(2012)[1]通过公共财政、外部性等理论,论证了粮食补贴对农业生产的必要性及合理性。
  3  粮食补贴政策研究现状
   关于粮食补贴政策对粮食产出的影响效果,各学者的观点也不尽相同。张慧琴等人通过对玉米、小麦、水稻、大豆的补贴及产出构建生产函数模型,发现补贴对玉米产出的影响显著,对其余3种效果不显著。
   刘艳和吴平(2012)[2]根据自2004年起共6年的各粮食主产区数据,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法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粮食补贴对增加粮食产量有很显著的影响,但对播种面积却没有影响。
   陈慧萍等(2010)[3]基于2004—2007年水稻、玉米、小麦3种作物基本投入(播种面积、平均每亩劳动投入、平均每亩物质服务费用)、自然灾害、粮食产量及粮食补贴的数据,利用C-D生产函数进行定量分析,发现粮食补贴对于产量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王鸥和杨进(2014)[4]通过对2011—2012年农村实际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及模型估计,发现粮食补贴不仅对产量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资本投入和播种面积也有同样的影响。同时,通过区分贫困区与非贫困区,发现粮食补贴对前者的正向影响要大于后者。
   黄季焜等(2011)[5]指出,对多省调查数据的研究发现粮食补贴仅增加了农民收入,对粮食产出并未产生影响。
   马文杰和冯中朝(2007)[6]通过对比美国、欧盟、日本3个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粮食补贴政策,指出我国粮食补贴政策实施存在的问题,认为我国政策实施并未达到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并提出了一些改良建议。
  4  结论
   粮食补贴作为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一种补助政策,现有研究已经论证了其必要性及理论依据。关于政策实施效果,一部分研究认为粮食补贴无法增加粮食产量,仅提高了农民收入;也有学者认为粮食补贴能够提升粮食产量,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因此,从不同作物、不同区域的角度,粮食补贴政策实施效果仍需进一步研究。
  5  相关建议
   建立健全监督机制,为粮食补贴政策实行提供优良环境。增强补贴政策透明度,将政策实施过程中与之相关的补贴标准、补贴面积等数据公开,以便于人民监督。
   实行补贴面积与补贴资金跟踪机制。对上报的种粮面积要随机抽查,通过实地测量来核实补贴面积。对补贴资金,应当采取实地抽查方式核实资金发放是否及时。
   加强补贴政策宣传力度。除官方发布的补贴政策信息外,各地应加强宣传力度,提高政府综合服务水平,确保农民了解政策变化。政策执行情况应公开化、透明化,有效避免农民对粮食补贴政策认知不到位,使保障补贴政策真正惠及农民。
  参考文献:
  [1]孙顺强,李宏婧.粮食生产直接补贴的理论依据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12):7504-7505,7508.
  [2]刘艳,吴平.我国粮食直补政策效应的实证分析——基于2004—2009年面板数据[J].农村经济,2012(1):17-20.
  [3]陈慧萍,武拉平,王玉斌.补贴政策对我国粮食生产的影响——基于2004—2007年分省数据的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0(4):100-106.
  [4]王欧,杨进.农业补贴对中国农户粮食生产的影响[J].中国农村经济,2014(5):20-28.
  [5]黄季焜,王晓兵,智华勇,等.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補贴对农业生产的影响[J].农业技术经济,2011(1):4-12.
  [6]马文杰,冯中朝.国外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及启示[J].经济纵横,2007(21):67-6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598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