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环境下新闻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李永凤
摘 要:随着新媒介技术对新闻的生产与传播、接受与反馈模式的深刻变革,传统的新闻教育从内容到形式都无法适应新媒介环境下的新闻行业发展的需求,新闻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课程教学改革是新闻教育改革的起点,新闻学概论作为新闻专业教育的基础理论课程,其课程教学改革要从坚定政治方向、完善课程内容、转变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改变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
关键词:新闻教育改革;课程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20)01B-0107-03
随着媒介技术从传统的大众媒介向新兴的互动式媒介的技术转型,以及随之而来的媒介生态环境变迁,传统媒体逐渐式微,融合转型成为必然趋势。传统的新闻传播教育,从教育内容到教育形式都无法适应新媒介环境下的新闻行业发展需求。媒介融合时代给新闻生产和传播活动带来巨大的理念挑战和技术挑战,传统的新闻业态发生重要转变,广大受众的新闻接触模式也在发生重要的转变,这一切都要求新闻传播行业要转变思维、更新理念,以适应新媒介生态特征。
媒介融合不是一个简单的“相加”过程,而是一个深刻的“相融”过程。不破不立,媒介融合是一个碎骨重塑、凤凰涅槃的过程,这一过程给新闻生产和传播活动带来了巨大的理念挑战和技术挑战,也给新闻传播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媒介融合的现实变迁呼唤着具有新媒体素养和融媒体技能的融合型新闻人才。既往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媒介融合发展的现实进程,新闻传播教育也要顺应时代变化,更新培养理念,修订培养目标,转变培养模式,提高培养标准,加快课程改革。
新闻学概论作为新闻学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在新闻学专业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基础理论作用。新闻学概论课程开设的目的在于建立学生对新闻传播活动和新闻传播事业的宏观认知,培养学生基本的新闻理论素养和新闻职业观念,培养学生对新闻专业的专业认同和专业理想。为适应新媒介环境下新闻传播教育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新闻学概论》教學改革势在必行。本文立足新媒介环境的技术变迁,探讨《新闻学概论》的课堂教学改革策略。
一、 坚定政治立场,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新闻学概论是我国普通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着重研究新闻与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原理,从宏观的角度阐释新闻、舆论、宣传、新闻出版自由等基本理念,研究新闻事业与社会生活诸方面的关系,研究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以及新闻事业的管理和新闻队伍的建设等带有本质性的问题”。
《新闻学概论》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新闻专业理念,建立新闻职业认同,培养新闻职业理想,树立新闻职业的家国情怀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也关乎新闻人才的培养方向。《新闻学概论》不仅要讲述新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还要向学生传递正确的新闻观,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使命和责任意识。
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约瑟夫·普利策曾说过:“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新闻学概论》教学要贯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引导学生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新媒介环境下,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大喇叭。用户生产内容(UGC)让互联网信息以“涌现”的姿态出现,众声喧哗,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未来的新闻工作者要掌握新媒体传播规律,熟悉互联网思维,创新工作理念和手段,打通两个舆论场,构筑网上网下同心圆,推动媒体融合,提升新闻媒体传播力和公信力。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打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这是新媒介环境下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也是新闻传播学院新闻人才的培养方向。
《新闻学概论》教学过程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根本立场,对案例的引用和拓展阅读的材料选择,都要严格把关、仔细甄选。教材是课程教学的基本依据,是课程教学的灵魂,教材的选择至关重要。选择高等教育出版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新闻学概论》,正是出于这一考虑。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加强政治素养学习,关注国内国际形势与政策的变化,认真学习大学公共必修课中的相关政治理论课程,提升政治理论水平。学院同时开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系统讲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党的主要领导人关于信息传播、宣传、新闻、文化、传播政策,以及党组织内部思想交流等的重要论述。主讲教师积极参加国内各大高校召开的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主题的学术论坛,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
二、 完善教学内容,适应现实需求
新闻学概论示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一年级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探讨“客观社会的诸条件对人类新闻活动的决定、支配作用以及新闻活动对社会的反作用。”其目的是为新生建立基本的专业认知,为深入地进行专业学习奠定基本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基础,树立专业学科理念,初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观念,建立学生的专业认同和专业理想。
教育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传播活动,是一种强调学生接受效果的有目的的传播活动。“教育传播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选择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对象的一种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传播内容,即教学内容是教育传播的核心。教学内容不仅包括教材上的基本知识点,还包括教师对这些知识点的解读,以及为了解读这些知识点而自主选择的辅助材料及其呈现序列。教学内容的优劣直接影响教学活动效果的好坏,辅助材料选择的恰当与否,也与学生的认知效果和理解效果直接相关。 既往的《新闻学概论》重在阐释新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讲述新闻事业的基本规律。但是这些内容都是基于报纸新闻和广播电视新闻基础之上的,缺乏对新媒介环境下新闻的生产与传播、受众的新闻接受与反馈、新闻平台的运营与管理的理论关照。既往的大众传播理论已经无法解释今天新闻传播的全部实践活动,尤其是不适用于社交媒体环境下的互动式传播实践。而这些正是新闻传播实践和新闻传播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因此,对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完善是新闻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实践是理论的源泉,理论的发展往往滞后于社会实践。媒介技术的突飞猛进,带来新闻传播行业日新月异的变化,在很多人还没来得及弄清楚“何为新媒体”的时候,人工智能已经悄无声息地融入传播技术,新闻信息的智能化生产和智能化传播成为现实。纵然新闻教育不能过于焦虑技术,但是也不能无视现实。必要的知识更新和内容完善是教学改革的根本所在。
三、 转变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法
教学理念上,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与现代教育理念脱节,尤其以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模式,无法调动学生理论学习的积极性,导致教学效果式微。新媒体的本质特征是互动,新闻教育的课程是师生互动的场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合作、对话、探究的课堂文化。在这种课堂文化背景下,一切知识、价值、精神、意义并不是直接灌输给学生的,而是在师生协商与互动的过程中通过达成共识的方式而被生成与建构出来的。
转变教学理念,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转变,关键是转变教师身份的固有认知。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而是引导者、指导者。学生成为了教学活动的中心,成为主角。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呈现,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安排,都是以学生为中心设计的。教师要营造一个开放、互动、对话的教学空间,让学生自由发言、积极思考,允许学生提出问题,甚至提出质疑,引导学生探究答案,寻求真理。而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讲授模式,教学互动较少、实践环节缺失,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无法深入理解课堂知识。尤其是相对抽象的理论教学内容,教师如果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学生很可能精神溜号,转移注意力。教师要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生动的案例,通过案例的现实性、冲突性和对照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和教师引导,独立得出结论,这样的认知才够深刻,才能真正打动学生,才能构建学生的认知、态度和情感。
新媒介环境下,新闻传播越来越强调“以受众为中心”,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传播活动,也要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随着媒介技术的进步,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都发生了革命性变革。以MOOC为代表的线上教育资源,它不仅成为了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形式,还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优秀资源,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发展需求,自主寻求学习资源,完善知识结构。高等教育与中小学教育的本质差异在于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国内外形势,将课堂所学与现实发展紧密联系,将专业知识与家国命运联系起来,提升学生的认知视野和职业格局。
《新闻学概论》的教学内容多为理论知识,相对抽象,较难理解,学生也会感觉晦涩难懂,并因内容枯燥而失去学习兴趣。教师要想对理论进行深入浅出地解释和阐释,案例教学是一种常规但却有效的教学方式。小劳伦斯·E·列恩认为:“案例教学的方法是教师以教学案例为基础,在课堂中帮助学习者达到特定学习目的的一整套教学方法及技巧。”教育的本质是一种传播,而传播的前提条件是具有“共通的意义空间”。案例正是搭建师生沟通“共通的意义空间”的桥梁,借助案例,学生可以借助已有的经验进入教师的知识空间,让教育传播在知识不对等的情境下实现“共通”。当然,案例的选择至关重要。案例本身没有优劣之分,主要看其与所讲内容的契合程度。典型案例、正面案例、反面案例都是教学中的常规选择。学生案例,尤其是本院学生的作品案例,由于某种地理和心理的接近性效果,往往更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和理性思考。
不只是艰深晦涩的理论讲解需要案例的辅助,一些相对简单的理论也需要案例辅助来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认知。教学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有些看似简单的知识,往往遭遇忽视,反而成为“灯下黑”。《新闻学概论》中的一些理论问题、理论阐释相对简单,但是其内涵却十分深刻,如果不结合现实案例进行解释,学生恐怕无法领悟理论问题的真谛。如对新闻真实性的讲解,尤其是“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这一核心命题,学生觉得并不难理解,也不难接受。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的新闻案例进行讲解,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这种专业规定性,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真实性的意义,并体悟新闻工作者的职业使命,进而建立新闻专业的专业荣誉感和专业认同感,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新闻职业理想。
四、 优化评价方式,提升教学效果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是对教学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教学评价是一个双向价值评判过程,既考察教师“教”的效果,又测量学生“学”的结果,而这两者又是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既往的《新闻学概论》评价方式以考试为主,学生备考时临阵磨枪,形成应急记忆,考后却毫无印象,成绩成为一种短时效果的表征。教学评价不能仅仅着眼于当下的成绩,更要关注学生持久的知识建构、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相对而言,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并能够及时诊断问题,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活动,优化教学设计,其效果优于单纯的总结性评价。
《新闻学概论》要转变既往相对单一的评价方式,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注重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评价和过程管理,以提升教学效果。作业作为一种常规的过程性评价方式,其有效度与教师的批改程度直接相关。随着高校学生数量增多,教师面临教学科研双重压力,不是作业批改的效果降低,就是作业频次减少。为解决这一问题,建立学习小组,实行学生自评、互评机制,让学生事先组织互评、讨论,教师协助解决学习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要充分借助移动社交媒体平台的便利性,建立学习小组群,让学生形成专业讨论的日常机制,争取在讨论、探究中及时完成知识的内化,形成持久的专业记忆。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的课堂表现应该成为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积极性和创作性,在课堂讨论中知识表达的准确性、问题把握的精准度、任务完成的满意度,都进入学习评价体系。这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调查态度、思辨精神、反思能力和团队意识,也将成为衡量学生专业素养的重要指标。教师要紧密围绕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情况,综合多元评价指标,形成对学生的成绩界定。同时要反思自身的教学设计,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以提升教与学的相互适应。
总之,新媒介技术对新闻传播领域的深刻变革,折射到新闻传播教育领域,引起新闻传播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深刻变革。新闻学概论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要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模式,以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新闻舆论工作者。单门课程的改革仅仅是新闻教育改革的开始,真正的新闻教育改革既要着眼于课程改革,更要关注人才培养的整体设计,才能适应当下的新闻生态格局的变迁,培养合格的新闻人才。
基金项目:新媒介环境下《新闻学概论》教学模式改革和课程优化建设研究(178jxyj079)。
参考文献:
[1]《新闻学概论》编写组.新闻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6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
[3]陈力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4]陈力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5]石长顺.融合新闻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6]才让卓玛,陈菁瑶,韩鹏.新媒体时代“新闻学概论”教学优化探析——以青海师范大学为例[J].传播与版权,2017,(4).
[7]杨媛媛.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学概论”课程改革研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6).
[8]劉晓丽.《新闻学概论》案例教学探析——以议程设置理论为视角[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698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