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协同模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全艳

  【摘要】双创教育是顺应时代需求的新理念,为职业规划的实施提供了理论指导。在构建双创教育与职业生涯协同模式时,应当以能力意识培养为构建原则、以校企协作丰富创业活动实践、以效果评价体系持续改进。同时,采取定向创业的方法,建设网络信息平台,并鼓励学科交叉,为协同模式的发展提供动力与保障。
  【关键词】双创教育  职业生涯  校企协作
  【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2018年第二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立项课题《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互联网+创新创业生涯辅导”工作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802112108)相关研究论文。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4-0243-02
  一、雙创教育与职业生涯协同模式的构建策略
  (一)以能力意识培养为构建原则
  能力是双创教育与职业发展共同的基石,在构建协同模式的过程中可以将能力作为教育融合的关键纽带。双创教育对能力关注呈现出横向发展的特征。高校的相关教育活动普遍采取优化课程体系的方法,由传统的知识教育向能力培养转变。以扩大课程覆盖范围的形式,力求为存在创业意愿的学生构建更加广泛的创新创业素养。将职业生涯规划与双创教育融合,可以在横向发展的基础上建立对能力的长期规划。从而构成立体、协同的综合能力发展模式。
  (二)以校企协作丰富创业活动实践
  高校双创教育面临的主要矛盾在于难以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活动机会。而创业活动与培育创新能力脱离实践后必然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建议在协同模式构建中采取更加深入的校企合作机制,为双创教育提供实践机会。实践中不仅需要合作双方共建实训基地、互派人才交流等传统方式,也应当针对职业生涯规划建立辅导工作体系。对创业人才采取项目辅导模式,以校企共商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为核心,围绕学生的成长需求构建项目内容。
  (三)以效果评价体系持续改进协同模式
  双创教育与职业规划的协同模式虽然具有广泛的参与主体且面对多层次环境的影响,但其本质上仍属于教育活动范畴。多数高校所采取的开设职业规划课程、创新创业课程等方法,仍需要借助教学效果评估以实现持续性的改进。在协同模式下,教学效果评价有着更广泛的空间,需要以科学的评价体系实现对双创教育、职业发展教育、双创实践活动的综合性评估。因此,评价体系应当包括课程教学评估、创业效果评估、保障成效评估等多方面。构建中应当注重各项之间的衔接及相互影响。以创业效果评估为例,可以采取阶段式的过程评价,为评估其他项目提供信息。当初期评估结果不理想时,往往反应出参与者能力、意识的欠缺,此时需要关注教学课程并采取改进措施。
  二、双创教育与职业生涯协同的措施建议
  (一)以定向创业融合教育体系
  定向创业是深化创业教育与职业规划联系,加强高校与企业合作的有效方式。企业在学生入校之初即与高校建立“培养订单”,这一模式在职业教育中被广泛应用。定向创业以此为基础,在原基础上构建多层次的教育体系。从初级的职业选择路径指导,向以双创为导向的职业生涯探索、专题工作坊发展,并提供咨询、辅导等符合差异化教育原则的保障措施。定向创业将教学与实践融合在同一目标下,实现了过程、结果的高度统一。在实施定向创业模式的过程中,需要借助对素质模型与胜任资格的分析。同时,在高校、企业、学生之间就具体计划取得一致认同,从而增强实施效果。
  (二)以信息技术提升协同效率
  双创教育与职业规划的协同是建立在高度信息共享之上的。前述中提到的各主体及模块在协同模式下均具有重要地位。因此,建议高校在实践中完善线上信息平台,建立信息共享渠道、完善多级管理体系。信息平台主要承载数据传载、远程辅导等职能。一方面,建立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线上数据库,并与高校的选课、成绩等管理系统连接,从而形成丰富的数据以供协同模式下的各项教育活动实施。另一方面,可以将线上平台作为学生向企业咨询创业规划的渠道,或作为教师对实训期学生提供辅导的途径。
  (三)以学科交叉适应市场环境
  当前社会经济环境下,创新创业活动呈现出跨领域融合的突出特征。高校在创业规划中也应当打破局限,以学科交叉适应市场环境的快速变化。实践中,可以借助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优化选课与学分管理机制,为双创教育提供多样化的发展空间。同时,将教育学、心理学、经济学及人力资源管理相融合。强化对协同模式的跨学科探索,从而构建具备高度科学性、适应性、可行性的协同发展策略及具体措施。
  结束语
  综上,高校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可以将两者通过合理的策略与方法实现有机融合。发挥企业在新模式下的重要作用,关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内部结构及其与外部市场的适应性。通过对新模式的不断探索与应用,将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符合时代要求、具备创新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孔璞.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思考[J].才智,2019(14):1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720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