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水土保持设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现在水土问题已经逐渐成为影响人们身体健康的主要因素,我国目前水土流失非常严重,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所以生态修复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针对水土流失问题制定了各种对策和方法进行修复,推动水土保持的稳定性发展。新时期,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要重视提高生态保护能力,通过有效的分析,本文结合具体工作实践,探究生态修复在水利水电工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应用。
关键词:生态修复;水利水电工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1 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极为迅速,人类为了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忽视了一些现有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水利水电工程前期必须具备一套完整的、科学的水土保持方案,才能让整个建设项目的生产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得到更好保证,同时为本工程提供有力支持,最终为人民提供出高质量的水利水电工程,造福当地居民,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2 生态修复水土保持的意义
水土保持就是指防止水土流失,并对山区还有风沙地区的水土资源进行保护,使土地的生产力得到提升,将土地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充分发挥出来。水土保持不单单是使水土流失得到缓解,并且还能够美化环境。例如,利用植树造林的手段美化环境,缓解当地的水土流失。建设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属于一项系统性工程,实际在开展施工的时候非常复杂,而且涉及的学科也非常多,比如地质学、环境学以及生物学,等等。所以,开展水土保持的工作,是基于水土资源为基础,根据国家的规定科学地开展规划工作。比如,固化城市水资源保护、生态修复规划等等。在开展规划的时候,一定要积极学习先进的经验和技术,遵循自然规律,建立良好的生态循环系统。在落实水土流失措施的时候,不但要将资源的持续性发展充分体现出来,还要将市场的调节作用凸显出来,这样才能使水土流失的防治效果达到最佳。
3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特点
在开展水利工程建设的时候,比较突出的特点有以下几方面:投资规模比较大、建设时间长以及施工面积广。因此,在开展施工的时候对周边的生态环境很容易造成破坏,这就需要开展合理、科学的设计,保证建设的水利工程不会对周边的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基于以下几点原则:第一点,自然性。水利工程中最为基本的属性就是自然性,应用生态平衡使水利工程实现持续性发展。利用自然循环系统,使生态环境保持平衡。第二点,经济性。在建设水利工程中,最主要的动力就是经济性,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水利工程的作用是航运发电、防汛抗旱。第三点,社会性。建设水利工程旨在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尽可能地使周边的气候环境得到改善。最后一点,可持续发展性。建设水利工程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以建设的工程不只是单纯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还应当将工程与环境实现统一。
4 生态修复技术在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有效运用
4.1 保护表层种植土,维护其原有生态系统
针对生态修复工作而言,最为重要的即为土壤资源,土壤的数量、质量以及种类,都直接决定了生态修复的后续效果。在传统的水利水电工程中,往往会因为“三通一平”的工程,开挖弃渣堆,使得土地遭受到不可逆转的损伤。而后期生态修复的过程中,首先要将填埋的废渣等结构挖出,再进行一定的施肥处理。避免种植植被后,却无法确保植被吸收水分、养分。所以,整个生态修复工作中最为重要的步骤即为做好水土修复工作,也是其重要前提。在水利工程施工中减少对现有生态植被的破坏,维护原有生态系统是最有效的生态修复途径。
4.2 合理调整生产布局,加大技术应用力度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个区域的水域情况也不盡相同,在落实好水利水电工程及其后续的生态修复作业的时候,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原则,做到更有针对性、更有价值的施工。尤其是经过测算以及规划的区域,需要明确禁止开发水利水电工程,避免更大的水土流失现象的发生。同时要强化监管监督职能,在进行工程施工的时候减少人为的破坏以及对工程的负面影响,保证生态建设。要发挥水利水电工程的职能作用,改善包括山区、河流等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直接影响的区域,落实好生态修复的相关要求。根据目前实际情况来看,为了更好落实生态修复工作,还需要当地单位的协助与支持,要积极吸引市场资本入驻,共同为当地的生态系统建设添砖加瓦。此外,在进行水利水电工程的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好监测的体系。针对当地的实际情况展开调查,明确其水利水电工程的重点施工区域,并为后续检测站的规划,奠定好扎实的基础。针对已有的管理办法与监测体系做出分析与考评,筛选出其中的薄弱环节与不足之处,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和优化技术方案,以求获得更好的工程效果,保障并规范水土工作的修复体系。
4.3 制定修复计划,科学运用技术措施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水土流失状况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需要做到因地制宜,并与各区域特点相结合,制定切实可行的生态系统修复计划,并对治理区域进行划定。针对于水土流失种类不同,采取有效的应对方案。在具体治理工作中,要科学的引入技术手段,可以根据水土保持和生态学原理,更好的发挥生态环境治理措施的优势,可以通过将种植草本植物与灌木、乔木相结合,实现不同的植物的协调搭配,更好的发挥各自的优势,构建多层次的生态系统,以便于最大限度的获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生态自我修复中,其需要借助于生态系统自身的能力来实现,因此要想将生态自我修复进行落实,需要具备相应的自然条件。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需要借助于多种人工手段,进一步增强生态自我修复的整体效果。
4.4 建立区域水土保持监测体系
为了进一步提高生态修复技术应用水平,要重视构建完善的水土保持监测体系,通过监测体系的进一步构建,能够更好地采取科学的技术措施,以确保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不断提高,从而实现水土保持工作科学化开展。在具体工作开展过程,要重视做好区域主干河流的水土监测工作,要以监测站、点为主,积极构建完善的检测分布体系,从而才能深入工作实际,结合基层水土保持工作开展实践,进一步确保监测网络的完善。为了深入开展辖区水土保持工作,要以有效的防治监测平台体系为研究,积极深化水利产权制度改革,并结合有效的优惠政策,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具体的监测体系应该包括水土环境质量,要结合相关的环境背景,对植物进行统计,明确区域性温度、降水等等多元化因素,以此才能制定完善的多元化体系,确保区域水土保持监测体系分布质量。要重视建立技术规范管理机制,要明确责任,实施奖罚制度,当工程开展过程出现因责任问题导致的监测不到位等问题,必然要实施严惩机制,以提高工作效率。
5 结束语
水土保持是指对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因此,水土保持一直是我们国家所提倡鼓励的政策。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水土保持设计必须要尽可能减少土地资源的占用破坏以及植被破坏等问题,同时还应该考虑到水利工程建设后期的运营管理,为后期的生态环境修复、景观塑造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陈炎松.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中的水土保持理念[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8(28).
[2] 陈雯.生态修复在水利水电工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应用[J].丝路视野,2017(20).
[3] 包福顺.探究水利水电工程水土保持方案问题[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9(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839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