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幼儿美术教育的“三部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周满

  幼儿美术教育的重点是对幼儿创造意识的启迪,而不是单纯的技能传授。多年来,我就是根据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和不受拘束的思维特征,通过巧妙的方法和灵活的形式去引导、帮助幼儿,让他们无拘无束地去想象,在创意的视野里自由地发挥,给幼儿的美术教育注入了生命和热情,使得幼儿的美术教育内容更加丰富,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一、创意贵在启迪
  曾经有位教育家感慨地说“美术教育是一把双刃剑,教的多了儿童极易成为教育内容与教师偏好的奴隶,难以挣脱。”对于这位教育家的话,我深有感触。
  在以往的美术教育中,为了让幼儿有更好的作品呈现,教师通常提供了作品范画,让幼儿“照葫芦画瓢”,美其名曰“模仿”“临摹”。其实这样做得多了,或多或少束缚了幼儿的手脚,取代了幼儿的自由意志和想法。就拿“落叶拼接”这一课为例,我逐渐尝试让幼儿自己思考,自己去创意完成作品。
  在课堂上,我先让幼儿欣赏由落叶拼成的小树,小白兔,小狐狸还有小金鱼等各种各样的形状,他们特别地感兴趣,都七嘴八舌地谈论起来了,接着我就慢慢地引导他们去思考:“小金鱼的头是什么形状的叶子做成的?小狐狸的尾巴是用什么形状做成的?小花的花瓣是一整片叶子吗…”通过提问的方式启发他们一个个都开动小脑筋,让他们对落叶拼接能产生千姿百态的图案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就这样经过我和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的一番互动之后,他们的脑海里都有了拼接的意识和构思的轮廓,孩子们都很有目的地去寻找自己需要的树叶,并且分组合作去完成一幅作品,有的孩子一时想不出该怎么拼接,我又引导他们仔细观察下这片叶子像什么?你觉得应该做成什么?不一会,各种造型都出来了,飞机,公主,太阳…各种各样的树叶在他们的作品里面显得那么可爱,对于他们合作完成的作品,我在课堂上还进行了讲评展示,在我的眼里,他们的每一幅作品都是好的,因为它的独特,这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作品,而不是现代教育下的“克隆”产物。
  就这样,没有范画,没有模仿,孩子们对美术产生了兴趣之后,他们就会自己要求去尝试,去创造,而作为老师所要做的就是引导他们在原来的基础上面有更多的想象力和更加细心的观察力。每一幅绘画作品,教师都应该站在保护幼儿创造心、自信心的基础上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这样既能鼓励幼儿思维的发展,又能增强他们热爱创作、热爱生活的信心。
  由此,让我懂得了美术教育的重点是对幼儿创造意识的启迪,从多方面去鼓励幼儿想象的自由发挥,自由创作,并为他们的新奇、离奇、变形、夸张叫好,为他们敢于创新而鼓掌。
  二、润物重在细雨
  美术也是幼儿教育的一门小小的艺术,艺术是人们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教育实践使我深刻体会到幼儿美术教育的特点重在进行必要的引导和教育,这犹如细雨滋润禾苗一样,让幼儿在艺术的世界里茁壮成长。
  有一次,我要求孩子们互相为小伙伴的画设计一个漂亮的花环边框,让同伴的画显得更加好看漂亮,并且将画好的花环边框作为互相馈赠的礼物。这是一节非常具有合作意义的美术教育课,在课堂上,大多数孩子都能认真的构思,细致地描画起来。但也有个别孩子怎么也静不下来,特别是一位名叫顾问的小朋友,他老是嘴里咬着画笔,迟迟不肯动手画画,有时还满教室跑动着。为了不影响别的小朋友画画,我让他安静下来专心作画。可是当我一离开他的座位,他又开始转移注意力,东张西望起来。于是我换了一种“声东击西”的方法,对孩子们大声地说“乐乐小朋友画的好认真,我知道他想把小伙伴的画装饰得更漂亮些。认真画画的小朋友,说明心里装着别人”。听了这些话之后,许多小孩子更加认真地构画花环边框,连十分好动的顾问也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慢慢地拿起笔开始画起来。
  同样,我发觉了班里有“小画家”之称的胡语莫小朋友上课也不那么认真听讲,在纸上乱涂乱画,经过了解之后,原来是老师把课堂发言的机会让给了平时很少举手发言的小朋友,她觉得很不服气,便闹起情绪来。于是,我就主动跟她沟通,让她知道虽然自己画画比较好,老师很喜欢,可我们班是个集体,应该学会互相帮助,互相关心,大家好才是好。从此以后,她才渐渐地专心起来,画画也认真了。
  反复的实践和总结让我深深的懂得,一堂好的美术课不仅仅只是关注幼儿的绘画技能和画面效果,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美术活动中将自我的情感表现出来,并促使他们在正向的行为和积极的情感之间建立了联系,从而使孩子们的移情能力和助人行为得到提升。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美术活动中潜移默化的情感教育更有利于幼儿同情心和爱心的培养,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美术教育的道路上付出更多的智慧和情感。
  三、效果尚需等待
  随着对幼儿美术行为的解读,使我渐渐地走近了幼儿的心理,走进了幼儿的绘画世界。在日常的美术教育中,当我们不以成人的眼光要求幼儿的时候,对于幼儿作品的解读倒变成了一种乐趣,也成为美术教育中的一大法宝。
  班里有个叫小金鱼的小朋友很喜欢画人物,可每次画出来的人物形态老是横平竖直,呆呆地站着,尽管我无数次地指导她:“你仔细观察下,人们的动作有很多,可以跳舞,可以跑步,手可以弯一弯,脚可以动一动,你还可以仔细地观察下自己,注意下人们的一举一动,那我们画出来的人物就会有动感,画面上也就不会全是千篇一律的“站立式”人物。
  其实,在幼儿的绘画世界里不止小金鱼独个人喜欢画那种“站立式”人物,其实很多小朋友画的人物也都是大同小异“呆呆站着的”“机器人”。为了读懂幼儿这一奇怪的绘画现象,我特意查阅了资料:原来在现实世界中的三维物体只有两维可以在画面上直接被表现出来,为了克服这个困难,幼儿用垂直方向的那维表现物体的上部和下部,用水平方向的那维表现物体的左部和右部,运用这一原则,他们把人体的头、身体、脚安排于垂直轴,把手臂安排于水平轴,他们并不在乎实际的手臂与身体之间究竟成什么角度,而只是运用”垂直-水平”这一简化原则,把手臂与身体之间方向上的差异表现出来。“站立式”画法是幼儿为了表达形象组成部分之间简洁有序的关系而发明出来的相对稳定的模型,除了人物造型,这一模型还被普遍运用于幼儿的其他造型样式中。运用垂直水平关系画出的人物造型不可能达到优雅生动的水平,也无法表现动态,在成人看来未免呆板、僵硬,但幼儿对于这类形象恰情有独钟。
  从幼儿的心理发展来看,反复运用是一种有价值的实践活动,它使幼儿感到自己能胜任,对绘画活动充满自信,从而获得成就感和滿足感,在这一阶段,幼儿不会为自己画出的人物样式太呆板而感到烦恼。
  阿恩海姆曾指出“我们可以看到,那一步步逐渐成熟起来的心理,越来越要求更为复杂的形式样式,然而要达到高级阶段,就必须经历由低级阶段,只有对某一阶段上的形象掌握了以后,才有可能产生新的要求”。由此,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如果我们提醒了仍没有效果,那说明幼儿还没有理解或意识到这一问题,我们不如等一段时间,只有等幼儿自己把人画成“呆呆站着”的这一样子感到不满意了,他们才会想办法换一种新的样子,所以,美术教育是不可能“拔苗助长”的,还需要我们教师和家长有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耐心地等待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134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