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全覆盖路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立足于大数据技术视角,针对目前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全覆盖建设中面临的瓶颈,从树立理念、提高审计整体威慑力、推进技术融合等角度加以分析,试图创建多维度、全方位的审计监督体系,探讨审计全覆盖实现路径,为政府投资项目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大数据;政府投资项目;全覆盖;路径
一、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全覆盖内涵
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全覆盖主要指项目、过程、内容、责任主体和成效全覆盖。具体是:不论项目规模大小、投资多少、周期长短,凡全部使用或以占主导地位方式使用公共资金建设的项目;涵盖项目决策、实施至竣工等所有过程;涉及项目进度、造价、质量等各方面内容;包括建设、施工、监理、设计、勘察等五大责任主体;能有效促进公共资金科学管理,推动项目规范运作和反腐倡廉。大力推动政府投资审计全覆盖能更好地消除项目建设管理的死角,更好挖掘公共资金使用风险,破解审计盲区,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二、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全覆盖面临的瓶颈
(一)投资审计人力资源匮乏,审计全覆盖业务需求难以满足
人力资源匮乏主要表现为:业务繁重与人员数量不匹配、审计事项复杂与复合型审计人才短缺突显。受机构及人员编制限制,审计人员数量少,人均年度审计金额高达数亿元,现有投资审计人员的数量难以满足审计全覆盖要求。此外,政府投资审计专业性强、内容庞杂、涉及审计对象多,所需核查的问题多。目前,投资审计队伍仍然以工程专业人员为主,人员知识结构单一,复合型人才匮乏,严重制约审计全覆盖的推进。
(二)投资审计认识不彻底、方式方法待优化,审计全覆盖实现受到制约
投资审计认识不彻底主要表现为:项目缺乏主次划分、项目实施冒进跟风、审计力量安排欠优化。虽然审计全覆盖要求将所有政府投资项目纳入审计范围,但这并非指所有的项目不分主次地同等对待,也非一味追求项目量大面广、一拥而上。应根据项目性质、规模、投资额等合理划分重要等级,分清主次,根据自身审计资源状况,合理安排项目计划,使审计目标、方案、成效相匹配,通过逐年审计,依次推进,最大程度实现全覆盖。审计方法上,仍采取查账、对照图纸资料核查工程量价费等方法,对相关问题延伸审计力度不够。审计方式以事后监督为主,缺乏事中监控,难以避免投资失效和浪费。
(三)投资审计业务职责不清,不利于审计全覆盖的实现
投资审计仍以查错为主,重在关注政府投资项目造价、概算执行,而少兼顾项目合理性、投资效益、政策落实成效审计。此外,一些审计人员过于关注建设项目管理,甚至参与管理,进行现场签证、材料询价、工程验收等管理活动;一些审计机关作为项目投资建设决策议事协调机构成员单位参与项目管理活动。这些审计越位行为制约了审计监督全覆盖。
(四)投资审计履职不到位,全覆盖监督职能弱化
当前,将审计结果作为政府投资项目竣工结算依据的情况依然存在。业务实际操作中,对于项目建设单位报送的结算资料,审计机关必须审计,致使审计项目过多。加上建设单位结算送审时间不定,审计机关无法按审计程序实施,最终不得不采取 “简易程序”而出具工程结算造价额,审计监督全覆盖职能弱化。
(五)投资审计技术相对滞后,全覆盖工作成效显现缓慢
随着材料、工艺、技术的发展,项目涉及的专业复杂化、精细化,其对从业者技术进步和知识更新提出更高要求,但实际上,审计人员知识更新速度往往落后于一线从业人员。如,对于轨道交通施工中复杂的安装过程,鲜有审计人员拥有较为成熟的审计经验或者知识储备,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结果的准确性。
(六)审计成效难以形成规模效应,缺乏整体威慑
一是审计内容仍主要集中在工程结算审计,对项目征地拆迁、建设程序、资金管理等方面问题关注不多,未能由单一项目披露同类项目共性问题,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二是未按规定对审计发现的结算不实等问题作出审计决定,未依法移送处理审计发现的违纪违法、损失浪费等问题线索,导致被审计单位在同一类问题上“屡审屡犯”。
三、基于大数据技术实现政府投资审计全覆盖的路径
为有重点、有步骤、有成效地探索和落实全覆盖的实现路径,破解地方投资审计困境,提出以下思路:
(一)根植全覆盖审计理念,转变审计思路,切实规范投资审计全覆盖
将大数据思维融入项目审计实践,促成审计人员全覆盖理念的树立。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并定期更新政府投资项目信息库,根据项目重要性进行分类分级管理,科学编制审计项目五年滚动计划及年度实施计划,合理投入审计力量,避免力量均摊,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开展年审、五年轮审制度,实现周期性的动态审计全覆盖。在推进审计全覆盖过程中,切实规范投资审计行为。坚持在法定职责权限范围内开展审计工作,不超越审计权限,杜绝未纳入审计计划的“简易程序”審计项目。
(二)整合资源,多渠道强化审计力量,全面促进投资审计全覆盖能力
资源整合主要是对系统审计资源、社会中介和专家团队的科学整合,可按照内部协作、统筹整合、淡化部门局限和专业限制的原则,采用“上审下”、“交叉审”的方式,推动形成多层次、多专业的审计力量,整体推进政府投资审计全覆盖工作。此外,要多渠道强化审计力量。一是通过组织学习、专家讲学、多岗位多类型参与审计项目、审计质量检查等方式为审计人员充实业务知识;二是着力培养高级数据分析人才,重点培养有战略性思维和大数据分析能力的计算机审计团队,使其对审计业务有宏观思考能力,并将数据分析模型灵活运用至各种审计操作中。
(三)聚焦投资审计各方式,探索与各类专业审计相结合,使投资审计全覆盖“多点开花”
要聚焦政府投资项目审计业务,采取跟踪审计、预算执行情况审计、专项审计调查、绩效审计等多种方式实现审计全覆盖。业务实施上,可选择投资数额大、政府和群众关切的热点项目实施关口前移的跟踪审计,对质量、进度、造价以及建设各方主体的建设行为及时纠偏和建议;可采取专项审计调查,监督国家重大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查找涉及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和审计建议。在注重投资审计业务的基础上,探索与重大政策跟踪审计、经济责任审计、自然资源环境审计等其他专业审计的结合,改进投资审计单一局面。如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保障性住房审计、自然资源环境审计等项目时也会涉及投资审计内容,这就需要根据审计目标来确定具体的审计内容。 (五)重视审计成果转化,使全覆盖的成效落到实处。
审计成果的转化是审计全覆盖的最终落脚点。一是要强化审计决定的震慑力。对审计发现的违法违纪案件线索要及时移交纪检监察机关或司法机关处理;对重大失信行为,除移送有关部门处理外,还要记入社会诚信档案。二是健全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长效机制。强化审计后的持续动态整改,建立考评、问责机制,对整改不力的,严格追责问责,坚决杜绝“屡审屡犯”,逐步推进审计整改工作向程序化、规范化发展。
(六)推进大数据技术与投资审计新实践深度融合,解决全覆盖技术问题
大数据技术主要是将数据收集积累形成数据库,通过把成熟的审计模型和审计方法融入数据平台,借助其强大数据处理分析功能,使审计人员快速发现异常行为并进一步核查。
一是要摸清投资项目底数,解决全覆盖的信息精准性问题。主要采集发改委、各大型国有企业和各类投融资平台公司的项目基础数据,摸清建设项目分布的行业、投资主体、资金来源、工程进度等基本情况,建立政府投资项目数据信息库。
二是要建立政府投资项目审计信息平台,夯实全覆盖的基础。建立数据链,通过“云处理”将建设、设计、监理、施工、审批等单位的相关数据链接起来,建立相应程序模块,科学有效地对项目全过程进行监督。
三是要建立涵盖造价、决算、利益相关方、审计方法资料等数据库,建立全覆盖关键节点。在审计数据库基础上,利用程序模块,对比查询、关联分析工程造价经济技术指标,按时间序列梳理工程质量、建设进度、资金使用、工程管理等情况,进而分析研究相关行业整体能力现状、历史及目前投资状况、投资效果等,预测行业建设需求,提高投资管理的主动性,为政府强化行业顶层设计,优化资源配置,精准投资建设提高投资效益提供支撑。
四是建立投资审计结果、审计整改数据库,形成全覆盖成效集。采集好预算执行、跟踪审计、审计调查等审计类型的审计金额、核减金额、审计发现问题、审计建议、审计移送、审计要情等,并链接相应审计文书,对投资审计成效数据整体梳理汇总,形成行业性、普遍性分析结论。
五是借助现代的工程设备仪器开展投资审计。如引入地理信息系统(GIS)、建筑信息模型(BIM)、无人机、钢筋探测仪等现代数字化装备,拓展先进技术手段在投资审计实践中的运用,提高审计成效。
参考文献:
[1]陈孝亮.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创新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7 (02):21-22.
[2]陈宁. 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全覆盖路径的思考[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 (3):114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232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