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会计文献研究综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全球社会经济的发展,资源的稀缺性与人类需求之间的矛盾开始不断地加深,在这一背景下环境会计这种新的会计分支便孕育而生。本文便从环境会计产生的原因、环境会计的定义、环境会计的理论体系、发展新方向水会计与碳会计进行了简单介绍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环境会计;理论体系;水会计;碳会计
1.环境会计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
1.1环境会计产生的原因
1.1.1环境资源的稀缺性
资源稀缺性为环境会计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Moore D(2010)认为企业生产不仅仅消耗人力、原材料、电力等可再生资源,也会消耗水、土壤、空气等不可再生资源,这导致资源的浪费、加剧资源的稀缺程度。为了人类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就需要充分的调动和利用这些有限的资源不断满足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需求,那么社会就对于环境会计的需要就更加迫切了。
1.1.2环境资源的产权性质
产权理论为将环境资源纳入环境会计核算系统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准备。德姆塞茨(1967)在其编写的《关于产权的理论》一文中写到“产权意味着权利对所有者自己或他人有益或有害”。环境资源产权主体的确定使得环境会计在会计核算主体、核算内容更加明确清晰。根据这一理论,为了不让企业和其他利益集团独占环境资源,独享环境资源带来的收益,所以需要环境会计对于环境资源进行核算与监督。
1.1.3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观的变化是环境会计思想源泉。米尔顿-弗里德曼(1970)在《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商业的社会责任是增加利润》的文章,认为企业经营目标就是实现利益最大化。这一目标只考虑了企业所有者的经济利益并没有考虑到企业相关者及社会成员的利益。所以为了达到平衡,需要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监督,对企业经济活动的社会影响进行计量与报告。
1.2环境会计定义
1.2.1宏观视角
从宏观视角看环境会计就是国民收入会计,Nodrhaus(1999)为代表的理论研究团队,把环境会计定义国家自然资源会计,把它归人到“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当中,并对社会活动中消耗的资源进行确认与计量。同时在《OECD中国环境绩效评估报告》中也把环境会计定义为国家自然资源会计,并从我国自然资源状况、经济发展水平、政府管理水平、社会制度与绩效考评等方面分析了我国环境资源现状和社会发展状况。
1.2.2微观视角
从微观视角看环境会计就是企业社会责任会计,英国教授Rob Gray(1990)呼吁企业要有自发性的建立环境会计体系,并把环境会计定义为“关于自然资源与人造资产的增加和减少的一种会计”。此外孟凡利(1999)也把环境会计定义为企业责任会计,认为环境会计的职能和传统会计的职能是一样的,共两种:一是企业环境治理使经济利益与环境利益中实现平衡;二是信息披露满足内外部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2.环境会计理论体系
2.1对象与目标
环境会计研究对象相对于传统会计研究内容还是有所差异的,主要有两种思路:(1)以传统会计理论为基础、如朱丹(2000)认为环境会计的对象是能用货币进行计量的与企业资金运动有关的所有经济活动。(2)将环境消费和生态循环纳入其范围打破传统会计理论资金运动的局限性、安庆钊(1999)指出把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作为负债,国家环保补贴、企业环境税收减免作为收入,对关于环境的社会成本与环境成本等非经济成本进行计算。
环境会计的目标研究成果可以主要分为两个层次:(1)帮助企业实现经济利益与环境效益双丰收,实现企业利益的同时可以提高环境资源的利用效率达到二者的平衡状态,实现可持续的发展。(2)为外界提供有用的环境信息,满足社会投资者、金融从业者、政府管理者关于环境管理信息和环境绩效信息的需求,使得相关决策者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2.2假设与原则
环境会计的假设是环境会计运行的前提。在环境会计的假设上部分学者认为应该在原有四大基本假设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变化,如陈煦江(2002)认为需要在原来的假设基础上结合人力资源与社会责任会计的特点、增加多元计量(货币与非货币两种方式)、广泛会计主体(多个会计主体)、可持续发展等假设,增加了环境会计的针对性。
在环境会计原则研究上许多学者在原有的真实性、相关性、谨慎性、配比性、及时性、可比性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深的研究。刘爱东(2003)总结出三大原则:(1)承担社会责任与绩效考评的社会性原则;(2)环境会计方法与管理方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灵活性原则;(3)反映污染与资源耗用情况的充分披露性原则。
2.3确认与计量
环境会计的确认问题主要集中在会计要素的认定上,传统会计认为会计要素的确认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这六项。徐泓(1999)把环境要素分为“环境资产、环境费用与环境效益”这三类,并对三个要素分别从确认、分类、特点与计价这四个方面进行介绍使其符合会计计量的标准。
环境会计的计量方法上易琴琴(2017)认为可以分为现实市场法、间接市场法和假想市场法这三类。但由于环境会计计量还涉及市场以外的其他影响因素,所以王凤羽(2001)指出在货币计量的基础上利用边际效用和劳动价值使用机会成本与模糊数学法进行计量。
2.4信息披露
信息披露是环境会计核算的最后步骤,现有的文献主要有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的。(1)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目标方面:Tomlinson(1994)认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目标是评价企业活动中环境要素的管理水平;检验公司的监督管理的一致性;检查公司遵守行业规程的情况;纠正企业不合理行为这四大部分。(2)在环境会计信息报告方面:李建发(2002)提出从环境报告的目标和使用者、环境报告的主体、环境报告的内容、环境报告的模式这四大方面构建环境报告体系。(3)环境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方面:Solomon & Thomson(2009)增加了环境会计所要反映会计主体活动的内容,认为环境会计同时要具备客观性、真实性、可靠性、系统性等性质。
3.环境会计研究新进展
3.1水会计研究现状
我国的水资源匮乏存在着时空分部不均衡与地域分部不均衡等问题,水环境问题在我国就尤为突出。我国的水会计主要研究了以下几个方面:(1)水会计内涵方面:王玉春(2016)认为水会计主要包括物理流水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价值量水财务会计确认计量与报告、成本管理核算与战略管理的水管理会计与企业内部水审计与第三方水审计这四大部分。(2)水会计的基本架构方面:陈波(2015)希望通过AWASl的研究以水资源作为水会计的主体把体积作为计量属性,依照权责发生制采用复式记账的方法进行核算。
3.2碳会计研究现状
在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与南极臭氧层空洞变大等环境问题不断出现的背景下,会计领域也掀起了低碳风暴。Ratnatunga(2008)指出碳会计主要解决碳排放与固碳问题,使用物质流分析方法对碳实物量(二氧化碳与温室气体)中的碳排放和碳固量进行分析。闫华红(2018)把碳会计信息披露指数(CDI)与碳绩效评价指数(cEPI)相结合构建了碳排放指标得出:“碳会计信息披露指数=∑[披露状态×(披露内容+披露来源)]×100/280”与“碳素效评价指数=营业收入[(行业碳排放量/行业营业成本)×营业成本]”的计量公式。
4.述评与展望
综上所述,发现环境会计理论从被提出到逐步开始引起企业、社会与政府的重视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在环境会计理论发展当中仍然存在计量基础难以统一、损耗补偿标准不合理、信息披露不透明等问题。所以希望未来我国能从环境会计的外向性、成本管理、信息披露、科学规划这些视角出发,不断丰富研究内容使环境会计的理论基础更加坚实。
作者简介:
何泽海(1993.11-),男,漢族,河南信阳,在读硕士研究生,江西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270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