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生产学》“金课”教学改革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猪生产学》是农业高校动物科学专业一门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然而,受条件的限制,教师的教学方式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重理论轻实践,学生无法通过实践巩固理论认识,导致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该文以“金课”为标准,从课程体系、教师素质、实习实训、考核方式、反馈机制等方面提出了《猪生产学》教学改革措施。
关键词:猪生产学;“金课”;教学改革
当今世界畜牧科技日新月异,畜禽养殖业已由传统逐渐向现代化、智能化、互联网化方向发展,综合创新型人才是当前畜牧企业急需的人才。《猪生产学》是农业高校动物科学专业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应注重学生科学素质、实际应用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1-2]。但在教学过程中,受条件的限制,教师的教学方式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重理论轻实践,学生无法通过实践巩固理论认识,导致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基于此,积极开展《猪生产学》课程的教研改革探索,已成为高校动科专业亟需解决的问题。
1 “金课”内涵与《猪生产学》课程特点
“金课”重在课堂思维的“含金量”,为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3]。《猪生产学》课程的应用性强,部分理论也较为抽象复杂(如猪的育种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章节),与《动物遗传育种学》《动物繁殖学》《动物科学生物统计》《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畜禽环境卫生学》《饲料加工工艺》等课程密切相关。因此,必需厘清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转变思维,提高课程含金量,积极打造动科专业“金课”。
《猪生产学》课程主要研究的是生猪发展规律和概况、猪的生物学特点,猪的行为学特性、各阶段猪的饲养管理、育种和繁殖、猪的营养需要和饲料配制、猪病预防与诊治、猪场规划和建设、猪场经营管理等,包含理论教学和实验实践教学2个环节。本课程不仅仅注重生猪养殖专业技能,也注重现代化生猪企业经营管理技能。主要目标是为我国生猪产业培养具有丰富专业知识、优秀生产实践水平、良好管理能力的技术和管理型人才。
2 《猪生产学》“金课”建设改革措施
2.1 优化课程体系,丰富课程内容,紧跟时代技术 高等本科农业院校《猪生产学》使用的教材普遍是十几年前出版的,知识体系较为陈旧。尽管教材基础知识体系差不多,但是缺乏最新研究进展和成果,某些技术跟不上最新技术的发展,如互联网+、智能化、AI养殖等,若完全就教材论上课,很难使学生获得知识认同感。基于此,以生猪基础知识体系为基础,紧绕生产管理关键技术要点,扩展最新生猪养殖技术,丰富课程内容,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养猪技术的发展。例如,在讲解妊娠母猪管理时,可以比较限位欄与圈养管理的优缺点,以及圈养所设计的智能化养殖技术(包括电子耳标,智能思维站等);在讲解环境包括温度、湿度、有害气体控制章节,可以将最新的互联网无线调控技术进行补充,提升课堂内涵。
2.2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提升课堂魅力,克服传统教学缺陷 现代多媒体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手机APP技术极为发达,适当合理使用教学技术和资源平台,让学生更直观的学习猪生产技术和实际操作知识[4-5]。在讲授猪的品种时,可通过PPT形式展现猪种图片或者视频;讲授生猪背膘测定、母猪发情、分娩和接产时,有条件的高校可以通过VR虚拟实验室进行,弥补实际操作的不足;讲述猪场规划时,可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讲解,参观后要求学生设计猪场,并通过翻转课堂对每个猪场设计进行点评和讨论,增强理解;某些章节也可采取双语教学,开阔学生眼界。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可利用超星学习通、腾讯雨课堂、精品课程网站等现代化工具,建立《猪生产学》教学平台,包括教学大纲和教案、课件、视频、在线测试题等,方便学生线上预习、课后检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3 改革实验实践教学 由于本科高校条件的限制,《猪生产学》实验实践教学环节普遍偏弱,应进行调整优化[6-7]。本课程是一门生产实践性较强的科目,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态度、动手能力、分析和处理问题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实验实践应精心设计,结合教学进度,尽可能地将枯燥无味的基础理论知识与现实案例相结合,加深学生理解。实验内容涉及猪的品种识别、外貌鉴定、猪群结构检查、猪肉品质测定等,选择时可适当增加综合和设计性实验,如将单品种猪肉品质测定设计成为地方脂肪型品种,引进瘦肉型品种猪肉品质比较研究,既能让同学们掌握试验操作技能,又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理论教学时2类猪的区别和特点。
实习实践教学对本课程而言十分关键,既可并入毕业实习课程中,也可采取寒暑假小学期实习进行。由于现代化猪场的建设成本过高,本科高校可与现代化生猪企业(企业资质严格筛选)合作设立校外产学研基地的形式进行。实习前,充分做好准备,采取课堂讨论形式制定生猪养殖问题集(如母猪发情鉴定、公猪人工采精、母猪接产、妊娠诊断),针对性进行实习,效果更佳。实习期间,要求学生严格打卡和实习内容记录制度,认真学习空怀、发情、配种、分娩等各个生猪养殖阶段。通过视频或者图片打卡形式,监督学生亲手操作和动手能力,确保学生在实习期间得到质的飞跃。实习后,组织课堂讨论和翻转课堂,积极要求学生讨论和描述实习期间所见、所闻、所得,进一步强化实际操作能力。
2.4 提升教师教学和生产操作水平 《猪生产学》的教师,特别是年轻老师,主要来源于农业高校畜牧学博士,教学和实践操作经验欠缺。作为高校老师,首先应坚持“终生学习观”,熟练掌握专业理论和最新的生产技术,保持课堂前沿性;其次,积极参加教学培训,熟悉和掌握教学技术和方法,因材施教,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再次,农业高校应重视三元锻炼,安排相关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培训,掌握生猪养殖技术,培养其既具备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生猪生产实践能力。
2.5 构建全面考核、评价和反馈体系 传统的《猪生产学》课程以试卷考核为主,平时表现成绩为辅,主要评价学生的理论水平和记忆能力,很难体现出学生的真实水平。改革传统教学考核体系,可适当减少理论考试权重,增加实践考核成绩,引导学生重视实践实训课程,提高生猪生产的实际操作能力。新课程考核体系,可按照理论考试、实验成绩、实践实训成绩和翻转课堂成绩4个部分进行总评。理论考试仍然采取卷面形式,占总评成绩的50%,主要考察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实验成绩以实验报告和实验操作考核为主,占总评成绩的20%,主要考察学生实验设计和操作水平;实践实训成绩以实习报告和生猪养殖技能考核为主,占总评成绩的20%,主要考察学生生产实际能力;翻转课堂成绩占总评成绩的10%,主要考察学生演讲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平时成绩纳入4个考核中,以出勤率、课堂表现、操作表现进行。课程结束后进行问卷调查,让学生反馈课程的优缺点,以便今后改进,按照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调整。总体而言,建立健全考核、评价和反馈体系,可有效避免“高分低能”学生的出现,有利于培养综合素质全面的专业人才。
3 结语
随着生猪产业系统化程度越来越高,对专业型和管理型综合复合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为达到“金课”标准,《猪生产学》课程改革需构建全面课程体系,提升教师教学和实践水平,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建立健全考核和反馈体系,吸取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进而培养应用综合型生猪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庞卫军,孙世铎,杨公社.《猪生产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J].畜牧兽医杂志,2013,32(2):73-74.
[2]敖维平.动物科学专业《猪生产学》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3,34(6):51-52 (06):57-58.
[3]金英海,耿春银,戢爽,等.高校动物科学专业“金课”教学改革分析——以猪生产学课程为例[J].新西部,2019,12:155-156.
[4]王永强,谢红兵,张金洲,等.启发式实践教学模式在猪生产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2:98-101.
[5]包丽华.浅谈如何上好《猪生产学》课[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2,18(2):153-154.
[6]郝瑞荣,李清宏.开展《猪生产学》特色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素质[J].家畜生态学报,2017,38(7):88-92.
[7]邢凯,郭凯军.猪生产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9,19:252-253.
(责编:张宏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413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