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数量关系理解的“动态直观”教学实践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周扬

  摘要:在减法计算教学中,学生由于整体认知能力发展未完善,容易出现对数量关系的整体与部分把握不当从而导致被减数找错,列错减法算式进而影响解题的正确率。这类错例的错误原因需追溯至减法的意义教学中,学生对减法概念掌握不清。与此同时,教学素材上使用不当,教学模式单一,缺乏变式也是导致学生算理混淆的一大元凶。基于上述两点原因,教学上使用“动态直观”有利于解决学生学习上“整体与部分”关系混淆不清的学习困惑。
  关键词:数量关系 算理理解 动态直观
  一、数量关系混淆错例分析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教材中通过呈现“苹果树”、“老鼠偷奶酪”两幅教学情境出示减法的实际意义,通过呈现“减法算式”、“画一画,算一算”的教学情境实现由实际情境向算式抽象的转化。在这一课的课堂练习反馈中,呈现如图1所示的错例。在错例图的上方,呈现了原来有4只老鼠,跑走了1只,还剩3只的“动态变化”。学生能根据两幅情境图发生的变化,清晰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而到了下题的网球情境图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不再动态呈现,只呈现最终变化结果,需要依据学生自身想象与理解,学生便出现整体与部分数量关系混淆的情况。课后,笔者对该生进行了访谈,了解到,他认为这幅图片中所阐述的是划掉的2个网球与未划掉的3个网球之间的数量关系。我对他所列算式的意义进行追问,他则陷入了“所表达的算理与情境图不符”的困境。
  其实这类错例,除了会发生在“画一画,算一算”中,还会迁移至后续的一图两式的学习中。这类错例的表象是数量关系混淆,实则是“动态直观”至“静态直观”的学习力迁移失败,即起初的数量关系变化的“可视化”至后续的数量关系“静态化”呈现,学生在利用逆向思维想象计算过程中存在困难,便想当然的列出了“3-2=1,原来有3个网球,拿走2个,还剩1个”这样的与情境图不符的错误算式。而究其根本原因则是从具体情境抽象至减法算式的教学过程过快,学生尚未理解与消化“整体与部分”之间的数量关系。而为规避这类错误,笔者则选择采用“动态直观”的教学手段对另一个班级开展了《减法的认识》教学。
  二、“动态直观”教学实践
  教学伊始,我出示原来有5个苹果,动态掉落的过程。并引导学生利用“原来有......”这样的句子完整地表述,连续几位同学都能完整地表述整体与部分之间的数量关系。学生能说后,笔者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所见用“小棒”摆一摆,再说一说,在动手实践的活动中又一次巩固了整体与部分间的关系。在“小老鼠偷奶酪”的情境图中,笔者则对情境图作了处理,将情境图分两次呈现,首先出示原来有5块奶酪,再出示小老鼠偷奶酪的过程,引导学生完整地表达这个过程,在表达后,再尝试让学生将所见画出来,学生在画的时候会呈现两种情况,一种是直接擦掉2个,只剩下3个,另一种划掉2个,还剩3个。在此过程中,引发了学生的争论,讨论哪一种画法更合理,经过讨论,最终学生理解了划掉“2”个能让其他同学明白原来有5个,去掉2个,还剩3个这个完整的故事,而擦掉2个的画法却看不见过程。接着再引入数学中的表达方法――“减法”表示“去掉,少了等从整体中拿走一部分”的过程。同时在后续的“画一画,算一算”的教W情境中依然引导学生以“原来有......”的句式自行回答和列式计算。
  三、低段计算教学的后续思考
  “动态直观”重点在于实现算理的可视化,即通过动态呈现情境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计算的过程,在加法与减法这类既蕴含算理又包含算法的起始课中,应当重视“过程性”的呈现,并引导学生以自己的语言完整地表达情境的图意,最终自然而然引导学生实现从“图意”的直观化到“实践”、“画图”、“列式计算”等多元化表征“题意”的动态抽象。抽象与直观并非两座独立的“孤岛”,把握好两者之间转化的“关键节点”是实现从直观到抽象的质的飞跃的重要手段,而其中算理的直观与抽象间转化的“关键节点”则是“计算过程性”的可视化,而突破这一“关键节点”的手段则是在教学中使用“动态直观”,低段计算教学尤需重视“直观模型”使用的频率、效度。
  参考文献
  (1)蔡亚梅.小学数学直观教学法的运用探究[J]. 小学生(下旬刊),2020(07):49.
  (2)范士青. 小学生加减法计算错误的分类与认知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8.
  (3)郭方年,秦德生. 小学数感直观表征的形式、特征及对教学启示[J]. 现代中小学教育,2017,33(03):35-38.
  (4)柳刘喜. 小学数学低段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J]. 新课程,2020(47):78.
  (5)任建波. 模式直观:小学数学运算教学新转向[J]. 江苏教育研究,2021(Z1):13-18.
  (6)荣英雨. 小学数学传统教具使用现状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
  (7)余红霞. 关注学困生的思维特点――“有关0的加减法”教学案例及反思[J]. 新课程(小学),2012(02):17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22141.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