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阅读经典为中学文言文教学助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晓梅

  摘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经典作品作为有形的载体,能将无形的文化传承下去。目前,以串讲为主、重字词而轻情感的枯燥教学形式仍较普遍。在面对构建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实施新课程标准以及高考改革等一系列变革时,引导中学生阅读经典作品,对文言文教学有助推作用。
  P键词:阅读经典文言文教学核心素养整本书阅读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经典作品作为有形的载体,能将无形的文化记录并传承下去。通过学习语言文字理解并传承文化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因此,中学生学习文言文时,必须阅读一定数量的经典作品,得到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从中找到为民族振兴而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目前,文言文教学面临的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就是学生阅读太少、积累太少。在很多情况下,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几乎全部来自课本,这显然是不行的。前人注重阅读积累,朱自清曾在《经典常谈》中说道:“中学生应该诵读相当分量的文言文,特别是所谓的古文,乃至古书。这是典籍的训练,文化的教育。”朱自清.经典常谈,岳麓书社,2010,第62页。叶圣陶也曾呼吁在精读国文教本以外要略读更多的书,而且“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中语会编.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开明出版社,1995,第30页。因此,利用课外活动开展阅读势在必行。为确保阅读活动更有效,教师需要设计活动推动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文言经典。
  一、选择读本:兼顾经典性和可读性
  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文言文,必须要选好读本。选编时应遵守一定的标准:一是选编的篇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要有代表性和教育意义;二是必须适合中学生阅读。换言之,所选择的读本必须兼顾经典性与可读性。
  当前,语文阅读教学正不断改革,从微观走向宏观,从单篇的课文阅读转向“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让学生从一本书中梳理脉络、理清观点、找到对生活的启示,更能训练其思维能力。以“整本书阅读”为例,选择时要兼顾经典性和可读性。
  胡晓珍老师曾尝试在七年级开展文言文课外阅读活动,她选择的读本是《世说新语》。她选择《世说新语》的原因有:①论述道理类著作对七年级学生而言太深奥;②故事类著作篇幅又显长;③教材中有选自《世说新语》的两则短文。她的实践结果证明了选择《世说新语》作为七年级学生的文言读本是可行的。黄厚江老师在高中阶段为学生选择了杨伯峻的《论语译注》作为课外读本。他一方面关注到了《论语》背后所包含的儒家思想的深刻内涵,另一方面也注意到了《论语》较强的故事性和叙述色彩。
  从《世说新语》到《论语》,故事性有一定降低,但思想性却有很大提高。对于初中生,在他们的阅读积累还不太充足的时候选择《世说新语》是完全可行的,不仅能帮助他们提高文言阅读能力,也能对他们立身处世有帮助。而对于高中生,应更加关注他们思想德行的培养,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结合其他学科的学习,能使他们对儒家思想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二、统筹安排:推动阅读有效开展
  由于课时的限制,阅读活动大多数是在课外进行的,这要求教师必须要对整个阅读活动有统筹安排,避免出现流于形式、囫囵吞枣的问题。任何教学活动都由目标、方法、过程和评价组成,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也应如此。这里,笔者以在高一开展《论语》阅读活动为例,设计了方案。
  (一)设计具体的活动目标
  《论语》作为我国儒家思想的代表作,包含了孔子的政治、教育、哲学等方面的思想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对高中学生而言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同时,《论语》是一本语录体著作,通过对话展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典型性格,人物刻画比较鲜明。因此,笔者将阅读《论语》活动的具体目标设计为:(1)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理念;(2)赏析孔子及其弟子的人物形象。
  (二)搭建循序渐进的框架
  文言文课外阅读,首先要解决的还是字词问题,读不懂“言”,就不能进一步挖掘“文”的内蕴。因此笔者采用“初读大意―细读梳理―研读主题”的三步阅读法。
  初读时,教师指导学生运用批注和工具书读懂大意,每周组织一次讨论,统一解决学生遇到的字词问题。同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将《论语》中的名言警句熟读成诵。这样,等初读完成后,学生对《论语》的主要内容就能大致地掌握了。
  细读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按照“治国”“教育”“做学问”“为人处世”等话题将孔子的观点进行整理,并就其中的一个话题撰写读书报告。对读书报告的撰写,教师需要进行一定的方法指导,尤其要启发学生结合实际对孔子的思想进行评价。
  研读阶段,笔者设计让学生以“读人”为主题分小组讨论“《论语》中你最喜欢的人物”。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必须要通过书中具体的语言、动作、外貌等描写概括出人物的性格,对人物有一个总体的评价。按照三步阅读法,学生就相当于把书读了三遍,并且能够将阅读和思考、阅读与表达相结合,提高阅读的效率。
  (三)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
  开展课外阅读经典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关键的一步。教师需要充分利用资源,组织不同形式的活动来鼓励学生阅读。
  例如《论语》中包含了许多名言警句,教师可以在初读时有选择性地让学生背诵,利用早读时间抽查背诵效果,还可以组织背诵比赛来激励学生。在细读梳理过程中,教师可以定期组织交流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第二阶段结束后,教师可以将学生中写得较好的读书报告展示出来,供大家借鉴交流。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具体需要组织学生观看于丹的《〈论语〉心得》、鲍鹏山的《孔子是怎样炼成的》、傅佩荣的《论语三百讲》等影像资料,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阅读体会更加系统化。
  阅读经典为中学文言文教学助力2022年1月下第3期(总第103期)三、量化激励:综合多种评价方式
  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阅读活动也不例外。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促进他们相互合作探究,教师要精心设计读书活动的评价量表,综合多种方式,促使学生完成自我测评和相互评价。
  例如,在初读环节中,可以把按时完成章节阅读任务、及时总结所解决的字词问题、概括出《论语》的主要内容等要素作为评判参考;在细读环节中,可以把分主题概括整本书中心含义或作者的主要观点、积极参与集体交流活动、撰写的读书心得质量较好等要素作为评判参考;在研读环节中,主要是看学生小组内分工是否明确、表达观点是否逻辑清晰、有无具体论据作为支撑等因素。在完成所有阶段的活动后,教师可以按照评价量表给学生进行赋分,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要适当给予奖励。
  如果评价量表设计合理,就能不断激励学生完成阅读任务,同时对他们进行自我检验阅读效果也能起到积极作用。这样就能促使阅读活动向高效、深度转变。
  四、总结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构建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对文言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课堂的引导者,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专业修养,实现专业化提升和发展。在搜集整理课例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许多教学实践者对引导中学生阅读经典作品进行了大胆且有效的尝试,其中既有教育界的前辈,也不乏教坛新星。如果能有更多的人关注并借鉴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那么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就会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顾之川.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J].中学语文教学,2016(3):1517.
  [2]胡晓珍.读一本经典,探文言胜地――试谈七年级开展文言文课外阅读的方法[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5):52.
  [3]黄厚江.和学生一起读《论语》[J].语文学习,2014(9):2729.[1]朱自清.经典常谈[M].长江:岳麓书社,2010:62.
  [2]全国中语会.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5:30.
  责任编辑:黄大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24931.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