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刘鹏

  【摘要】文言文在高中学习内容中一直占据着很大的比例,对学生总体学习成绩来说有着重大影响。但同时由于文言文语言晦涩难懂,距离学生实际生活较为遥远以及枯燥乏味等,使许多学生丧失了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久而久之,文言文就成了高中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大难点。但学生学习文言文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成绩,对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也有着积极的影响。本文主要探究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相关策略,以期为广大教育者提供借鉴与经验。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相关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2)07-053-03
  【本文著录格式】刘鹏.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探究[J].课外语文,2022,21(07):53-55.
  文言文作为我国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需要得到传承和发扬。因此,文言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翻译知识和字词解释,还要让学生体会到我国古代语言中隽永的内涵,感受文言文中所承载的文化和思想,对文言文进行传承与发扬。但高中文言文的有效教学一直以来是高中语文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冷门问题,一部分是由于教学中过多的理论知识的灌输和较少的文化生成,另一部分是由于文言文脱离生活,难以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任何一个教师要能明确一点: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无论是什么样的知识教学,只要能激起学生乐于探究的兴趣都能使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同时,教师在教学时除了讲解基本的理论知识外,还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事实告诉我们,创新与兴趣密不可分,只有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才能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产生创新。如果一个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他一定能以兴趣为支撑,投入知识的探究。兴趣不仅能让学生努力学习,认真钻研,还能让学生开拓思维,大胆设想。著名教育学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对学生学习来说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教师在文言文教学时应注意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尽可能选择较为生动有趣的教学模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例如,在教学《劝学》这篇文章之前,我先询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不会有情绪特别消极不想学习的时候,然后让学生分享自己消极时的想法,然后再整理出比较典型的两到三个例子让班上的学生每人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劝诫文,最后再引出本篇文章所要讲解的内容。再如,对《孔雀东南飞》这篇文章进行讲解时,教师可以将文章内容改编成剧本,让学生自由组成不同的学习小组进行角色扮演。每个小组可以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进行演绎。表演完成之后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讲解为何这样表演以及自己小组对文章的深层含义的理解。最后全班同学共同投票评选出表演最佳的一组。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文言文学习的积极性,还能让学生在改编文章以及剧本演绎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思考文章中所抒发的主要情感以及每一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再比如,在名著导读中,对《论语》这部分知识进行讲解时,有一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师在讲解这句时可以运用爱因斯坦与学生的一个小故事引导学生理解,爱因斯坦问他的学生昨天干了什么,他的学生回答“看书”。爱因斯坦又问他的学生今天干了什么,他的学生仍然回答“看书”。但此时爱因斯坦非常生气,他问学生:“你一直在看书,那你用什么时间来思考呢?”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读书固然重要,但是思考的过程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讲解这个小故事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让学生理解《论语》中这句话所表达的含义,让学生重视思考,真正理解为什么思而不学则殆。巧妙地运用故事为学生创设特定的情境进行文言文的学习,能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任何文本的学习实际上都是读者客观的理解与作者主观思想的碰撞,如果仅仅通过文章内容去理解作者的思想就很容易产生建造空中楼阁的问题。此时对文言文背景知识的学习就显得至关重要。很大一部分学生觉得文言文晦涩难懂的根本原因在于不能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主要内容以及思想,仅仅通过字词的逐一翻译不能与作者的思想建立沟通的桥梁。因此,想要学好文言文必须增加学生对文言文背景知识的了解,让学生通过充分了解文言文写作的历史背景去推断作者所想要表达的主观思想和主要内容,这样不仅能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还能提高课程教学的效率。同时,文言文背景教学还能增强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充分建立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自信心。
  例如,教学《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时,教师就可以先让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鲁僖公三十年,晋国和楚国的城濮之战以楚国大败结束,晋国完成统一的霸业。在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和楚国一起攻打晋国,并且晋文公年轻时流亡到郑国曾受到了郑国的冷遇,所以晋文公把新仇旧怨加到一块,在两年之后联合秦国攻打郑国,郑伯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派烛之武去劝秦穆公退兵。本篇文章就是在此历史背景下发生的,主要讲解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两国的矛盾进行挑拨,表面上客观分析当前局势,处处为秦国利益着想,从主要的利害关系出发,让秦穆公明白此刻灭掉郑国对秦国不利,最终成功让秦穆公退兵,使晋军失去了盟军的助力,最终被迫撤离了郑国,化解了郑国的危机。通过历史背景的讲解不仅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去思考为什么烛之武能在这样紧张的形势下顶着压力劝退秦穆公,他到底采用了怎样的言语才能安然归来,还能为学生厘清本文发展的大框架,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再比如,教学《鸿门宴》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利用相关的历史背景将学生带到文章情境中:《鸿门宴》讲的是刘邦和项羽在争夺天下过程中的一场无形的较量。当时因为秦的暴治,各地烽烟四起,但是最有希望先攻破秦关的人是刘邦和项羽,刘邦和项羽约定“先入关者王之”。项羽素有江东霸王之称,率领军队长驱直入,遇到秦军主力战队时破釜沉舟,连连告捷,在击溃了秦军主力战队之后听到了刘邦进入关中的消息。而当时刘邦所率领的军队避开了秦军主力,一路上几乎没有遇到太大阻力进入关中,随后又接受了秦子婴的投降,并命令将士丝毫不得侵犯老百姓的利益,还派军队驻守函谷关防止项羽进入。项羽则认为刘邦不守信,自己才是在这场战役中出力最大,不能让刘邦白白得到好处。此时,项羽听从了范曾的建议,准备在宴会上杀死刘邦。这就是鸿门宴的历史背景。通过这样一个历史背景的讲解让学生思考项羽和刘邦在鸿门宴上会发生怎样的冲突,刘邦在军队较弱的情况下怎样化解冲突保住性命,项羽又是经历了怎样的事故才会造成乌江自刎的狼狈局面。这一系列的问题都能激起W生学习兴趣,学生会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学习文章。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26479.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