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按类招生培养实践效果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佟紫娟
摘 要:通过问卷调查分析高校按类招生培养模式的效果,结果显示,按类招生培养模式虽有其优势所在,但在实践中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学生更认同按专业招生培养模式。而新高考改革使高校专业的地位更加突出、生源知识结构更加复杂,对高校的招生培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基于问卷调查结果和新高考改革形势,本文构建“按专业招生,按类过渡培养,灵活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学生需求和适应时代发展。
关键词:按类招生培养模式;按专业招生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新高考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22)02-016-05
近年来,高校按类招生培养模式逐渐兴起并被广泛应用。这种招生模式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按专业招生的一些弊端,在“宽口径、厚基础”的通才教育背景下被很多高校沿用至今。这些采用按类招生培养模式的高校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大多只是对课程体系进行创新,通过变更课程设置来改革学生能力培养模式,以期达到提高人才培养效果的目的,但“招生模式”往往是被忽略的一环。实际上,由按专业招生转变为按大类招生不仅仅是招生模式的改变,同时也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也应当研究新的招生模式对人才培养效果的影响。在现今一流R到ㄉ璧谋尘跋潞透呖贾贫雀母锏男滦问葡拢就需要重新度量和研究,究竟哪种招生模式更利于人才培养,更能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
一、按类招生培养模式的理论意义
按专业招生、按专业培养,是我国高校传统的招生培养模式,为社会和科研输送专业人才。然而高校长期以来形成了学科专业化现象,专业化的培养模式虽有其合理性但也割裂了学生知识的完整性,悖离了复合型人才的本质要求[1]。在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校人才供给的需求下,按类招生模式应运而生,强调“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目标。目前国内高校开展的按类招生培养模式可分为学院内大类招生培养、跨学院大类招生培养、开设实验班大类招生培养、成立本科生大类招生培养等四种模式[2]。本文以天津商业大学为例,主要分析学院内大类招生培养模式,即将学院内两个及以上相近专业打包成一个大类专业进行高考招生,被大类专业录取的学生在学院内先进行1~2年的通识教育后,再根据校内分专业政策和规则,进行专业分流,最终确定所学专业,随后进入专业培养阶段。本文以下所称“按类招生培养模式”即为“学院内大类招生培养模式”。 从理论上来说,相比于按专业招生培养模式,按类招生培养模式具有两个最明显的优势:
1.从学校角度,有利于吸引生源、整合高校内部资源
传统的按专业招生模式下,学生报考志愿大多会倾向于热门专业,导致这些专业的录取分数线逐年增高,令很多学生在填报志愿时望而却步,而冷门或新兴专业难以完成招生计划,造成高校内部教学资源的浪费[3]。但在按类招生模式下,一个大类专业包含两个及以上相近的专业,这样学生填报一个志愿就相当于将来有两个及以上选择的专业,且录取时大类内部的专业级差消失,增加了学生的录取概率,因此这种招生模式可以作为学校吸引生源的优势;对于学校,将冷热专业打包成一个大类招生,可以保质保量的完成招生计划,平衡学校内部资源,且分专业前的通识教育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社会对高校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2.从学生角度,有利于减少学生专业选择的盲目性、增加选择机会
学生填报志愿时,没有本科学习的经历,只能通过网络搜索和多方咨询、结合自身理解和意愿来选择专业,由于条件限制,对专业情况无法深入了解,选择专业时具有盲目性,而且在按专业招生模式下,学生被录取的专业一般即为本科四年要学习的专业,即使在学习中发现自己并不适合或不喜欢这个专业,也很难再有其他选择的机会。而在按类招生模式下,学生以大类专业被录取,第一学年学习通识课程,同时了解类内各专业情况,类内分专业时一般结合第一学年的成绩和专业志愿进行划分,这种延迟确定专业的方法让学生在第一年本科学习期间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去了解各个专业的具体情况,从而降低类内选择专业时的盲目性,而且大类内包含的专业都是两个及以上,甚至各别大类内含五个专业,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机会。
二、按类招生培养模式实施现状
本文以天津商业大学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星平台,向该校实行按类招生培养的学院的学生发放在线问卷,截至2020年8月,共回收有效问卷826份,其中2019级学生占比37.77%,2018级学生占比38.86%,2017级学生占比19.37%,2016级及以前年级学生占比4%,样本数量和范围足够大。本问卷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选取按类招生培养模式中几个比较重要的时间节点来设置问题,获取该模式下学生的体验和看法,分析该模式在实践中的实施效果。
1.填报高考志愿时
选择填报大类专业的原因中,35.1%的学生是为了增加录取几率(16.46%)和增加选择机会(18.64%)。而35.59%的学生则是因为“想去大类内包含的某一专业”,29.3%的学生却“误以为是已经确定的专业”,这说明64.89%的学生在填报志愿时是按照具体的专业目标来填报的,但这其中近一半的学生由于对大类专业和具体专业的误解,还要面临入学后再次选择专业的窘境。实际上,只有4.48%的学生“对大类内包含的具体专业内容和按类招生培养模式有所了解”,而34.99%的学生是“完全不了解学校的按类招生培养模式”。
这些数据既说明了学校按类招生培养模式没有宣传到位,又说明了大类专业在招生时并没有表现出理论意义上对学生的吸引力。超60%的学生在填报志愿时,无论是将大类专业误解为确定专业还是想去大类内包含的某一专业,都是按照具体的专业目标来选择,而大部分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并没有去了解该模式具体的培养过程,只是更关注专业名称本身,这使得按类招生模式在填报志愿阶段相较于按专业招生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优势,且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弊端,那就是学生入学后类内分专业时不一定能够去到自己理想的专业。
nlc20220505172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302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