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选点突破,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葛莉

  摘要:教学时根据教材与学情两个重要维度,结合统编教材单元语文要素选取每篇文章的紧要处,按照“精准目标―问题驱动―自主实践―适切支架―高阶认知―形成能力”的教学路径,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予以重点突破,最大程度优化教学内容,调控课堂活动,简化教学程序,打造高效课堂。
  关键词:选点突破 信息技术环境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当下,我们正置身于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教学变革之中,部分中小学语文教学名家有关选点突破的研究与实践为我们探寻语文教学走向至简至真指明了行动方向,带来了行动自信。
  余映潮老师提出板块式教学理念,提倡以教学板块来整合学习内容,形成教学流程,体现训练要点。具体指在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中,从不同的角度有序地安排几次呈块状分布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即教学的内容、教学的过程呈板块状分布排列。教学思路力求选点突破,积极倡导阅读教学的选点切入,多、快、好、省地完成教学任务。
  鉴于此,我们在教学时就可以根据教材与学情两个重要维度,结合统编教材单元语文要素选取每篇文章的紧要处,按照“精准目标―问题驱动―自主实践―适切支架―高阶认知―形成能力”的教学路径,每篇课文精选点、重突破,拓展延伸,一课一得,梯度上升,当学生思维跟不上的时候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予以重点突破,最大程度优化教学内容,调控课堂活动,简化教学程序,打造高效课堂。
  一、靶向施策,提升教学精准度
  (一)紧扣语文要素,精准把握方向
  统编版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每一单元的篇章页都明确地提出本单元的教学方向,把语文要素――“必备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良好的学习习惯”分散在每一单元的课文中。以搜集资料这一能力培养为例,统编版教材贯穿了三到六年级:学习搜集资料的基本方法,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借助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等等。再如复述这一能力的培养,统编教材在不同的年级中也分别设置了详细复述、简要复述等不同的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能够精准地把握教材的特点,熟知教材、统揽教材,既要看到“一棵树”,也要看到“一片森林”,合理地设置教学目标,同时注意语言要素的螺旋上升,使语文素养能够在不同年级精准落地。
  (二)巧用信息手段,课前精准预设
  对于距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学生学习起来有难度的课文,教师可以在课前依据单元语文要素,结合课后习题整体设计相应内容,借助问卷星等信息手段进行学情调研,对学生经验、知识储备、学习能力进行分析,筛选出学生比较感兴趣同时比较有教学价值的内容,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制定精准的教学目标,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比如在执教《冀中的地道战》一课时就可以设计“你眼中的抗日战争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要开展地道战”“地道的作用是什么”“你认为地道战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你在课堂上还想弄懂什么问题”等调研内容,在课前根据调研结果确定适当的方法,上课的时候对学生最想弄懂的地方进行认真研读、重点突破,对学生已经读懂的地方一带而过,实现课堂的简约、高效。
  (三)活用助学系统,目标精准落地
  统编版教材的语文要素是教师备课时的重要依据,教材的助学系统包括课后习题、略读课文和策略单元课文中的学习提示、教材“泡泡”中的内容和小贴士等。以课后习题为例,教师如果能准确把握习题背后教材编者的设计意图,准确把握课标和单元教材的语文要素,合理利用课后习题,就能在学生个体经验建立与课程目标落成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例如,教学四下第五单元《记金华的双龙洞》时,可以抓住单元语文要素“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学习按游览顺序写景物”,结合课后习题“理清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把路线图补充完整,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来制定教学目标。在大单元视角下,交流平台专门对《记金华的双龙洞》的学习做了具体指导:“可以把吸引你的景物作为重点来写。如《记金华的双龙洞》重点写了外洞和内洞之间的孔隙。”鉴于此,本课的教学目标就可以综合单元要素、课后习题和交流平台三个方面来制定,其中“学习可以把特别的景物作为重点来写的方法”应该是重点教学目标之一。如此制定的教学目标,使得教学更有针对性,学生能从典型文本中学会写游记的方式和方法。
  二、搭建支架,指向“一课一得”
  (一)图示辅助,操作具体化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努力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部分有这样的表述: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图示的使用对于语文学习效率的提高是有助推作用的,教学一些需要复述的课文时就可以使用图示。例如三年级下册《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一课要求借助表格复述故事,可以借助课后的表格对课文脉络进行梳理,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把握。读课文后在表内填上关键词,梳理故事内容,了解“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又^了一天”急性子顾客的要求和慢性子裁缝的反应。然而仅仅借助课后提供的表格进行生动复述是有一定困难的。此时,可以在原有的表格基础上引导学生绘制图示,梳理人物之间的关系(对应的语言与动作等),比如摘抄表示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词串,提供人物细节描写复述的有力支撑。学生依据表格和词串对照人物不同的行为和性格,连点成面,使复述变得翔实清楚、精彩纷呈。
  (二)微课介入,重难点直观化
  选点突破,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2022年5月中第14期(总第114期)学生学习要经历“在哪里”“到哪里”“怎样到哪里”的一个过程。“到哪里”是目标;“在哪里”是学习的起点;“怎样到哪里”是连接二者的桥梁,尤为重要。对于一些比较难的问题,教学时可以巧妙地引入微课,通过微课展示使知识点形象化、直观化。例如四上第六单元语文要素之一是“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旨在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学习用批注的方法加深、丰富对课文的理解。在本单元第一篇课文《牛和鹅》中,什么时候批注、怎么批注是这节课的难点。课上先引导学生发现本篇课文与其他课文的不同之处从而引出批注,在课本空白处呈现学习伙伴的批注,触发学习任务;接着学生自己试着读书批注;继而播放微课,让学生通过这种生动有趣的直观方式跟着微课中的小伙伴学习批注的方法和批注的角度,明白可以从“有疑问、感兴趣、写法”等不同角度进行批注;再利用课文改编的差异性资源,比对今年和去年语文书上批注的改动,激发学生批注的兴趣,由扶到放,从而使其掌握批注的方法。

nlc2022062010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33979.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