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涉农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着力点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冯明丛 刘常兴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涉农高职院校在此背景下肩负着培养涉农人才的时代重任。在高等教育阶段,课程思政以全课程育人的形式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涉农高职院校若以课程思政为抓手培养学生服务乡村振兴,就必须精准定位,抓准涉农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着力点。
关键词:乡村振兴;涉农高职院校;课程思政
乡村振兴战略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全局性和历史性意义。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依然在广大农村,着力点便在于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战略需要一大批牢记爱农、兴农、强农使命,扎实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熟悉现代农业经营与管理知识技能的高素质人才。作为培养未来农业发展中坚力量的涉农高职院校,对服务和推进乡村振兴不仅大有可为,更是大有作为。在高等教育阶段,课程思政解决了传统思政课程效果不佳的难题,是当下实践效果最显著的思政教育方向。涉农高职院校应该找准自身“为农、兴农”的时代定位,运用好课程思政,真正将与农业相关的价值理念、精神追求等融入各门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
一、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涉农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价值导向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涉农高职院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挖掘涉农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中思政要素的重要问题。过去上海基础教育坚持探索实施“两纲教育”,得出一条最有效的经验是:始终坚持“学科德育”的核心理念,即把德育的核心内容有机分解到每一门课程,充分体现每一门课程的育人功能、每一位教师的育人责任'涉农高职院校可以借鉴这个有效的经验来开展课程思政。乡村振兴是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技术等多方面的振兴,但归根结底是乡村人才的振兴。涉农高职院校认识到这一点,就应该清楚教授学生知识和本领虽是为农之基础,但对学生进行思想上为农兴农的价值引领才是决定是否能为乡村留住人才的关键点。课程思政是结合专业课潜移默化地渗透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抓手,涉农高职院校要充分在课程思政上下功夫,一方面要结合新时代“三农”工作,把德育的核心内容有机分解到每一门课程中去;另一方面要以当下农业兴旺、乡村振兴已然取得的成果作为正向反馈,做好新一代年轻人助农、兴农的价值引领工作。
二、涉农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现状分析
(一)认识上: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功能定位模糊
随着课程思政广泛深入,各大高校都已经做出实践和探索,涉农高职院校也做出不同程度的尝试,在此期间不免出现一些现实问题。第一,把思政课程变为“课程思政”。少数高校淡化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在思政课程中删p教学内容,改变原有思政课的系统讲解,把思政课变成一般意义的通识课,从而达到思政课程变成“课程思政”的目的。这是没有充分认识到思政课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作用。第二,课程思政改革机械死板,教学方式单一。一些高校课程思政改革千篇一律,认为简单、机械地在原有专业课程上叠加一些时政热点或政治导向就是“课程思政”,在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模式固化、落后现象。
(二)价值层面:学生“离农”思想严重
涉农高职院校以培养乡村所需人才为主要抓手推动乡村振兴,但从当下涉农高职院校学生现实情况来看,学生学农不爱农、学农想离农思想泛滥。这就导致掌握现代化农业知识和技术的农业人才不回农村,乡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流,乡村“空心化”问题突出[2]。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抓准涉农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着力点
(一)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显性思政教育与隐性思政教育并驾齐驱
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各环节、各方面,以隐性思政的方式,与显性思政一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一道,共同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为更好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真正达到育人目的,明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两者概念是重要前提。两者既不能混为一谈,又不能完全分离。第一,正确区别和认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的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政课程的设置旨在专门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思想境界、人生修养。相比之下课程思政是隐性思政教育,它告别了单一的思政理论知识学习,采取多层面地在专业课上“嫁接”思政教育,挖掘专业课的思政性,即各门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要素,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实现境界的提升,从而塑造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课程思政并非让专业课教师本末倒置,使每个知识点都包含思政教育,而是隐性地将与思政教育相关的内容,例如爱农情怀、新农人计划等主流价值取向和最新政策融于专业课之中,从学生自身出发,挖掘专业技术本身存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第二,搭建课程思政建设交流平台,建立内容丰富、种类繁多的思政教育共享素材库,共享大学生思想状况、课程建设等方面的资源,使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之间互通互联。专业课教师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却不熟悉思政知识和最新相关政策;思政课教师深谙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但是不熟悉各类专业课程。因此,可以让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以结对子的形式互助提{,双方既能长短板互补,又能更好地发挥自身长处。在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工作中,以专业课为主干,发挥思政课教师的创新思维,帮助专业课教师找到思政要素切人点,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时,不仅可以学习知识技能,更能在思想层面得到洗礼。要保证专业课课程思政做到切实有效,专业课教师需要提升自己,旁听思政课教师的课程,并结合自身专业,发散性思考专业课课程思政方向;而思政课教师则需要定期对专业课教师的授课内容进行丰富和创新。
(二)课程思政教学针对性适配:建设适配于涉农{职院校的特色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构建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职院校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以教促改,编写适用于涉农{职院校的特色课程思政教材。根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总要求,已经有研究关注到涉农{职院校与产业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共同育人,完成涉农人才培养。但这些做法的前提和发展基础是涉农{职院校学生要有爱农、兴农的思想观念。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可以从三个方面通过课程思政进行渗透。第一,农业文化。从概念上来看,农业文化更接近于文化景观,其特点是更加清晰地体现出文化景观中农业要素的重要性,是人与自然在农业地区协同进化的典型代表,可细分为:农业知识、农业技术以及地方农业民俗、歌舞、手工艺、饮食等[3]。农业文化的学习不仅可以丰富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专业自信。第二,农业生态。现代农业是用生态学原理和技术提升的环境健全、经济可行和社会接受的可持续农业,这种定位有别于常规农业或石油农业,它强调生态文明、经济文明和社会文明的{度统一,重视综合应用生物学知识、新文化理念设计(重建)和管理农业生态系统[4]。在现代涉农{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师既要用到自身的专业知识,又需要结合自己的思政素养,把强调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农业理念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明晰专业定位。第三,农业振兴。农业产业振兴对于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和总目标,保障我国农业安全、食物安全、就业安全和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意义[5]。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需要引起重视。从这个方面来看,质量兴农是机遇,也是一个挑战。农业产业振兴需要一批又一批年轻人扛起时代重任,在教给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要培育学生心理上对农产品质量的重视,从而为学生指引农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nlc20220818210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379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