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OBE理念的高职“经济数学”分层教学模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甘茂林
摘要:根据高职学生需求与特点,将OBE理念结合分层教学应用于“经济数学”课程教学模式构建,在学生、目标、知识点分层的基础上,反向设计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课前―课堂―课后”教学环节,并对学习成果进行持续多元的学习评价。文末以“边际分析”一课为例进行了基于OBE的分层教学设计探索,旨在激发学生能动性,提升数学基本能力。
关键词:OBE教育理念;分层教学;经济数学;边际分析
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更加注重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满足自身就业发展的、实用的职业技能。“经济数学”作为高职经管类学生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看似可有可无,但实际承担着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重要作用。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更关注对学生数学知识的普及,在高职教育教学中应转变理念,数学是为学生专业发展提供基础与服务的一门课程。OBE(Outcomes-Based Education)成果导向教育是基于学习成果为导向的一种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它关注四个问题:
(1)学生最终取得的学习成果是什么;
(2)为什么要获得这样的学习成果;
(3)如何有效帮助学生取得学习成果;
(4)如何知道学生已经取得学习成果[1]。
将OBE教育理念融入“经济数学”课程,即是根据学生毕业要求达到的目标和能力,预设学习成果,反向设计数学教学[2],持续地、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从顶层设计上更好地解决高职数学脱离学生专业的弊端,这是高职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另外,高职生源复杂多元,差异化较大,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挑战。很多高职学校在数学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有效分班,科学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3],通过差异化教学,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
1 基于OBE理念的分层教学模式概述
基于OBE理念下的分层教学不仅是对学生现阶段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进行分层,还对知识技能点、学习目标进行隐藏分层,通过设定预期教学成果反向设计教学,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一条清晰的路径获得所需要的学习成果,借助信息化教学平台保障学生最终可以完成学习目标,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进行多元化评价[4]。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
(1)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中更好地消化吸收知识;
(2)分层反向设计教学可摒弃一些对学生专业而言用处不大的知识点,减轻学生学习负担;(3)根据学习目标设计教学过程时,为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采用贴近生活和专业实际应用的案例,将学生的职业基本能力培养落到实处[5];
(4)借助信息化教学平台可以帮助学困生多次反复学习,直至达成学习目标。
2 基于OBE理念的经济数学分层教学模式构建
2.1 学生、目标、需求的分层
结合高职经管类专业对“经济数学”课程要求及课程自身特点,根据“以应用为目的,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6],按照同一专业学生进校时的数学成绩划分层次,将学生划入A班或B班,开课后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学习情况申请调整,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A班绝大部分的学生有较强烈的“升本”意愿且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B班学生大多来自单招,数学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高。另外,根据学生专业发展的需求,将学习目标进行概括分层,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目标有差异化地达成,从而实现职业基本素养的需求、专业学习的需求以及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具体如表1。
2.2 知识点、教学设计的分层
基于“经济数学”课程学习目标和需求,结合课程特点和课时分布,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模块划分:基础知识模块、导数及应用模块、积分及应用模块放在必修课中学习,线性规划模块、微分方程模块、概率统计模块等作为选修课进行后续补充学习。每个模块中的知识点进一步分为一、二、三级,便于教师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内容上的取舍,还可以对每个知识点提出更加明确的学习要求,提高学习效率。一般而言,B班所需掌握的知识点比A班少,A班对知识点的掌握要求比B班高,如表2所示。
将预设的学习成果即知识点和技能点与目标需求进行对接,将学习目标和需求落地,比如:导数与应用模块中的弹性分析这个二级知识点预设的学习成果为:(1)理解性分析法;(2)会计算需求弹性、会解释其经济意义;(3)了解经济学中弹性的计算与数学中弹性计算的差别。学生通过获得学习成果,逐步实现以下几个数学学习目标:掌握需求弹性知识、训练计算能力、培养团队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A班学生而言还会增加训练逻辑思维能力这一学习目标。
在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设计时,多选择接近生活实际和有专业背景的案例作为切入点,与学生的生活、专业产生共鸣,比如:学习第二重要极限时可以从连续复利的问题出发,拉近数学与专业的距离。借助信息化教学平台改进“课前―课堂―课后”三个教学环节,课前设置学习任务清单引导学生预习与思考,课堂教学设计中考虑到A班学生数学基础较好,求知欲较强,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在设计教学时可采用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数学与专业的结合点,将重点放在案例分析与解决问题上,强调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7],注重培养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B班学生学习动机不强,计算能力偏弱,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在B班的课堂教学中要适时设计穿插有趣的教学情景吸引学生目光,多采用演示法、讲授法引导学生动笔操作,训练计算能力,淡化理论,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知识,降低学习难度,避免出现畏难情绪。在课后的学习巩固阶段,作业的布置要从形式与内容上体现出层次,比如:A班作业以选择题、计算题和应用题为主,以中等难度为主,配置少量高难度的题目;B班作业以判断题、选择题、计算题为主,以低难度为主,配合少量中等难度的作业,题量要适中,以达到锻炼不同层次学生能力的目的。
nlc20220831162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389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