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理念下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刍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高文燕
【摘 要】生本理念为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提供思想指导,小组合作学习为生本理念的落实提供路径,二者相互结合,可以有效改善小学数学教学的课堂环境,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进而落实“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这一教学理念的要求。文章在对生本理念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概念进行解析的基础上,探讨了生本理念下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路径。
【关键词】生本理念;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2)24-0148-03
受到应试思维的束缚,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通常“以师为本”“以书为本”,整个课堂的氛围死气沉沉、缺少灵性,学生极为被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缺少自由思考与表达的机会。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生自然难以认识到数学之美,难以萌生出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教学的效果距离新课标的要求也存在很大的差距。以生本理念为指导思想,将小组合作学习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之中,可以充分释放学生的学习动能,重塑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进而推动小学数学教学实现从“应试本位”向“素养本位”的历史性跨越。
1 生本理念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概念解析
生本理念来源于生本教育,是生本教育的精髓,是开展生本教育的思想基础。生本教育最早由华南师范大学教授郭思乐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并付诸实践[1]。在《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之中,郭教授批评了传统应试教育观下的教学实践方式,对基础教育的儿童观、教师观、课程观、德育观、评价观等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高度依赖学生”的生本教育口号[2]。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生本教育已经拓展成了一个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教育体系,对我国的基础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生本教育精髓与指导思想的生本理念,可以用“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关爱学生,相信学生,为学生的好学乐学而展开教育设计”进行概括[3]。生本理念难生的现实生活出发,从学生发展的规律出发,主张因材施教,力求为学生创设一个充满生机与灵气的和谐学习空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小组合作学习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思想家孔子的教育理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通过在教学中创设多个学习空间,实现了教学从“单中心”向“多中心”的转变,给予了学生更加广阔的思考、探索与表现空间,充分释放了他们的学习潜能,大大提升了教学的实践性、趣味性与创新性,满足了核心素养培育的要求。学生在小组中相互交流,相互支持,尊重差异,最终实现共同进步,既收获了知识与技能,也认识到了团队协作与人际交往的重要价值,为他们日后步入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4]。
生本理念为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了思想上的指引,小组合作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中,教师均应做到“以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建构课堂,面向他们的终身发展进行教学设计[5]。小组合作学习是生本理念落实的有效路径,只有在小组合作模式的帮助下,生本理念的要求才有可能在实践中得到落实,教师才有可能突破传统教学手段的桎梏,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中得到彰显。
2 生本理念下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2.1 课前线上讨论,在小组合作中彰显生本价值
课前的导学阶段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导学的重点在于“导”,“导”是思想上的引导,也是策略上的指导,其服务的对象是学生,实践的主体也是学生。在导学环节,教师应当从生本理念入手,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形式,借助技术赋能,帮助学生了解本节课所要学习的重点,使他们能够快速进入正式课堂的学习。
如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百分数”一章的内容是小学数与运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百分数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数中的分数、小数等相关内容,本课的知识与学生之前所学习过的知识联系密切,课前阶段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回忆旧知识、引入新知识,可以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帮助学生建构起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在课堂教学开始前,教师可自行录制微课,介绍百分数的基础概念,复习分数和小数的意义、分数和小数的运算等与百分数相关联的数学知识。微课的时长应控制在15分钟左右,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百分数有一个初步的感知,回忆曾学习过的数知识。微课提前一周由教师上传至家校群,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下载学习。
线上微课给学生的合作学习提供了基础。在微课教学之后,教师对学生进行线上分组,为每个小组的学生单独创立一个微信群,作为他们校外学习、交流的平台。“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百分数与小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引领学生自主探究的两大问题。在问题的指导下,学生在组内相互交流,从读法、意义、运算等层面展开解读,最终由小组成员共同完成表格(如表1)。在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各个小组的学生代表走上讲台,分享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最终由教师进行总结,并从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入手进行讲解。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帮助下,学生在正式课堂教学前就通过参与实践活动获得了自主思考与探索的空间,提升了数学素养。
2.2 课堂小组探究,在真实情境中满足生本要求
课上教学阶段是小学数学学习的核心阶段。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得太多,学生参与得太少。而在课堂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可通过创设真实而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合作中发展思维品质,推动传统数学课堂转型成为充满教学智慧的灵动课堂。
如“数据的表述与分析”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的内容,本课的教学往往是由教师提供数据,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对数据进行汇总,并绘制成统计图。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较为单调,学生的参与感较低。对此,教师可以在生本理念的指导下,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小组成员提供自己所掌握的数据,组成数据库,然后再进行数据统计。如此一来,数学学习有了真实的情境作为支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得到激发。如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前整理自己所拥有的图书,将其分为“游戏益智”“少儿文学”“科普百科”“卡通漫画”四类。课上教师以“班级图书角”为主题,要求各个小组统计每名成员所拥有的书籍,依照教材的要求绘制对应的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在绘图结束后,学生进行趣味问答活动,一半的学生负责提出问题,另一半的学生负责解决问题。问题来源于学生整理的数据,如“谁的少儿文学类书籍最多”“小组总共可以为图书角贡献多少书籍”“哪一类的书籍数量最少”等。在趣味实践活动中,数学知识被学生自然地消化与吸收,数学课堂也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nlc202209231210
再如“用方程解决问题”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的内容,小学阶段的学生想要理解抽象的方程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可融入小组合作学习,既能落实生本理念的要求,最大化地给予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空间,也能够借助小组合力,共同解决复杂的学习问题。课堂伊始,教师在黑板上呈现以下信息:足球皮上白色皮共有20块,比黑色皮的两倍还要多四块。教师仅罗列信息,并不直接给出问题,问题由学生小组在讨论中得出。在激烈的讨论交流后,学生提出如下问题:“黑色皮的数量有多少块?足球上总共有多少块皮?”问题意识是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于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不再是传统课堂那样师问生答,而是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本题的解法多种多样,学生既可以用算术方式解答,也可以用刚刚学习的方程知识作答。在解答环节也可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鼓励组内学生相互交流,尝试进行一题多解,这样可以有效提升他们的数学认知深度。
方程的思想虽然在四年级就已经有所涉及,并在五年级成为一个专门的教材章节,但不少学生依然没有使用方程来解决问题的习惯和意识。教师在学生解题的过程中可以提供一些教学支架,辅助学生进行思考。如在以上问题的小组讨论环节中,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呈现以下步骤:
(1)黑色皮的数量是x块,那么白色皮的数量应当如何表示(列式子)?
(2)黑色皮的数量是x块,那么总数量又应当如何表示(列式子)?
在列式子的过程中,学生复习了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并掌握了建立等量关系的方式,逐步感悟到了列方程解决问题与算术法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同。在组内所有学生解答完毕后,教师引导小组成员对比各个解法,比^哪一种方法最为简洁。整个课堂教学围绕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情境展开,教师并没有去扮演一个无所不知与无所不能的课堂灌输者角色,而是借助小组合作学习,将课堂的主导权交到学生手中,为他们提供探究空间,使他们在合作、对比中拓展解题思路,选择简单解法,理解方程内涵,获得思维上的有效发展。
2.3 课后结组延伸,在校外实践中落实生本理念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传统的数学教学起始于课堂也终止于课堂,缺少与学生生活的关联,缺少学生在生活中的实践应用,这样的数学学习是没有生命的,自然也无法满足生本理念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探寻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联,将数学学习有机延伸至生活之中,鼓励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实践中发现数学的内在价值。
如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确定位置”一章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密切,要求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之中根据方向与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以往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仅仅停留在纸面上,会解答习题但不一定能用自己所学习的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在教学时,教师可以秉持生本理念,鼓励学生开展校外的项目式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单位,绘制地图,选定原点,确定各个坐标的位置。如可以选定“我们的多彩城市”作为项目主题,安排学生在校外探寻城市的各大代表性建筑物,借助电子地图确定建筑物之间的距离,选定学校作为原点,由小组成员共同绘制一幅城市地图,以手抄报的形式呈现出来。色彩缤纷的手抄报上,除了学生手绘的各种建筑物,还有用文字补充的各种地标信息。在校外实践环节,学生不仅应用了所学数学知识,感悟到了数学的现实价值,还对自己生活的城市有了更多的认识,了解到了城市所特有的历史文化与风土人情。手抄报绘制完成后,各个小组成员运用课上所学习的确定位置的方法,表述各个建筑物之间的关系,并录像上传至小组的微信群中。小组成员之间彼此监督,指出错误,巩固知识,最终实现共同进步。教师将学生的手抄报汇总之后,统一分享至家校群中,综合组内自评与组间互评两种方式,选出本次实践活动的优秀团体与优秀个人。最后,教师还可以把学生绘制的手抄报粘贴在班级文化墙上,成为班级文化的一部分,也成为班级成员共同的美好回忆。在校外进行的小组合作活动,由学生自主策划完成,在探索中生成体会,升华认识,充分满足了生本理念的要求,使数学学习的维度更加多元,也使数学学习的过程更有趣。
在生本理念下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满足了课程改革的要求,是推动小学数学教学转向“素养本位”的重要途径。在组织教学时,教师应重视分组的异质化与参与的全员化,积极融入学生的生活经验,加强数学课堂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使数学教学摆脱应试观念的束缚,让学生发现数学之美,愿意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
【参考文献】
[1]高广方.生本教育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教育走向生本》北京研讨会述评[J].课程.教材.教法,2003(4).
[2]郭思乐.向大自然寻找力量的“天纵之教”――论生本教育的本质[J].人民教育,2010(12).
[3]周彦锋.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生本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J].考试周刊,2019(65).
[4]纪振辉.浅谈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5(9).
[5]蔡淑玲.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误区与对策[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6(5).
【作者简介】
高文燕(1977~),女,汉族,甘肃白银人,本科,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
nlc2022092312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401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