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史岩红
【摘 要】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在整个学习阶段需要具备的重要能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可以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实践、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等方式,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本文以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为研究对象,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优化小学数学教学的策略,以期为相关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自主学习;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2)24-0172-03
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理论知识,也要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要在教学过程中提升职业素养、更新教育理念,为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奠定基础。同时,在教学中也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践中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实现数学学科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1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
所谓自主学习就是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通过独立分析、思考、实践等方式进行主动学习,完成学习目标,不受他人的支配和外界的干扰。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传统的被动式学习和机械式记忆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学生的发展需要。因此,教师应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
1.1 有利于使学生在小学数学学习中愿学、乐学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思维性,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教师在教学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通过预习、复习、练习等环节不断强化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产生数学学习的成就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愿意主动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趣味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发现数学学习的乐趣,尤其在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学生⑺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并在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使学生更加乐学。
1.2 有利于使学生在小学数学学习中会学、善学
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只靠教师单向传授效率较低,需要教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思考,从而在数学学习中更加会学、善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的能动性,但同时也要规避学生学习的盲目性。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需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总结规律,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不断探索、思考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使学习事半功倍,最终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也能减轻学生学习数学的压力。
1.3 有利于使学生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自省、自励、自控
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能使学生对自身的学习状态有更清晰的了解,而且也能使学生不断自省,调整自身的学习方法,提高数学学习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受到好奇心以及好动天性的影响,出现学习不认真、不愿意学习等情况。教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学生约束自己的行为,在自我激励、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
2 自主学习能力的特点
2.1 自立性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在学习中会因自身的性格特点、习惯特长等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学习特征。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我学习、自我内化的过程,是学生的自主行为,教师只能起到辅助作用,不能代替学生进行学习。因此,想要提升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自主学习能力,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自立性。自立性是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思维性和逻辑性,需要学生独立分析、自主思考,教师的引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学习,但是终究需要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和探究。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要先培养学生的自立性,使学生在独立的状态下实现数学知识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不依赖他人,这样有利于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中提升动手能力,为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奠定基础。
2.2 自律性
培养学生的自律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可以通过自律性体现出来。学生通过外部环境的刺激和内心的自我约束进行自觉学习,在长时间的坚持下可以逐渐形成良好的自律性。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经过不断反思后实现思想上的觉醒,在内心形成对自身的约束,规范自身的学习行为,从多个方面完善学习活动,促进自身的不断发展。学生的自律性来源于对自身学习和生活的自觉醒悟,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其思维也具有自主性。学生对自身的行为活动和学习进行反思,能够发现自身的不足并及时调整,是对自我行为和思想的自主建构。自律性是一种积极的自我活动,具有主动性,学生只有主动寻求进步,才能真正做到思想上的觉醒,在学习中才能不断鞭策自己,实现学习目标。学生的自律性也是其责任感的体现,学生的自我约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品质,使学生在积极的学习活动中实现全面发展。
2.3 自为性
自为性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深化,包含学生在学习中的自我选择、自我建构、自我探索以及自我创造四个方面,是学生自律性和自立性的发展和延伸。首先,自我选择是学生在学习中对所给信息的关注,学生只有在学习中关注到数学知识信息才能对其进行学习,并根据自身的学习需要和兴趣进行有选择的学习,这一过程主要受到学生的认知和学习需要的影响。其次,自我建构是学生在学习时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内化,重新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完善知识体系,发散学习思维。自我建构的知识是在学生自我选择后筛选出的符合其发展需求的知识内容,是学生学习的对象。在建构知识时,学生要充分借助大脑中对原有知识的经验总结创建新旧知识的联系,从而内化新的知识,并对头脑中原有的知识进行完善和升华。再次,自我探索是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体现,所学知识作为新鲜事物,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借助多种形式对这一内容进行探索,可以提高自身的认知能力。最后,自我创造是对以上三个方面的综合应用与提升。自我创造需要学生有良好的知识基础和探索积极性,结合自己选择的知识内容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从而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全面提升[2]。
nlc202209231413
以上便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主要特点,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自立性、自律性、自为性的培养,使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做学习的主导者。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思维,创新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3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
3.1 引导学生参与自主学习实践活动
自主学习能力是抽象的概念,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和渗透无法实现培养目标,需要学生在课前自主预习,在课堂上与其他学生自主交流、与教师积极互动,在课后自主探索,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实现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参与自主实践,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探究数学知识,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如教学“面积、表面积、w积”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室中的讲台、桌椅进行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动手测量,发现三者之间的相同与不同,帮助学生对这三个数学概念进行区分。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测量家中的物品并计算表面积和体积,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2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数学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生在长期的练习中形成数学思维,理解数学的逻辑性,在实践中提升数学学习能力,实现学科素养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形成自省、自励、自控的良好品格,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的学习往往具有盲目性,学习过程中因自身年龄较小的影响以及外部因素的干扰很容易出现学习态度不端正的情况,教师在教学中要监督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定期交换组员。在教学前让组长监督组员开展课前预习,保证学生的预习质量。为引导学生积极预习,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创新预习形式,如在课前上传本节课的教学框架和重难点问题的电子资料,让学生结合教材进行预习。在预习时,教师可以设置几道不同难度的思考题,让学生在课前对将要学习的重难点知识进行思考,并对积极完成预习的学生进行表扬。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用几分钟时间教学生如何做笔记,同时安排组长在课后进行检查,帮助学生养成记笔记的习惯,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专注力,也方便学生课后复习。在课后,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布置相应的练习题。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实现自我鼓励、自我监督、自我反省、自我控制,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
3.3 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完善教学评价方式
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其乐学、愿学,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优化教学评价方式,提高职业素养[4]。
首先,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方式要与时俱进,结合时代发展和学生学习的需要不断创新。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培养目标也转变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教师在教学前要结合时代发展需要深入研究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综合学生的多方面发展需求进行教学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评价方式要和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教学的综合培养目标相贴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差异化评价,不以单一的考试或课堂表现作为评价标准。教师可以观察记录学生的阶段性学习表现,通过组织知识竞赛、数学游戏、小组讨论等方式多方面了解学生,如可以在教室布置学习进步表扬榜,这样可以记录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也能将学生的进步具象化,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带动作用。
其次,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教师要想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要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同时汲取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另外,教师可以将自己的自主学习经验简化或者重新调整,变为适合学生学习的新模式,并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向学生渗透,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教师的长期引导下,学生对自主学习能够具有一定的理解和认识,并在学习中会有意识地进行主动学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综上,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优化教学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思维,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马建琴.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策略[J].新智慧,2021(17).
[2]古丽扎阿依・牙热买买提.试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J].读与写,2020(29).
[3]肖海军.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速读(上旬),2020(3).
[4]高泉.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J].体育画报,2021(18).
【作者简介】
史岩红(1988~),藏族,甘肃卓尼人,本科。研究方向:小学数学。
nlc20220923141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401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