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资源依赖理论的高职院校产业学院高质量发展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永钊 程扬

  [摘要]高职院校产业学院高质量发展是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应然所在。然而,存量拓展有限、增量创造不足、资源供给困乏成为产业学院高质量发展的掣肘因素。鉴于高职院校产业学院与政府、行业、企业所存在的资源依赖关系,其高质量发展需要多方联合行动。因此,应通过建章立制增效,加强政府的约束机制建设;完善治理方式,增强行业资源获取的稳定性;运用信息技术,拓展企业资源获取途径;优化评价方式,形成多维度的资源质量评价体系,推动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资源依赖;高职院校;产业学院;高质量发展
  [作者简介]王永钊(1984- ),男,河北青县人,河北政法职业学院,副教授;程扬(1984- ),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政法职业学院,讲师。(河北 石家庄 05006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教育部行指委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课题“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HBKC215097,项目主持人:王永钊)和中国电子劳动学会2021年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育改革发展课题“高职院校专创融合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研究”(项目编号:Ciel2021026,项目主持人:王永钊)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18-0036-05
  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相关政策的引导和推动下,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已经进入了“快车道”。作为我国职业院校创新办学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一种新的尝试,高质量的产业学院可提升高职院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并形成“虹吸效应”,吸引优秀的教师和学生源源不断地进入高职院校,继而通过人才和知识的增值带动其他学科的发展。与此同时,作为解决高职教育与产业对接、与市场契合的重要路径,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高质量发展还离不开对政府、行业、企业资源的依赖。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产业学院采取何种发展策略、如何处理其与多方主体的资源依赖关系,以保持其长期稳定的高质量发展,成为学界思考的重要命题。
  一、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一)理论基础
  组织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内循环只能实现短暂发展,要想实现长久、稳定与持续发展则需要进行外循环,实现能量与资源的交换。美国学者杰弗里・菲佛和杰勒尔德・R.萨兰基克在《组织的外部控制:对组织资源依赖的分析》一书中对资源依赖理论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资源依赖理论作为组织理论的一个分支,是与种群生态学、新制度主义理论并列的一个重要流派,其认为组织与环境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组织为了维持生存,必须依赖外部资源的供给,避免单方面的盲从和跟风,实现彼此间资源的依赖;其次,一个组织就是一个系统,组织自身的资源难以维持组织的发展;再次,组织面对环境的不确定性和资源短缺,必须与依赖的环境要素进行互动,这些环境要素也包括其他组织的,以减少对环境变化的依赖;最后,组织通过内部系统优化和外部系统协同,提升组织长期的发展能力。
  (二)分析框架
  1.框架核心。适应性是是本研究分析框架的核心,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质量以适应性为基本维度。首先,政府需要适应性。政府的适应性能力决定了产业学院的顶层设计,也影响着产业学院与外界环境发展联系的速度以及进行资源交换的质量。政府职能部门应鼓励企业参与产业学院建设,找到维持产业学院高质量发展的稀缺性资源。其次,行业需要适应性。行业的适应性能力决定了行业新陈代谢的速度,培养行业适应性既是对产业学院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回应,也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真正关切。最后,企业需要适应性。适应性是产业学院的内在源泉,其具体表现是培养学生高水平的综合素质。企业参与产业学院建设,产业学院要顺应企业岗位需要,培养学生的适应性素质。
  2.框架内容。面对环境的不确定性和组织的复杂性,产业学院作为一种组织创新,以一种新型组织形态呈现,具有诸多天然优势。但是,现阶段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建设逻辑不清、实现路径不明,极易出现“一头热”的现象。同时,在资源索取方面存在巨大需求,亟须对接与整合各种资源,然而政府、行业、企业对产业学院建设的支持力度不可能长期持续,因此其高质量发展充满了不确定性。
  产业学院作为高职院校的一级组织,也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的功能,其发展的能动性影响着组织间的资源依赖关系。由此,借鉴资源依赖理论,形成稳固互利的关系有利于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高质量发展。高职院校产业学院高质量发展资源依赖关系如图1所示。
  二、高职院校产业学院与政行企的资源依赖关系
  (一)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对政府的资源依赖
  政府具有强大的公信力,其政策支持可为高职产业学院解决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促进产业学院发展,是产业学院发展最稳定的资源。所以,高职院校产业学院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对政府的政策资源依赖。
  政府经费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可用于引进人才、购置设施设备、解决日常基础性支出等。产业学院经费来源渠道有中央预算内资金地方财政经费、专项债券、PPP模式融资、传统融资支持等。而产业学院与地方财政经费依赖关系更为稳定,地方政府的经费支持力度越大,越有利于高质量人才的培养。此外,生源是人才培养的基础资源,也是产业学院高质量发展的最关键资源。我对高校招生采用计划编制,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对招生专业、招生范围、招生人数等进行政策引导和管理。因此,产业学院对生源的依赖,本质上还是对政府资源的依赖。
  (二)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对行业的资源依赖
  在产业学院治理过程中,行业协会的主体地位日益凸显。专业认证是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有效保障,专业认证的核心目标是在行业协会的主导下围绕产业需求进行系统规划。行业协会可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课程建设和教材编制,设计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统一企业在技能操作、人才培养、薪酬激励方面的标准,引导企业参与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避免产业学院人才培养工作出现偏差;可组织制订深化产教融合工作计划,开展人才需求预测、校企合作对接、教育教学指导、职业技能鉴定等服务;可制定标准化合约,尤其是企业参与产业学院建设的指南;等等。总之,权威的行业协会深度参与产业学院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产业学院建设中的指导作用,可促进产教深度融合,保障校行企资源共建共享。

nlc202209291700



  (三)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对企业的资源依赖
  企业是产业学院的建设主体之一。产业学院学生通过在校期间的岗位技能训练,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操作能力,可实现校内就业,这是解决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一剂良方。同时,企业为毕业生提供见习岗位、实习岗位,用企业文化去感染每一位在岗学生,让学生认同职业教育和职业精神,从而反哺企业文化形成。
  产业学院可依托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研发应用实现设备改良、技术攻关和软件开发;可紧密结合产业实际创新教学内容、方法、手段,产出科技创新成果,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资源,助力企业创新发展竞争力的提升。此外,企业业务骨干、优秀技术和管理人才属于稀缺资源,承载的知识、技术、智力等呈现边际收益递增,是企业的核心资源。高职院校可探索产业教师特岗计划,制订兼职产业教师引进计划、认定制度,打造专业能力持续发展的卓越教师团队,建立校内校外师资交流机制,开展不同形式的交流、研讨、培训等,将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成“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实现专业教师和产业教师相互融合。
  三、基于资源依赖理论的高职院校产业学院高质量发展策略
  (一)建章立制增效,加强政府的约束机制建设
  1.明确责任,发挥政府的宏观指导作用。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进一步明确了对深度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等支持。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行业组织对产业学院的人才质量进行评估并公开;金融机构应结合参与产业学院建设企业类型特点开发信贷、保险等金融产品,加强产业学院企业方的融资服务;科技部门应推动各类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数据库向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免费开放,进一步加强供需双向对接,确保政府支持的科技项目在产业学院生根发芽;新闻媒体应加强产业学院的公益宣传,弘扬产业学院人才培养的典型事迹。
  2.制定标准,促进企业深度参与产业学院建设。制定工作质量标准是对产业学院教育质量进行监控的起点,标准的制定不能只是教育部门“一厢情愿”,而应由企业深度参与,明确评价的尺度。调动企业参与产业学院建设的积极性,推动产业学院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制定完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协同全球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树立国际标准。引导产业学院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强知识产权领域合作和开发,共同完善产业链专利布局。无论是国家标准还是行业标准,都要遵循从校企双方实际出发的原则,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先进性,反映新观念和社会新要求。
  3.分类考核,明确不同类型产业学院发展方向。依据《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等文件精神和职业教育相关法律、政策的规定,建立健全产业学院分类制度体系,凸显产业学院的教育性和职业性,并对不同类型的产业学院采用不同的评估标准和评估模式。明确产业学院类型,按照职业本科、国家“双高”院校、省级“双高”院校、其他高职院校四个类型,实施分类考核;坚持定量与定性考核相结合,考核内容包括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质量、校企合作课程、高水平师资队伍、技术技能转化等;确定分类考核结果,考核结果设为优秀、良好、一般和较差四个等次,优秀控制在20%以内,排名后20%的为一般,有较差事项的直接认定为较差。
  (二)完善治理方式,增强行业资源获取的稳定性
  1.体系建构,打造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现代产业学院。随着社会生产朝集约型转变,企业提供了相当多的高科技生产和第三产业职业岗位,越来越需要受过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素质专门人才。职教本科打破了职业教育学历的“天花板”,打通了中职、专科、本科的教育纵向通道,更利于产业学院孵化小微型企业创业创新基地、高质量现代产业链园区,进一步帮助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改进工艺流程,提升质量管理水平、产品可靠性等。推动中职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横向融通,依托社会实践基地,通过股权投资、资源共享等带动产业学院深度融入产业链,形成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
  2.供需衔接,提升职业教育和产业发展的匹配度。高职教育要突出办学特色,产业学院将专业教育与产业发展进行对接,使高职院校产业学院成为有温度的技术技能人才输出基地。建立产业学院信息、人才、技术与物质资源共享机制,完善产业学院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企业兼职教师评聘机制。开展产业学院携手产业链上下游对接活动,推动各地举办产业链企业洽谈会,引导产业学院人才供给与中小企业需求对接,促进中小企业与产业学院深化、拓展人才供需合作关系。通过市场化机制促进产业学院以人才为纽带,加强产品、技术供需对接,逐步建立跨产业、跨行业的供需对接机制和合作平台。
  3.学分替代,开展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学分互认。产业学院立足产业链,探索学分银行建设,将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等级学习的课程全部纳入整体规划,避免课程的重复学习,提高学习成果的认定精准度。鼓励学生结合所学专业及自身职业规划,同时根据企业岗位进阶的要求,努力取得更高别、更多类别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实现育人和岗位属性的有机融合。产业学院要以1+X证书制度改革为契机,借鉴国外职教经验,推行学分银行学分置换,整合促进各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克服过分专业化的弊端。不断完善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顶层设计工作,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抓手,形成产业学院独具特色的学历框架与职业技能资历框架。
  (三)运用信息技术,拓展企业资源获取途径
  1.优化校企数据,打通产业学院“信息壁垒”。一是建立校本数据中心,将产业学院各个部门的数据标准化,把运营管理轨迹数据化,实现校企各个部门信息资源的有序衔接;二是校本数据中心对产业学院运行数据进行实时采集,确保数据的时效性,发现特殊信息进行预警和上报;三是强化校本数据中心的信息化应用能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数据生成的过程分析,及时进行数据纠偏,保证质量管理和评价的科学性。

nlc202209291700



  2.整合校企资源,构建产业学院资源共享平台。积极构建同种类型产业学院资源共享平台,覆盖学院管理环节、教学环节和实训环节,对过程化、结构化、伴随式的数据进行采集,厘定各层级、各类型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核心能力,引导企业深度参与资源整合,将课程设置与教材开发等全部纳入产业学院资源共享平台。同时,不断扩大共享范围,提升共享效率,设计合理的产业学院质量“投入―产出”机制。
  3.开放国际办学,重构产业学院发展生态。产业学院生态重构需建立在科学的依据之上,开放国际办学形式,通过信息技术将国外企业、国外产业大学链接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关注国际职业相应领域和相关领域的最新动态,改变单一、狭隘的学习观念,把技术技能的学习置于真实世界、职业世界中,满足世界产业发展需要。面国际职业岗位发展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以开源共享、标准共建、合作共赢为原则,建设国家级产业学院应用平台,与国外的行业、企业、院校进行对接,加速信息技术助力产业学院发展生态重构的进程,形成国内国外一盘棋的产业学院生态。
  (四)优化评价方式,形成多维度的资源质量评价体系
  1.行业企业评价,提高行业企业参与积极性和合法性。在产业学院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用市场杠杆撬动行业企业参与产业学院建设和评价。一是以共建共享的利益纽带为出发点,激发行业企业参与积极性,尤其是参与制定与行业企业利益休戚相关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标准等;二是邀请行业协会、企业专家参与产业学院成果评价方案的制订,评价结果也要及时向社会公布;三是激发行业企业干事创业的热情,推进技能型社会和人才强国建设。
  2.社会公众评价,确保产业学院评价开放程度。社会公众在产业学院评价中扮演重要角色。一是健全国家、省、校三级产业学院建设质量年报制度,增加社会公众的知情权,让社会公众掌握产业学院建设情况,并及时参与评价。产业学院建设质量年报的公布形式可采用公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式,以提升社会的关注度和知晓率。二是建立社会组织、社会团体参与产业学院质量评价的机制,开发操作性强、科学性高、方便社会组织和团体参与的评价工具。
  3.探索增值评价,促进区域产业学院自我革新。《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探索增值评价”。增值评价指追踪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学业成就的变化,并将客观存在的不公平因素的影响分离开来,考察学校对学生学业成就影响的净增值评价。同时,处理好产业学院的评价过程与评价结果之间的矛盾。产业学院的价值取向是“以发展为本”,强调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评价的目标应体现层次性和动态性,尊重被评价个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特征,确保评价过程的开放性;评价指标要客观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的好坏、生源质量的高低等因素,彰显教育公平。
  [参考文献]
  [1]邢政权,姜华,李欣欣,等.基于资源依赖理论的一流学科发展策略[J].中国高校科技,2020(2):19-23.
  [2]邓小华.论职业教育治理主体的资源依赖关系及保障机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7):41-46.
  [3]陈桂梅,龚方红.高职院校卓越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优化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8(7):65-69.
  [4]阙海宝,苏婷.资源依赖理论下独立学院转设后的困境分析与战略抉择[J].教育与职业,2020(11):68-74.
  [5]余智慧,陈鹏.科学逻辑主导下职业本科高校发展的现实困境与推进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21(12):97-102.
  [6]任占营.新时代深化职业教育评价改革的现实意义、政策路径和成效表征[J].职教论坛,2021(08):14-20.
  [7]庄西真.论增值评价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义[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4):12-17.

nlc2022092917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40524.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