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师范生就业管理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鲍琳
摘要:就业问题既是一个重要的民生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师范类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是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地方高职院校的师范生,就业过程中显露的问题越发明显,文章利用笔者所在高职院校师范毕业生的相关就业调查研究,分析高职师范毕业生在就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旨在后续能不断提高师范生的就业质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师范生;就业
2018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的《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指出,要建立健全符合教育行业特点的教师招聘办法,畅通优秀师范毕业生就业渠道。同时,要根据学前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扩大专科以上层次幼儿园教师培养规模。2019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稳就业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公开招聘一批乡村教师、医生、社会工作者充实基层服务力量。同年教育部印发的《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强调,要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强化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帮助学生合理调整就业期望,找准职业定位。上述内容不难看出政府高职教育、师范教育、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
一、高职类师范毕业生的特殊性
高职院校中的师范类毕业生有它的特殊性,高职是培养层次,师范是培养类别,这也就表明高职类的师范毕业生既有普通高校毕业生的一般属性,也有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职业属性,具体可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培养目标具有市场性与专业性特征
高职类师范毕业生主要是面向社会培养符合基础教育要求的幼儿园和小学教师,更好地为地方发展提供相应的师资力量,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师范教育的专业性很强,在整个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除了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要注重对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的训练,同时要兼顾师范生的情怀教育,鼓励学生把教育育人的责任牢记于心,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二)培养方式具有社会性和地域性特征
培养高职类师范毕业生的高职院校都是以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源为依托,根据所在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师范类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要开展相应的顶岗实习。这一系列的教育实习任务,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幼儿园的配合,培养方式体现了很强的社会性。一般来说,师范生的生源以本地为主,很少部分来自本省和外省。因而大部分毕业生选择留在本地就业,体现了极强的区域性特征。这样来说,有师范类毕业生的高职院校应当充分发挥地方办学优势,办出学校特色、加持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师范类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管理
所谓就业管理指的是学校对就业工作实施管理职能,是指党组织、政府机构、学校与其他主体运用法律、法规、政策、道德、价值等就业规范体系,帮助毕业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宣传推动落实相关就业政策,做好“一生一策”的就业指导服务,为用人单位提供相应的服务,开展就业市场调查分析等相关事务的活动。包含了前期准备、中期实施以及后期反馈,所以说就业管理是一项持续不断的工作,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宣传落实就业的相关政策
学校应当积极贯彻、宣传并落实各级政府有关就业的方针政策,为师范类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南。同时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认真做好相应的就业管理工作。
(二)开展就业管理日常工作
就业管理工作复杂、内容多、时间跨度大,涉及的日常工作有: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建设拓展维护,各类线上线下招聘活动,安排用人单位宣讲会,审核企业招聘信息,做好毕业生就业信息上报、毕业生派遣及档案转递等工作。上好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特质并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做好与就业有关的团辅、完成学生的就业个案咨询、开展与就业相关的各项活动、开展创业指导、指导学生制作简历、对学生进行求职技巧培训,提升其就业竞争力。
(三)做好就业信息反馈工作
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在就业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愈发明显,开展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的目的是促进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主动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政府准确掌握高校及相关学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就业质量,并及时编制就业质量年报等。
三、师范类高职毕业生就业概况
(一)师范类高职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较高
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基本都会选择教育行业,根据江苏省就业指导中心发布的《江苏省2020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可知,江苏省教育类专业2020届专科毕业生工作的专业相关度平均值为93.87%,其中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工作的专业相关度平均值95.19%。
(二)师范类高职毕业生的平均薪酬水平
根据江苏省就业指导中心发布的《江苏省2020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可知,江苏省教育类专业2020届专科毕业生的薪酬平均数为3685元,全省高职类毕业生平均薪酬为4347元,低了662元。其中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平均薪酬为3706元,同样低于全省平均薪酬水平。
(三)师范类高职毕业生的工作满意度
根据江苏省就业指导中心发布的《江苏省2020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可知,江苏省教育类专业2020届专科毕业生的工作满意度为86.88%,全省高职毕业生的工作满意度为85.09%,其中学前教育专业的工作满意度为87.49%,皆略高于全省工作满意度的平均水平。
四、师范类高职毕业生就业管理现状
(一)日益完善的管理机制
各高职院校积极贯彻落实教育部、省教育厅和地方有关毕业生工作的相关部署要求,落实各校的“一把手”工程,成立校院两级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努力推动就业管理工作的日常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指导服务、就业市场建设和校园招聘会等工作,着力完善就业工作长效机制,保证就业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为了提高就业管理工作的效率,学校也会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来完善内部管理规范,促进毕业生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nlc202212131508
(二)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彰显就业育人新内涵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把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在高职院校就业领域的新体现、聚焦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建设,贯通“专业、职业、事业”,多维度地聚力,激发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自主意识,引导毕业生深入地探索自我、理性地考察职业、智慧地整合资源、自信地求职应聘、从容地走向职场,最终实现其人生价值,为不断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奠定基础。推广“一生一策”的就业指导模式,加强就业指导校外资源建设等多形式、多渠道促进学校就业指导水平和学生求职竞争力的提升。
(三)不断扩宽实习实训教育
学校以加强实习实训建设为抓手,推行项目式的实习实训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基于实操能力的实践教学改革。强化实习实训质量监控,完善对学生的综合考核评价。努力挖掘教育行业用人单位参与深度,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实习环境,培养更受用人单位欢迎和青睐的毕业生。
五、师范类高职毕业生就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就业管理理念与实际就业市场情况不契合
连年来的高职扩招,小学教师与幼儿园教师也逐步朝着本科化发展。目前教师岗编制都是逢进必考,使得师范类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就业管理人员受传统师范生就业认知的局限,较少深入就业市场一线开展人才需求情况的调研,对就业形势的研判有误差,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有失准确度。
(二)就业管理的深耕程度不够
如今师范生就业竞争力高,在实际的就业管理中并没有对师范类的高职毕业生采用针对性的管理办法,学生依然是优先选择考编与转本,相关院系在学生的就业观上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缺乏精细化管理,就业率不高。
(三)就业管理的队伍专业化不够
就业管理的队伍建设是提高就业管理质量的保障,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不难发现这个队伍欠缺稳定性。首先就业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对从业人员要求颇高,要懂政策会教育熟悉相关法律法规,一般除了学校专职从事就业工作的老师外,院系就业工作都由毕业年级辅导员担任,存在一定的流动性,这就导致从业人员很难在就业工作中投入大量的精力,效果也不佳。
六、师范类高职毕业生就业管理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就业管理工作缺乏前瞻性
一般来说,师范类毕业生所在院系的就业管理工作容易被过往的经验束缚,缺失了必要的前瞻性,从而导致对学生需求的预判延迟,表现在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不能很好地与时俱进,毕业生就业缓慢。就业市场建设局限性明显,仅仅停留在公办幼儿园,未将民办幼儿园以及幼儿培训机构纳入市场建设中,缺乏与用人单位的有效沟通。就业管理人员没有扩宽思路,依旧按照行政化逻辑开展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很少有人按照市场化的逻辑对用人单位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固化严重导致现有就业指导、就业服务、就业管理模式欠缺合理性和适配性。
(二)就业管理工作缺乏目标性
就业管理工作具备目标性的好处不言而喻。不管是从了解学生的就业需求,提高就业指导的质量来说都有针对性。有关师范类毕业生开展的针对性就业指导与服务较为欠缺,表现在就业指导课程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近两年才逐步展开,就业指导讲座在针对专业特点、岗位需求、师范生具体特征等方面不明显,一些具有针对性的理论指导和模拟实践也难以满足学生的差异化需求,尤其是有实力满足转本和考编的毕业生。在此基础上,学生的个性化就业辅导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无法很好地应对就业市场的需求和自身职业生涯发展。
(三)就业管理工作缺乏创新性
师范生就业工作要适应时代发展,保留原有传统的优良做法,也要积极向兄弟院校学习那些先进、有效与时俱进的做法,通过学习并结合自身院校的实际情况积极创新,以此来提高本校的就业管理实效性。就笔者所在的院校来讲,师范生所在院系采用的还是就业宣传、就业推荐、学生就业三步走的模式,对毕业生后期的跟踪调查、回访等做得很少。这种做法一是会降低毕业生与母校的联系,二是不能很好地掌握毕业后的就业情况并反哺给教学。有师范类高职毕业生的院校必须积极创新就业管理模式,建立长期的跟踪调查机制、与用人单位的深入合作等,不断提高就业管理工作质量。
(四)就业指导课程的延展度不够
随着近几年就业形势的复杂性严峻化,高职院校对就业工作越发重视,但是也无法摆脱就业指导课程非核心课程的现状。关于教材,除了校本教材,市面上可选择的权威性教材非常少。授课老师基本都是辅导员兼任,虽然经过省级校级各类有关就业工作和师资的培训,但是钻研度不够,缺乏实践经验,无法为学生提供专业化针对性的有效课程辅导。在课程安排上,基本是合班课或安排在晚间,降低了课程的作用性。
七、师范类高职毕业生就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一)建立以就业市场为导向的就业管理模式
当前的形势下,师范类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模式由统包分配变为双向选择。学校从事就业工作的老师必须从实际出发,调研本地的就业市场,了解师范类的岗位需求,反馈毕业生真实情况。最大程度调动社会资源,强化政府、学校、行业、用人单位等方面的交流,o密结合学校办学理念和定位,突出师范特点,打造师范就业品牌工程。
(二)精细就业管理工作
把就业管理工作精细化,首先,要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让日常操作与执行变得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需要注意的是,规章制度要与时俱进,满足现有的就业管理工作需求。其次,要不断加强相关制度的执行力度,也就是抓落实,让每一个制度都有出处都有归宿,充分发挥制度的作用。再者,不断拓展学生的就业实践活动。通过在实践中获取真知、与在岗教师接触获得经验,从而培养自身的职业素养,提高对教师行业的敬畏感,提升个人的从业能力。最后,针对性帮扶就业,建立帮扶学生档案,关注此类学生在校的学业及技能掌握情况,助力他们就业。
nlc202212131508
(三)优化就业管理队伍
就业管理人员队伍的质量直接影响了学校就业管理工作的质量。就业管理工作人员只有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学习才能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学校也需要给就业管理人员提供多样性的培训机会,从实质上改进就业管理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岗位适配度。在注重理论知识学习外还要兼顾实践性,了解就业市场的最新需求,不断在市场建设、就业信息上报、就业指导等方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升自身的就业管理工作能力。
(四)强化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强化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就是要通过相关课程贯穿学生的整个大学时代,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就业观。在选择教材的时候需要注意科学性和统筹性。要充分结合师范类高职毕业生的特点,教材应体现合理性、实践性和针对性;学生的就业观是个逐步形成的过程,要分阶段分层次开展就业指导课程,让学生明白自身需求,系统科学地设立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体系,努力让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强化就业指导课程体系还要体现在全员化上,发挥专业教师的力量,展开与学科特色相结合的就业实践指导,充分发挥朋辈教学的作用。
(五)落实就业管理的分级机制
分级式的就业管理机制要适应目前高职院校就业情况,采用这种管理机制能够很好地提高就业管理的效率。首先,就业管理的“一把手”工程,成立校级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制订校级就业工作考核方案,做到对就业管理工作的长效有效监督,确保学校能及时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相关的就业政策。同时落实二级学院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学校的考核规定和工作要求,制订适合学院的管理制度,确立就业第一责任人,压实辅导员、班主任就业工作任务。
总之,解决师范类高职院校的就业管理存在的现状,既需要学校不断改良人才培养的思路,也离不开良好的就业政策推动。作为一名高职院校(包含师范专业)的就业工作者,希望政府、社会、行业、用人单位给予师范类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更多的关注与支持,我们也会不断努力为社会输送“四有”好老师,助力属地教育专业技术型人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媛.福建省师范类高职院校就业管理研究[D].福州:福建范大学,2020.
[2]江苏省教育厅就业指导中心.江苏省2020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作者简介:鲍琳(1980―),女,汉族,江苏无锡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nlc20221213150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432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