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数学课堂的几点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喻桂江
[摘 要] 和谐的数学课堂应当是教师、学生、教材和课标等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协调,更是所有数学教师孜孜以求的一种教学精致。文章对课堂教学进行一番通透的研究和反思,总结出“和谐数学课堂的前提:以课前慎思来明确目标;和谐数学课堂的关键:优质高效的师生互动;和谐数学课堂的源泉:流畅而合理的教学环节”。
[关键词] 和谐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师生互动;教学环节
近年来,关于构建和谐课堂的实践探索随处可见,这也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深刻反思。数学教师在课堂上除了传授自己拥有的数学知识,还应做些什么?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和谐课堂究竟是什么样的?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可以称之为“和谐”?什么样的课堂可以体现出“和谐”?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冷静地对课堂教学进行了一番通透的研究和反思,现结合教学实践,提出自身对构建和谐数学课堂的几点探索。
一、和谐数学课堂的前提:以课前慎思来明确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定主要是框定教学的方向,对教学有直接的指向作用,恰当的教学计划可以构建高效而和谐的课堂,反之,则会造成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结果。因此,教师应对每一节课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课前深入研究和分析课程标准、教材、学生,通过课前慎思做到对教材和学生了如指掌,为进一步游刃有余地在课堂中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使课堂尽可能“和谐”。
例如,教学“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时,为了对学生的起点有更加深入的了解,笔者选取了10名学生进行前测。经过调查研究,得出90%的学生都能做到书写规范,且正确率也较高,那么如何调动起学生探究竖式的兴趣就成了教师需要深思熟虑的问题。既然学生已经会了,那本节课该学什么?学生究竟会了什么?他们是如何会的?乘法竖式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事实上,学生对竖式计算中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认识仅仅是书写格式和演算程序这两个层面,但他们并不明晰其中的算理。唯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解读各种各样的思维方式所呈现出来的算式,并找寻出其中的共同点,学生才会明白“为什么这么写”;从数学本身所具有的简捷性和准确性出发去解读,学生自然会知晓“竖式书写上的统一性”;在此基础上深度解读竖式,学生就可以感悟乘法口诀和乘法竖式的意义了。
就这样,笔者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追问,实现对学生的深层次追问,从而使学生对竖式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并以此为依据来明确教学目标和设计教学过程。同时,如此思考之后的教学可以为枯燥的计算学习增添火热的思维,对学生来说会终身受益。
二、和谐数学课堂的关键:优质高效的师生互动
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两大主体,课堂教学就是师与生通过各种互动方式而演绎的一段“旅程”,基于此,师生互动的质量对于和谐数学课堂的构建十分重要。师生互动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师与生之间以语言或行为进行信息交流的一种方式,没有师生互动的课堂是无法想象的,但也未必所有的师生互动就是有效的,对师生互动的审视需要对其质量和效能进行进一步考察,也就是在互动过程中是否有意义生成,问与答的活动是否融入了积极的思维活动等。因此,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应让每个参与者都能获得主体互动的机会,积极参与问题的探讨,进而实现知识、技能及情感上的体验和共享,这才是和谐课堂该有的样态。
案例1 倍的认识
师:老师今天带了一些东西来,大家看是什么?(教师用PPT呈现图片)
生(齐):哇!是蛋糕!
师:其实老师还准备了一些比萨,且比萨的数量比蛋糕还要多一些,你们猜猜有几块呢?(学生充分猜想,说出各种各样的结论)
师:大家一起来看,下面的三幅图中,哪一个中的比萨多出来的数量比较特殊?并说一说你是如何想的。(教师用PPT出示图1)
生1:我觉得是第②种,因为比萨比蛋糕多出的数量是一个双数,而另外两个是单数。
生2:我觉得是第①种,因为比萨比蛋糕多的数量最少。
生3:我认为是第③种,因为比萨比蛋糕多的数量和蛋糕的数量一样多。(其余学生纷纷表示赞同生3的观点)
师:看来大多数学生都觉得第③种最特殊,下面老师就请大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达3与6间的特殊关系,大家可以吗?(学生跃跃欲试,在草稿纸上独立练习,之后教师请学生展示)
生4:3+3=6,6=3+3,6-3=3。
师:很好,还有吗?
生5:二三得六,2个3是6,6里面有2个3。
师:不错,还有不同的吗?
生6:6是3的2倍。
师:2倍在哪里?你能圈一圈吗?(生6在黑板上圈出图2)
师:现在有没有谁有问题想要问生6的?
生7:为什么要3个3个圈在一起?
生6:因为蛋糕是3块啊!
师:现在你们明白生6将几块蛋糕看作1份了吗?
生(齐):3块。
师:这里明明是3块蛋糕,为什么却说1 呢?
生8:这是因为比萨是和蛋糕在进行比较,所以需要将3块蛋糕看作1份。
师:将3块蛋糕看作1份,比萨就有这样的2份,我们可以说比萨的块数是蛋糕的块数的2倍。从刚才研究的比萨和蛋糕“比多少”的情形我们知道了1份和几份的关系,这就是我们今天需要学习的新课题“倍”(教师板书“倍”)。
数学教学应是建立在教师充足的课前准备的基础上,通过课堂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互动,实现知识建构和情感体验。数学学科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不少教师认为课堂互动没有文科类学科易于生成,学生不易接受枯燥乏味的数学学科的互动,认为数学课堂的互动仅仅是学优生可以参与的,事实上并非如此。本例中,教师为了让互动交流成为全体学生共同的话题,将学生喜闻乐见的“烘焙课程”带到了数学课上,营造了温馨的互动交流氛围,激起了全体学生参与问题探究的欲望,促进学生主动将已学知识“比多少”和新概念“倍”建立P联,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有质量的师生互动,在平等和谐的探讨中促成学生对“倍”的初步认识。
三、和谐数学课堂的源泉:流畅而合理的教学环节
“课堂是教师对教学的一种结构化设计和演绎”,可见,一堂高效的数学课应是一个环环相扣且结构合理的整体。教学环节是否流畅与合理决定这一堂课的起承转合,每个环节的完成需要流畅,需要具有行云流水的流畅感和环环相扣的逻辑性,这才是构建和谐课堂的源泉。
案例2 认识角
活动1:(找寻角)先观察图片,找一找图片中的角;再找一找身边的角。(教师用PPT出示图片)
活动2:(感受角)动手折一折角,并摸一摸,说一说你是如何摸的,再说一说你对角的感觉。
活动3:(建立角的模型)分别辨析各个图形是不是角。(教师用PPT呈现图形)
活动4:(比较角的大小)取出之前折的角,同桌二人比一比谁的角大,在此基础上思考:你能改变所折角的大小吗?
活动5:(应用角)你知道这个小朋友是如何受伤的?(教师出示小朋友碰伤头部的照片)
本课中,教学环节的设计不反复切换,没有给学生任何识记与理解的负担,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探讨和反思中自然而然地对角有了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从整节课的效果和学生的投入程度来看,本课的设计还是比较流畅和合理的。
每个教师都在教学岗位上孜孜以求教学的“唯美”,追求构建和谐的数学课堂。笔者认为,“和谐”应体现在对教学内容不过于关注,而应深层次思考从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以收获什么。通过对以上三个方面的探讨,可见“和谐”应体现在目标的和谐达成、师生的和谐互动和环节的和谐流畅。总之,学生是课堂教学反馈的“一面镜子”,教师可以此为基础追求理想中的和谐数学课堂。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461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