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集纳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刊编辑部
世界传播格局并非独立存在于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之外,而是受其支配,但有时传播格局的变动又会滞后于政治经济的发展。目前,中国传播与其综合国力不相匹配。改变“西强我弱”格局,扩大中国传播的世界份额和正面影响力,恰逢其时,重点在于打好四张“牌”。一是打好对外客观报道牌;二是打好信息公开牌;三是打好针对国际问题发言的牌;四是打好新闻适当软化的牌。
――南京大学新闻研究所所长丁柏铨教授就如何重塑世界政经新格局中的中国传播提出见解。
新闻传播专业工作的特点是门槛相对较低,易会难精,因此,对于从业人员的专业才能的要求其实并不高,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略加训练,都可胜任一般的编采工作。但是,新闻工作者还有一个角色与使命,是社会时代最前沿的嘹望者与预言者,甚至还是思想者与引导者,所以,真正要做好新闻传播工作,又非优秀的人才不可。在大众传播市场化、世俗化、功利化的现实中,新闻工作者的精英意识淡漠了,这是行业的不幸。中国没有世界上广泛被尊重与承认的大报大刊,真正的原因是缺少世界一流的新闻人才。从这个角度来看,青年精英不再选择新闻工作作为值得奋斗的事业,甚至从新闻单位改行,恰恰意味着中国报刊的质量与前景堪忧。
――经济日报新闻研究部副主任曹鹏博士撰文指出,最近一个时期,新闻传播同行们的站位状态,正在频繁地、普遍地发生剧烈变化,新闻业不再能吸引出类拔萃的青年投身事业。
今天的新闻可以成为未来的历史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不是所有发生过的事都能报道,都能够见诸媒体。比如说,一般的国家对于一些内部档案肯定要30年或者50年以后才会解密,在解密之前,媒体上的报道肯定是片面的,不可能是全面的。还有一些是没有价值再进入历史的,比如说周立波结婚这一整个版面。历史是有选择的,历史不是对以往事情完全的记录,一个人活了80岁,从生下来就开始拍录像,要看80年,看得了么?肯定是选取其中一些最有意思的部分,而在选取的过程中,肯定是带有个人的主观愿望的。上面的话只是讲,认为新闻和历史之间只是时间的不同,这是错误的。它不仅是时间的不同,还有很多本质上的区别。
――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葛剑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提出个人观点。
不要太探究每篇报道中国的文章背后的动机,也不必苛责他们客观与否,绝对的客观是不存在的。在中国,批评美国媒体的人常常说的一句话是,美国媒体也是不客观的,也是有偏见的。其实,这一点美国媒体也承认。美国当代新闻业的批评家们,早已摒弃了客观性,因为没有人能够做到客观。《草根媒体》(we the Media)作者丹・吉尔默(Dan Gillmor)在《客观性的终结》一文中说:“我们是普通人,我们都有偏见,受到自己文化背景的影响,处于冲突之中,我们也会把冲突带入到工作中。”吉尔默认为,新闻工作者应该抛弃客观这个词,用“全面、准确、公平、透明”取而代之。我们能做的,只是了解全面、透彻的信息,加以甄别,加以理性思考,从而形成最为逼近事实的判断。
――时事观察员王冲认为,不应对海外媒体的记者苛责。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896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