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和谐社会话语场域下的新闻采访技术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新闻采访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过程,始终离不开采访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对话,互动和反馈,为确保采访效果的最大优化,采访者应该着重把握自身情感素养合适表露技术、引导采访对象主动参与采访的技术和运用不同采访提问用语的技术。
  关键词 新闻采访 和谐社会 采访技术
  中图分类号 G210 文献标识码 A
  
  有人说新闻采访是一种调查活动,有人说是一门问话艺术,种种说法不一而足。然而有一点是众所周知的,即作为一种双向的行为活动,新闻采访自始至终离不开采访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对话、互动和反馈。因此,本文拟从采访者和采访对象之问的关系这一视角出发,着重初步探时在平等互助和合作关系情形下新闻采访如何才能取得最大优化效果以及实施过程中三种具体的技术。至于隐性采访等其它采访情形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
  
  一、在建构和谐社会的话语场域下,采访者和采访对象的关系是平等、互助和合作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记者的采访报道的目的和利益与人民群众本就是一致的。采访者和采访对象之间不存在根本利益的冲突,只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社会角色的分工和合作的不同。因此,新闻采访过程中采访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关系的实质就是新闻记者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这种同志式的关系要求我们既不要以所谓“无冕之王”自居,自以为高人一等;也不必自己看不起自己,卑躬屈膝,畏首畏尾。记者在领导干部面前,应不自卑;在普通工农群众面前,应不自傲。领导干部和普通工农群众,都是记者的采访对象,记者同他们的关系是平等关系。实际上,在大量的新闻采访实践社会活动中,在我国,形成了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问同志朋友式的平等、互助和合作的关系。
  
  二、平等互助和合作关系前提下新闻采访者应该把握的三种技术
  
  (一)激起共鸣,恰当表露自身情感素养的技术。新闻采访过程中情感活动非常丰富。采访者要想实现自己的采访目的,从设法接近采访对象一开始就要注重自身情感素质和修养的合情合理和合适的表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与采访对象心与心的沟通和人格的平等,从而产生双方的情感共鸣。具体来说,采访者必须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采访者的情感素养的表露来源于真诚的思想态度。采访是一种特定人际关系的交往,其成功的基础取决于采访者怎样来对待采访对象。有位老记者说得很贴切:“一篇报道实际往往是记者通讯员同采访对象共同劳动的产品。”以这样的思想认识去处理与采访对象的关系和激发其情感共鸣就使得采访活动有了良好开端和正确的思想基础。这种愿意尊重采访对象的人格,致力于与其心灵的沟通的采访态度就是采访者自身情感素质和修养表露的指导原则。采访者如果以发自内心的平等、互助和合作的情感来与采访对象对话,双方关系就易于走向亲切融洽,采访对象就会反馈出更炽烈的情感来回报采访者。否则,采访者居高临下会造成采访对象的反感,采访过程中的情感传输便会无法进行,情感共鸣更是无从淡起。正如美国新闻学者麦尔文,曼切尔所说,“有时,记者制服了一个盛气凌人、不服从引导的采访对象,但访问本身却失败了。”
  2、采访者情感素养的表露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新闻采访是一种人与人打交道的行为活动,采访者在采访过程中暴露在采访对象、采访现场的音容笑貌、进退仪态等细枝末节无一不表明其自身情感素养的优劣高低。所以有经验的采访者特别重视这种细节意识的培养:他们既十分关注自己留给采访对象的“第一印象”,又非常注意采访结束时的“印象积累”=名记者邵飘萍曾经精辟地概括出记者应当给采访对象这样一种印象,“和蔼,使人可亲;庄严令人尊敬;机警,使人不可欺骗;沉着,给人勤勉、忠厚、可信任之感。”0对着这张记者的标准像,我们发现惟有从小事做起、从点滴人手的细节精神才是通往采访者拥有诸如“庄严”、“忠厚”等优秀情感素养的必由之路。如果采访者忽视了这些细节,采访效果就有可能打折扣甚至严重的还会导致采访本身的失败。
  3、采访者情感素养的表露还可以利用“同心理效应”。采访者与采访对象接触时往往受传统观念等心理定势的影响,着意掩饰自己的错误或缺点,力图把自己装扮成十全十美的人。其实这种刻意修饰的情感素养的表露方式非常生硬、不自然。它不仅使采访者与采访对象难以沟通,反而会让采访对象敬而远之。反之,采访者如果破除心理和思维的定势,乐于向采访对象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大胆自然地表露自己的喜怒哀乐和经验感受,采访对象就会觉得采访者容易接近,值得信赖,双方角色的界限模糊了,采访者情感素养的真实表露增强了与采访对象之间的“同心理效应”,采访对象便会把采访者当做自己人,既愿意主动接受采访,又会产生不吐不快、畅所欲言的情绪。甚至还有可能积极协助采访者完成采访任务。例如,“非典”期间,新华社记者深入中国医学科学院非典医疗中心采访。由于采访者和采访对象医护人员等同吃同住同穿隔离衣,很快赢得了医护人员的认同和赞许。当摄影记者拍摄病区生活和医生查房等非典第一线的情况遇到困难,医护人员不仅答应接受采访,而且帮助解决了设备消毒问题,北京协和医院感染科主任邓国华教授还详细教会记者在病房内如何操作采访设备才能不感染。就是在这种同心理效应进发后,采访者得以能够在第一时间将抗非第一线发生的事情传送到读者面前。
  (二)激发采访对象主动参与采访的技术。新闻采访是一个传输信息、强调反馈的系统工程。采访者要想让采访对象积极主动地参加采访过程,就必须摸准采访对象的心理活动和认识规律,有的放矢地设置好采访提纲和采访步骤。具体来看,关键是要把握住以下两个核心环节:
  1、采访者要把采访对象的活动放在首位,以激发采访对象“说”的兴趣和动机为侧重点。取得“共同语言”,保持良好氛围。新闻采访活动的性质与特点表明衡量采访的标准是是否得到了有效信息和得到了多少有效信息。因此,采访者要把自身言语、动作等活动压缩到最低限度,即使是插话也要看时机,应该少而精,以尽可能地保证采访对象的听说和思辨的时间。同时采访者还要尽快找到双方感兴趣的“共同语言”以确保采访自始至终有一个良好的氛围。《解放日报》的《科技天地》曾经发表记者采访著名数学家李大潜的一篇专访。请数学家谈未来的应用数学,这本是一次专业性、学术性很强的采访,但由于记者巧妙地选择了采访的最佳时机、重视了第一个问题的设计,采取请教、借阅书刊等方法和采访对象保持亲密接触,成功地找到了采访的“共同语言”,因此采访相当顺利。
  2、讲究引导技巧,区分采访对象的心理活动和采访状态,掌握心理互动规律,因人施采,因地施采,使采访效率和效果得到提高。采访对象接受采访会产生一系列心理活动,这些心理活动既有主体的心理外部表现,又有其内在心理感受。为此,采访者在每次采访前都要尽可能地详细熟悉采访对象的经历、性格等心理状态,弄清采访对象属于哪种采访类型,将其准确定位和分类,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心理调控措施,设计不同的采访步骤和采访提纲。此外,采访过程还是双方信息交流的过程,要使信息交流优质高效,采访者还要及时调控采访对象的采访状态和把握采访过程中的心理互动原则。采访对象接受采访的时机、动机等都不同,所以每次的采访状态也会不同,但采访者不能被动地寻找具有良好心理状态的采访对象,搞采访对象问题上的喜新厌旧或嫌贫爱富。而要主动有效的调节采访对象的心理状态,追求采访者和采访对象之间心理互动的良性循环即情感交融、反应热烈,而避免出现僵持、冷场等恶性循环情况。为此,采访者要充分利用采访对象的支持、信任,照顾采访对象特定的情绪、身份等因素,关心采访对象的采访需要,运用“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等思维去调节采访活动中的心理活动。例如,在采访交谈中,采访者要善于抓住和发掘采访对象对新闻工作的信任,理解和支持这些使采访呈现良好状态的宝贵资源。
  (三)针对个性特征提问的技术。在平等、互助与合作关系前提下的新闻采访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语言这种工具的合理运用极为重要。无论是表露或引导,还是设计或感知,都要依附于语言才能得以实现。这就说明,采访者在使用采访用语时,不仅要讲究其规范、科学、形象和生动,更要体现出对采访对象的尊重、体谅、温暖和坦诚。在采访提问的时候,我们通常情况下应该多使用开放或试探性的语言。例如,我们可以说:“你有一些什么感想?”这样采访对象的回答就不是限制于“是”“不是”“有”“没有”之类,而是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又如,在发问“我们读者很想知道你对这个问题的想法”和直接问“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想法”两者之中,很显然前者更容易使采访对象接受。同时,作为采访者的采访提问用语,采访者不仅要了解采访对象情感的需要,还要尽可能了解每一个采访对象不同的个性心理特征。对不同类型、不同性格和不同环境的不同采访对象采用不同的采访提问用语和不同的采访激发方式,就能收到采访的理想效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949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