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阶段扶贫开发的主要模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昌来
以极贫乡镇为主战场,以贫困农户为帮扶对象,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培育有资源优势的产业为依托,成为贵州新阶段扶贫开发的主要特点。
2002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贵州50个扶贫开发任务重、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贫困县被确定为新阶段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10年来,贵州紧紧围绕解决贫困群众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基本增收门路和基本素质“三个基本问题”入手,采取开发式扶贫、搬迁式扶贫、求助式扶贫“三类扶贫措施”,抓好整村推进、劳动力转移、产业化扶贫“三项工作重点”的扶贫开发思路,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贵州在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进程中,各地按照中央和省委工作部署,结合本地实际,涌现出了各种各样的扶贫开发模式,改善了当地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增强了贫困地区自我发展。新阶段扶贫开发模式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乡(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模式:2007至2008年,我省印江、普定、罗甸、黎平4个县列入“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2007年试点县印江自治县项目区规划总投资6125万元,是试点专项资金的6倍多,其中整合其他涉农资金5175万元。2008年试点县普定、罗甸、黎平三县项目区规划总投资1.32亿元,是试点专项资金的4倍多,其中整合其他涉农资金1.02亿元。2010年又确定三穗、威宁、盘县、兴仁、石阡为国家“连片开发”试点县,务川、从江、荔波、大方、印江为省级试点县,各县试点资金均为1200万。确定毕节地区纳雍县、威宁县和遵义市习水县为贵州省2010年度利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实施贫困革命老区整村推进项目县,共3个县36个村5100万元。
铜仁地区部省共建水利扶贫模式:自2006年启动实施部省水利扶贫试点以来,在国家水利部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的大力关心、支持和帮助下,铜仁地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提升、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人畜饮水困难得到不断解决、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水利扶贫在加快农村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010年与2005年相比,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9%,达到3142元。水利扶贫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日益凸显,水利扶贫成果惠及面广、深入人心。
长顺县山区扶贫开发模式:为探索因地制宜、开发扶贫的路子,长顺县从修复生态、治理石漠化、破解贫困人手,采取“资源大整合、项目大集中、社会大参与、群众大发动”的方式,大力发展山地农业。通过试点,总结出了“―业为主、多品共存,以短养长、长短结合,多种经营、循环利用”的发展模式,初步扭转了“水土流失一土地石漠化―生活贫困”的循环怪圈,探索出了“生态改善一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党政主导、集团帮扶模式:在重新调整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定点扶贫乡的基础上,对每位省领导牵头的集团帮扶联系乡镇,一次性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000万元专门用于实施产业化扶贫,并以县为平台按1:3以上的比例整合部门涉农资金解决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每轮集团帮扶实施期限为三年,要求定点帮扶乡镇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省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定点帮扶乡镇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三年后要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做到“不脱贫、不脱钩”。同时,要求企业也向贫困地区实施集团帮扶力度。
威宁喀斯特地区扶贫开发综合治理试点模式:省、地、县均成立了威宁喀斯特地区扶贫开发综合治理试点领导小组,合力推进试点工作。围绕威宁自治县“到2012年农村贫困人口基本摆脱现有贫困状态;到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以上,基本赶上“十一五”末的全国平均水平;力争到2020年基本达到总体小康水平三大目标,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产业发展、人口基本素质提高、整体生态环境治理”四个重点。目前,推进威宁县启动实施财政扶贫资金项目和交通、林业、水利等项目共617个,整合项目资金13.25亿元,试点各项工作扎实稳步推进。
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两项制度共同推进模式:按照“试点先行、梯度推进、科学规范、简便易行、衔接配套、统筹兼顾、规范操作、阳光作业”的要求,严格按照规定步骤、规定程序确定农村低保和扶贫对象,确保真正的贫困户进入扶持范围。充分利用召开群众会议、标语、专栏、宣传手册和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围绕群众展开宣传发动,使这项惠民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到2010年,全面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省年平均保障标准达到1186元。
继续重点突出产业化扶贫模式:通过科学规划、规模投入、规范管理,发展以种养业为基础的区域性支柱产业,从而解决单个贫困农户在应对市场时面临的信息、技术和销售等困难,降低贫困农户市场竞争的风险,提高贫困农户脱贫的效率。产业开发扶贫模式,适应现阶段贫困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广大农民的生产能力,是有效解决贫困农户稳定经济收入来源的重要途径,是扶贫开发中的一个主要模式。该模式的优点在于可以克服单家独户小规模经营所导致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有利于发挥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连片集中地帮助贫困农民脱贫致富,同时提高农民素质尤其是科技文化水平,进而收到长期稳定的脱贫效果。在产业开发扶贫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基地+农户”或“基地+公司+农户”等产业化扶贫模式,即政府通过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户,建立较大规模的农业产业化基地,为基地内及周边地区的农户提供技术、信息和销售服务,使基地和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
继续实施以工代赈扶贫模式:以工代赈是扶贫对象(贫困农户)通过参加必要的社会支益劳动而获得赈济经济的一种特殊扶贫方式。以工代赈建设的重点是修建县乡公路、桥梁、人畜饮水工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小型水电站、山区水土流失治理、灾区水毁工程修复等。这种扶贫模式的优点在于贫困农户经济上得到实惠、观念上得到更新、贫困县地区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从而激发贫困农户参与社会公益劳动的积极性,形成一种按劳取酬、按劳取助的良性循环机制。
编辑/肖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975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