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新视角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兴民

  [摘要]从核心术语和观念史的演化两种视角,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新视野,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转换过程中的几种内在机制,包括格义、内外合明、语义转换、语音转换。从而证明了马克思的学说对当代中国的影响是广泛而深邃的,其中既有马克思“化”中国,也有中国“化”马克思。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核心术语观念史
  
  核心术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新视角之一
  
  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中国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马克思主义核心术语的中国化。实际上,近代以来中国人话语的变迁就是一定程度上从“传统话语”向“革命话语”的转变历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核心术语产生与流变研究,一方面可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令人信服的科学描述,而且可以明晰马克思主义是如何中国化的。
  美国学者刘禾在《跨语际实践》一书中首先提出一个很有创意的观点:不同语言之间的“互译性”完全是历史地、人为地“建构”起来的,是“虚拟对等”,而不是“透明地互译”,因此她对语言的“对等性互译”持完全否定的态度。后来我国学者黄兴涛撰文《“话语”分析与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对刘禾的上述观点提出修正:语言间的部分互译是可能的。因此马克思学说只能部分地“中国化”,这是就理论层面的探讨。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在附录巾,刘禾列举了近千个现代汉语中的“外来词”,将它们大致分为:源自传教士的新词、中一日一欧外来词等,使我们对近代以来汉语吸收的“新词”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其中部分是有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些核心术语,如:
  现代汉语中的中一日一欧外来词。
  资本家一shihonka--capital
  共产一kyosan--communize
  辩证一bensho--dialectics
  进化一shinka--evolution
  意识形态-ishiki keitai-ideology
  回归的书写形式外来词:源自古汉语的日本“汉字”词语。
  capital,shihon,资本。宋何选《春渚纪闻・苏刘互虐》:“吾之邻人,有一子稍长,因使之代掌小斛。不逾岁,偶误质盗物,资本耗折殆尽”。谓经营工商业的本钱。又参“母财”,严复用之翻译“capital”,见《原富》。
  class,kaikyu,阶级。唐陆龟蒙《野庙碑》:“升阶级,坐堂筵”。指台阶。汉王符《潜夫论・班禄》:“上下大小,贵贱亲疏,皆有等威,阶级衰杀”。指尊卑上下的等级;《旧唐书・高宗纪上》:“赐阶级有差,量才处分”,指官的品位、等级。
  feudal,hoken,封建。《诗-商颂・殷武》:“命于下国,封建厥福”谓大立。《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昔周公吊二叔之不成,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谓封邦建国。
  源自英语、德语、法语的汉语音译词。
  Anarchism,安那其主义,来自日语的替代词无政府主义
  Darwinism,达尔文主义
  德先生(democrary)和赛先生(science)
  源自俄语的汉语音译词。
  Bolshevik,布尔什维克;Leninism,列宁主义;Marxism,马克思主义。
  以上研究让我们见识了一幅色彩斑斓的马克思主义核心术语中国化的图景。
  德国学者李博可谓开创了一项颇具前瞻性的研究,在专著《汉语中的马克思主义术语的起源与作用》中,他大体梳理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术语产生的条件和主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术语的历史和作用,如汉语借用日语的术语:社会、革命、资本、阶级、帝国主义、生产、劳动、农民、地主、人民、权力、解放、反动、思想、辩证法、价值、意识、无产阶级、实践等,以及未受日语影响的术语:买办阶级。他的研究成果令人震撼:在当下的大众话语中有如此众多的“革命话语”影响着国人的思维和语言体系,也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无意识”状态,因为人们如此频繁而平常地使用这些马克思主义术语,基本意识不到这些原本属于“外来”的“革命话语”。
  在个案研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陈建华的《“革命”的现代性:中国现代革命话语考论》,他考察了“革命”的内涵在中国传统、近代西方和日本之间流变的历程,辨析了法国革命(王韬)、汤武革命(孙中山)、诗界革命(黄遵宪)、梁启超“革命”观、孙中山革命观、群众话语的革命观、近代女性的革命观等内容,使我们了解了“革命”一词在中外古今之间的相互作用,但他的研究缺乏具体的实证分析;而冯天瑜在《“封建”考论》中,则对“封建”这一中国传统术语进行了具体考证,涉及中国的“封建论”、日本的“封建论”、欧洲的“封建论”、苏俄的“封建论”、毛泽东的“封建论”、马克思的“封建社会论”等内容,使我们从“封建”这一斑中可以窥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遗痕,是一部颇见功力的考证核心术语的大作。
  以上核心术语的转换理路大致是:中国古已有之的“革命”一词输出日本后变为日语"kakumei”,近代日本用“kakumei”对接西文“revolution”,然后,中国留学生再引入“revolution”,从而完成中国传统“革命”观向现代“革命”观的转换。
  
  观念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新视角之二
  
  金观涛在《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一书中更进一步提出:观念是指用某一个(或几个)关键词所表达的思想(idea)。他把研究从核心术语提升到观念史的高度加以分析。其特点为:1、研究的不再是文章和人物,而是句子;2、观念演变是可验证的。
  他明确提出:当代中国人的观念不过是马列主义和三民主义这两种意识形态除魅、解体后游离出来的碎片。他把观念史的演变分为三个阶段:1、19世纪中叶后的洋务运动时期,为选择性吸收阶段;2、从甲午后到新文化运动前的20年(1895~1915),为学习阶段;3、新文化运动时期,特别是1919年以后,为消化、整合、重构阶段。
  其重点考察的观念史演变核心术语包括:
  1、天理→公理→真理;2、群→社会→社会主义;3、天下→万国→世界;4、共和→民主;5、富强→经世→经济;6、格物致知→科学→生产力;7、科举与科学;8、革命。
  他的研究首先使我们清晰地了解了近代西方话语如何逐渐融入中国现代话语体系之中,更为可贵的是他建立一个庞大的话语分析数据库,对近代以来的核心术语进行了量化分析。
  通过统计分析发现:1907年“革命”一词使用突然下降到1600次左右,1909年更减至100余次,而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时,“革命”使用次数很少。因此,他认为:改良与革命间互相排斥,1906年清廷预备立宪有效遏制了革命思潮的传播,说明革命与改良间存在着互相取代的关系。另外说明支配辛亥革命的不一定是革命观念,而是立宪改良导致的结果。
  金观涛的研究在实证分析方面迈出了一大步,从而使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定量化分析成为可能。
  
  新视角的几点启示
  
  以上研究虽都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专著,但其部分内容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密切相关。从他们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几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核心术语的内在转换机制。
  格义:以中国古已有之的语词对译马克思主义核心术语,如用中国传统的“封建”(封土建邦)涵意理解马克思的特定核心术语“封建主义”、“封建社会”。
  内外合明:马克思核心术语与中国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所谓“内外之道,可合而明”。如核心术语“矛盾”,马克思主义强调对立与统一,经过毛泽东丰富和发展之后,在对立统一的基础上增加了“和合”的思想元素,即不同对立双方相互作用、相互转化。
  语义转换:用马克思主义核心术语转换中国传统语词。如西方的“revolution”一词在近代被中国留学生从日本引进,翻译为“革命”。“革命”一词在中国古代已有,主要是指改朝换代,而马克思主义的“革命”主要含义是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统治,这样两者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相互磨合后,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革命”意涵转换,在中国人看来似乎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统治与改朝换代大体等同,而在西方这两者之间差别巨大,不可同日而语。
  语音转换:对于在传统中国中无法找寻的新词,只好采行音译的方式。如:Anarchism(安那其主义,后被来自日语的新词“无政府主义”替代)、Darwinism(达尔文主义)、德先生(democrary)和赛先生(science),Bolshevik(布尔什维克)、Leninism(列宁主义)、Marxism(马克思主义)等。其内涵也在转换后逐渐变得明晰和丰满。
  以上研究证明:马克思的学说对当代中国的影响是广泛而深邃的,其中既有马克思“化”中国,也有中国“化”马克思。正如长江汇入东海一般,初时可见分明,但到后来两者基本融为一体了。(作者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讲师、博士;本文系校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核心术语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08xy5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318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