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探初中历史“阅读 互动 精讲 训练”课堂教学模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叶红霞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1)09-0-01
  初中学生历史学习特点的需要:初中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让他们去理解历史上错综复杂的史实概念,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成了教学中的难点,而从学生年龄和生理特点上看,他们有好奇心,喜欢动手去做,动口去表达对事物的认识,现在的学生知识面较广,搜集信息的途径较多,这都有利于课程的进行,所以课堂模式的设计要结合初中学生的这些特征,进行最优设计。
  一、初中历史“阅读 互动 精讲 训练”课堂教学模式操作要领
  该模式包括四个环节:①阅读 课堂始终贯穿着各种对教学有效资源的阅读,阅读产生问题,引发思考,解决问题。阅读是该模式实现的主要载体。②互动,该模式实现的核心,即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间开展交流、探究。是突显学生主体作用的最重要的方式,让学生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共同发展与提升。③精讲,该模式实现的关键,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此环节中充分体现。精讲主要是解惑,教师运用点拨、解惑、提示、释疑的方法,根据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启发式的描述。④训练。该模式必需的环节,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径,起着形成和发展历史认知结构的作用。
  这四个环节不是完全机械的分成四个固定的环节,操作时可以根据教学实际进行融合。
  二、阅 读
  人的学习最初都是从阅读开始的,是一切学习的基础,包括了专注力的培养、个性的稳定、知识的启迪、想象力的创造力的培养、审美观的建立、探索自我与了解外在等。能够对提供的材料进行阅读,理解是学史的基本技能,该模式实现的主要载体就是阅读材料,阅读应贯穿课堂的始终,施教者应解决阅读的两个问题:阅读的对象和阅读的方法。
  阅读的对象:即解决读什么的问题。课堂阅读的对象是很丰富的,基本可分为两大类:教材的阅读和课外的补充阅读。教材的阅读是最基本的,教材上所选的资料应是掌握该课最好的史料,每堂课开始后可设一定时间让学生预览课本,此过程笔者认为是非常必要的,且要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初步浏览教材。目前人教版的初中课本涵盖内容还是比较丰富的,每课都设计了课文导言,动脑筋,自由阅读卡等材料的阅读,这些材料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是施教者第一选择。尤其要提到的是自由阅读卡,目前的中考考点中就涵盖了自由阅读卡中的内容,施教者要重视此处的阅读和必要的掌握。当教师在完成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补充课外的材料阅读:材料形式可以多样丰富,但也要把握两个原则:首先要引入的材料要精确,必有出处。其次所引材料要围绕教学所需和初中学生特点,不要为求多求新偏离教学中心
  以下罗列了一些材料的类型,以供参考:文字材料:文字材料是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材料形式,从材料来源看可分为两种:一是典籍碑刻类,即从经典著作、历史文献、地方史志、名人文集、报纸杂志、铭文碑刻等文字资料中摘取片段;二是文学作品类,即从诗歌、小说、剧本、对联、歌谣、传说等资料中选取材料。数据材料:数据材料是文字材料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可分为两种:一是含有数据的曲线、折线图(如条形图、圆形结构图、函数图像、动态曲线图),二是含有数据的表格,它们都以各种项目的数据为主体构成,将文字材料图表化。图形材料:图形试题是以历史图片、图表和历史地图等作为载体而命制的一种重要题型。图片主要包括有关历史场面的历史照片、漫画、邮票、宣传画、美术作品、宣传标语、历史文物、历史遗迹、历史地图等。材料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但都是必须为教学服务,是切合教学主题的。
  阅读的方法:即解决怎么读的问题,教师可根据具体问题进行具体的指导,如抓住关键词等方法,阅读史料的方法无法在这里具体阐述,实施者可以再做进一步的研究。
  三、互 动
  该模式的核心,①小组讨论,合作学习②师生互动,教者点拨。互动的形势要根据教学实际进行最有效的设计,不要死板的套用。在该模式中比较常用的互动形式有:一,设疑,讨论,答疑。这是一种最常见的互动形势,教师根据教学要求设计问题,问题的设计要体现三维目标,然后由学生开展小组合作讨论,(学生在开展小组讨论时,教师也应参与讨论,及时获取课堂动态)得出结论,教师再根据学生的答案进行纠错或补充。二,设计小型活动,如故事会,辩论赛,新闻采访,完全由学生自导,自演。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是培养学生智商和情商的有效手段。当然活动前,学生需要在课前有充分的准备,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帮助,这样学生才能在活动时知道说什么,怎样说。互动环节往往是最能迸发智慧火花的地方,以往施教者的“独角戏”可以落幕了,要甘于在这环节中做配角,不要“抢镜”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主动性,让课堂“动起来”,让学生说,会说,和敢说。
  四、精 讲
  主要是解惑,即系统的,针对某个细节的深入讲解,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地、有目的、有计划的围绕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和模糊点进行设疑(提出问题)、思疑(研究问题)、释疑(解答问题)和复疑(布置学生复习思考问题);另一方面是教师对学生提出来的疑难问题进行启发、诱导和解答。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容忽视,但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能忽略,精讲环节就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材上一目了然的知识点不重复,重难点不含糊,这需要教师精心做好课前准备,仔细研究教材和课标,什么可以一笔带过,什么必须重点把握,心中要有数。
  除了以上环节,训练也非常重要。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径,起着形成和发展历史认知结构的作用。它可以弥补教师课堂教学的不足,加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每堂课设十分钟左右的训练时间,如该年级有配套练习册,建议采用,当堂完成,当堂检查,达到减负增效的作用。
  综上,该模式从提出到实施,还有很多不完善和不成熟,但相信只要敢尝试,必有收获。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该模式设计充分考虑到三维目标的达成,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增强,在学习中学会了合作,培养出的学生不会是“高分低能”,而是个全面发展的合格中学生。有利于教师群体的成长,高效课堂模式的推广是师生的共同发展,不光推动了学生的发展,更是教师素质的大提升,正如《高效课堂:模式与案例》中所说“与其说是教师创生了高效课堂,毋宁说是高效课堂成就了教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373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