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及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汤国英
摘要:随着高职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就业市场人才需求的逐步高移,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就业难问题已成为全社会最为关注的问题这之一。本文就高职学生的就业现状、存在的问题、解决就业现状的途径三个方面简单的对高职学生就业情况做一个分析及探讨, 希望对缓解高职学生就业难这一现状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职学生就业问题分析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针对不同的职业或职业岗位(群)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因此,高职教育天然地与就业市场关系紧密。“高校毕业生,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全国就业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我们必须下大气力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2009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 2011 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 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很严峻。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全社会最为关注的问题。在经济危机尚存、竞争压力日增的情况下,高职院校毕业生作为高校毕业生中相对偏弱的群体,在就业方面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积极做好高职学生的就业工作,成为当前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学生目前就业现状
1、高校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与就业岗位增幅不足之间的矛盾。
自1999 年以来,我国连续扩大高校招生规模,高校扩招导致就业人数急剧增加与就业岗位增幅平缓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2002年全国高职毕业生61万人,2003年达到96万人,比上年增加35万人;2004年就有147万人,比上年增加51万人,增幅达53.1%;2005年又超过了200万人。从2002年开始,毕业生的供给数量急剧增多,而用人单位的就业岗位数量没有大幅度增加,使之这些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主动权也更大,毕业生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学生的就业压力增大。2008年举行的中国首届人口资源环境发展态势分析会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有关方面负责人表示,2009年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届时需要安排就业的人数达2400万人,而2009年全国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总数约为1200万个。统计数据显示,自1999年我国实行高校扩招以来,近10年来,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增长了6倍,而就业岗位增幅平缓使之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2、社会人才需求高移导致高职毕业生的低就业率。
高校扩招导致每年都有大量的专科及以上学历的毕业生,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选择余地正逐步扩大,因此,作为高校毕业生中相对学历层次较低的高职毕业生而言,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压力。从麦可思研究院(MyCOS lnstitute)2010年最新发布的《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数据中可以得到最新的信息。根据调查2009年高职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5.2%,连续两年比2008年的83.5%、2007年的84.1%分别提高了1.7个百分点、1.1个百分点,这表明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有所好转,虽然连续四年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与本科业毕生的差距缩小,但绝对值仍然持续低于211院校的89%或非211本科院校的87%的比例,这说明高职毕业生就业较本科生而言,就业相对比较困难。据北京大学“高等教育和劳动力市场研究”课题组对北京、山东、广东、湖南、陕西、云南、广西7省市45 所高校的18723 份有效问卷的统计分析表明:不同学历的学生就业难度差异明显,专科生(含高职院校毕业生)、本科生、研究生的就业率依次为34.7%、77.9%、88.6%。尽管按照我国目前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仍然需要大量的专科及高职毕业生,但由于种种原因,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相对仍较低。
3、高职毕业生相对较低的工作待遇影响就业稳定性。
工资收入、工作环境和专业是否对口是衡量就业质量的重要指标,就业质量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工作的稳定性。影响就业稳定性主要表现为,一是高职毕业生初次就业时工资不高、待遇较低;二是部分高职毕业生选择先就业再择业,就业的岗位学非所用,专业不对口;三是也有部分毕业
生为了生存随便找个临时工作,薪酬不高、待遇不好等等,至使高职毕业生初次就业质量较低。据调查,在薪酬方面:2008 届高职高专学生月收入为1647元,而2007届为1735元,下降幅度为5%;在学校专业方面:专业大类在5个以下的高职院校,其半年内的离职率为41%,而专业大类在5-10个和10个以上的高职院校,其半年内的离职率分别上升到45%和46%。可见,高职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内的工作稳定性低。
二、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造成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因素很多,既有高校招生体制、高职教育的因素,同时也有高职学生的择业观念和自身素质的问题。
1.本科院校扩招引发的人才需求上移问题。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正在经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本科院校的不断扩招,至使每年毕业的本科及以上大学生人数不断攀升,而当前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相对落后于就业人数;同时,我国的高职教育模式绝大部分仍停留在原有的普通高校的体制,与本科院校毕业生相比,高职学生的知识层次相对较低。在人力资源市场上本科毕业生供应旺盛的今天,与高职院校毕业生相比,用人单位更愿意也更自然会招用本科毕业生。
2、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结构及专业设置存在问题
近年来,有的学校追求短时效应, 不顾本校的实力, 盲目开办一些热门专业, 在专业设置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专业设置的方针、区域专业设置的布局规划、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学校专业设置存在滞后以及分布不合理的问题。另一种情况是, 有的高校市场灵敏性不够, 对一些冷门专业, 社会需求少的专业,不作及时调整,导致学生毕业未就业就先失业。另外, 还存在地区结构之间的矛盾, 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地区, 就业形势好, 就业渠道也比较畅通, 而西部欠发达地区, 就业情况比较糟糕, 缺乏人才,造成人才流失。如果专业设置不以快速变化的市场为导向,将直接影响学生就业。教育部原部长陈至立部长指出:“要使高职教育充满生机和活力,应及时地调整专业,适应各地不同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错位是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3、高职学生就业观念存在问题
高职院校毕业生对工作期望值普遍偏高,在找工作时对自己的能力没有准确的认识,狭窄地锁定就业的城市、地区,不愿到基层和艰苦的地方去,特别是不少毕业生不愿意到落后地区和一般企业工作,大多数高职生希望选择那些待遇优厚、工作轻松、相对稳定的职业。有的毕业生对工作强度、环境、报酬过分挑剔,宁肯待业,也不肯到自己认为不理想的单位就业。一部份学生以先就业再择业为借口,肆意跳槽,不安心工作,还有一部份毕业生自身存在自卑的就业心理,自信心和勇气也不够,很难拓宽就业渠道,而当前高职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市场中是一个僧多粥少的现状, 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
4、高职学生自身的素质问题
毕业生的自身素质是造成其就业困难的直接原因。由于经济发展速度快,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越来越看重毕业生的知识储备,知识结构以及能力结构,而一部份高职毕业生专业技能、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固,动手能力差。另一部份毕业生是专业之外的综合职业素质欠缺,由于很多高职毕业生是独生子女,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不守纪律、行为散漫、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团队意识不强,也很难做到自律及良好的自我管理。在实习或试用期间不负责任,而对那些充满竞争与挑战、具风险性和艰苦性的基层工作,则退避三舍,更不愿去开拓进取。在就业过程中,缺乏主动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给用人单位造成不好的印象,致使高不成低不就。
5、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渠道问题
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主要以下几种:一是通过各地人才交流市场,由于人才交流市场开放的时间和地点有限,不能充分满足高职学生择业信息的筛选,另外,政府以及各地的人才交流中心与高校之间缺少沟通和深层次的合作,导致了信息获取不及时。二是通过学校招生就业处、二级分院就业领导小组来获取就业信息的,而我国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大多为简约粗放式,大部分集中在毕业生就业前的一段时间,就业指导形式单一内容陈旧,无法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三是通过亲戚朋友介绍,一方面由于亲戚朋友社会关系有限,另一方面由于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导致就业渠道狭窄。四是通过用人单位访谈,但他有的局限性、专业性、时间性,势必影响高职学生和用人单位相互搜寻的过程。
三、解决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现状的途径
1、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政府部门应该在人力资源的配置中发挥很好的调控职能,使人力资源的配置与自由流动的方向合理;采取鼓励性政策,引导
更多的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特别是祖国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就业创业;实施就业援助,对就业困难的毕业生托底安置;建立未来人才的需求预测分析机制,指导高职院校及时地优化专业设置,改革培养模式,避免教育资源和人才的浪费。
2、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高职院校应培养基础宽厚、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适应性广、个性突出的应用复合型高级人才。高职学生首先应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拓展专业基础,将高职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全过程,在传授高职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培养高职生动手能力。其次,加强科学研究。主要是在进行科研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强化各种专业技能。然后还要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应从入学开始,贯穿高职学习的始终。另外还要特别注意适应学生的个性特征进行个性化的就业指导。
3、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新模式、新路子,着力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教育规划纲要》对今后一个时期推进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作出了专门规定,明确将“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作为未来10年推动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高职院校应与企事业单位进行人才培养合作机制,开展校企合作,能够使学校更加清楚地根据企事业单位用人“订单”进行教育与培训的新模式。依照用人单位的要求,编制教学计划,并摸清相关专业的岗位群,以及各岗位所需的技术、能力、知识素质等要求,促进职业教育更好地为企事业单位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实现学校、企业、行业等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为基本方向。
4、加强创业教育,鼓励高职毕业生自主创业。教育部部长周济同志在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要求,全面加大创业支持力度,大力推动毕业生自主创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下发的《关于实施2010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大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中其中第二条就是实施“创业引领计划”,大力推进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稳定灵活就业。主要是加强创业教育和培训;提高创业意识,强化创业服务;完善创业扶持政策;稳定灵活就业。对高职毕业生进行系统的创业指导,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 提高创业技能,增强高职毕业生创业的勇气和信心,鼓励、支持高职毕业生自主创业。要使高职毕业生不仅成为求职者,还要逐渐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使大学生创业基地既是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载体,同时也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窗口。
高职院校就业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需要社会和高职学生本人共同努力。作为政府部门要为高职院校毕业生打造良好的政策、制度环境;作为高职院校,要为学生创设有利的发展条件,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为重点;而高职院校毕业生则要为就业做好知识、能力、心理的充分准备,齐心协力才能真正使高职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得到最终解决,使高职毕业生都能实现顺利就业,努力开创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麦可思研究院.2010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R]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川),
[2]人社部发[2010]25号
[3]李斌,宋林,高职学生就业情况简析,中图分类号: F241.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8283 (2010) 01- 0186 - 01
[4]麦可思- 中国2008 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 EB /OL]. h ttp: #www. m ycos. com. cn.
[5]冯俭,我国高职创业教育在新形势下的发展对策,《职业技术教育》2009年第13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06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