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医疗设备维修策略与管理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扬峰

  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飞速发展,高、精、尖技术不断地应用到医疗设备的开发和生产中,各级医院每年都要花大量的资金用于设备的更新和引进,但是如何保证这些医疗设备的正常运转,减少故障次数,延长使用寿命,实现设备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已成为目前医院设备管理面临的重要课题。为此,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医疗设备维修策略及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医疗设备维修面临的困境
  
  1.1 技术资料及零配件缺乏
  技术资料是指仪器设备的线路图、维修手册及技术说明等,它不仅是仪器设备加工制造的准则,仪器设备出厂检验标准,也是维修工程技术人员检修设备的必备的主要依据。现代大型医疗设备结构复杂,涉及面广,技术要求高,在维修该类设备时,即使资料完备也会困难重重。若无资料或不全就更无法弄清设备的软硬件情况。
  1.2 传统的维修理论与方法及维修测试工具的局限性
  传统的维修理论立足于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功能,因此采用的检修方法是把整机电路板按功能分割成若干块代表不同功能的子电路板,借此将故障分离,然后逐一测试,找出故障点。采用的维修测试工具主要有万用表、示波器、逻辑分析仪等,这就要求维修者必须了解整机各个环节的工作原理,还要具备有电路原理图、技术说明、维修手册,但在实际中这些条件往往不具备。面对成千上万个元器件的电路板,维修人员借用传统的测试工具便显得无处下手,通常只能进行昂贵的换板级维修。
  1.3 医学维修工程技术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工程技术人才的匮乏与医疗设备的飞速发展成为一对矛盾,一方面,大量先进设备不断引进,而另一方面专业人才缺乏与目前医疗设备的配备不相适应,“重使用,轻维护”的管理思路,引发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
  
  2 医疗设备的特点及故障规律
  
  2.1 医疗设备的特点
  2.1.1 技术先进精度高
  医疗设备多是集光、机、电于一体的仪器,使用器件种类繁多,尤其是随着设备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和小型化,仪器设备功能的不断增强,各种自动检测、自动控制功能的增强,使仪器变得更加紧凑、复杂。
  2.1.2 准确性和安全性能要求高
  一些医疗设备是直接作用于人体的诊断与检测的仪器,所以它的安全性能要求是相当高的,而另一些不直接作用于人体的检测仪器,其结果是为诊断疾病提供参考依据的,所以对它的准确度也有相当高的要求。
  2.1.3 对环境要求高
  由于医疗设备具有以上特点,以及其中某些关键器件的特殊性质,所以仪器设备对环境条件要求也很高,如设备对接地的要求、对电源的要求、对环境温度的要求,以及防尘、防潮、防热、防震、防蚀要求等。
  2.2 医疗设备的故障规律
  2.2.1 一般规律
  在设备使用的早期,出现故障的可能性较高,主要是由元器件的质量不佳,筛选老化处理不严格,装配工艺、设计不合理及人为操作失误等因素引起,因此这一时期的可靠性较低或者说故障发生率较高(通常发生在厂家对设备的一年保修期内)。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后,设备的元件、结构经过合理的调整,都已逐步进入稳定使用期,故障的发生率较低,而且一般都是偶然性故障较多,这时的设备处于最佳工作状态。这一时期称之为有效使用期(这一时期也在有效寿命期内)。经过长时间的运行后,随着各种元件老化、结构的磨损、损耗程度逐渐增加,设备的故障率逐步上升,这个时期为损耗故障期(接近设备有效寿命或超期服役)。
  设备的早期故障常发生于电子元器件上,而损耗期故障多见于机械或光学零部件及一些易损的特殊部件。故障的难易是很难区分的,易于判断、常见的故障是简单故障,80%以上为简易故障而不到20%是疑难故障。
  2.2.2 特殊规律
  各种设备出现的故障规律与其结构原理有关,如检验仪器的气路、液路和光路较多,相对而言发生故障的机率较多,出厂时的缺陷以及对环境的要求不达标均会引起一些有规律的特殊故障,如常见的电源模块、驱动模块、活动连接模块等,这些模块处于大电流、高温状况下,一旦条件发生变化就容易发生故障。
  
  3 维修的类型与方法
  
  医疗设备种类繁多,构造亦各不相同,价值差别很大,需要维修的时间、方法、技术各不相同。因此,维修存在的形式和内容是不相同的,维修大致可分为几种类型:事后维修、预防性维修、改善性维修、综合维修等,维修管理的实施有多种方法可供选择,可根据自己的技术实力、仪器设备的运行频率、故障特点及故障规律,选择不同的维修类型[1]。
  3.1 事后维修
  当医疗设备发生故障后进行维修是一种无计划的临时维修,这种维修经常出现,它要求工程技术人员应时刻准备好,优质完成维修任务。
  3.2 预防性维修
  预防性维修是根据仪器设备正常的使用寿命、使用规律、使用频率和运行状态,有针对性的对易磨损、易老化、易变形、性能下降变质、失效的部件进行提前更换,减少仪器设备的故障率,以达到提高仪器设备的完好率。预防性维修的主要内容有外观检查,看各开关旋钮,接插件有无松动错位,插头插座有无生锈氧化,机械转动部位是否松动,运转是否顺畅等。内部测试校准,看电压电流及波形是否正常达到标准,经常检查仪器设备是否达到该机的性能要求等[2]。
  3.3 跟踪性维修
  大型医疗设备从购入时起,跟踪性维修工作就已经开始,与供方签好合同,跟踪服务一段时间。注意合同的内容应包括培训维修人员、提供配件的数量和时间、交付完整的维修技术文件及免费维修时间等。实施跟踪维修时,应尽量地多争取技术文件,特别是整机的电路和零配件的提供。
  3.4 定时检查性维修
  固定维修检查期,制定维修计划,边检边修,避免突发性故障发生。
  3.5 购买保修合同
  医疗设备是多学科和现代科技结合的产物。生产经营单位往往垄断了技术与零配件,医院本身的工程师很难进行深入的维修。目前大多数医院都是向公司购买保修合同的方法来解决诸如MR、CT等大型设备的维修工作,但医院必须通过加强医疗设备的维修管理来科学和经济地购买保修合同,根据实际经验,购买大型设备保修合同的最佳时间应是保修期后的3~5年后。
  
  4 设备的分级维修
  
  随着电子技术集成程度的提高,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的维修必须与厂家联合进行保养与保修,对中小型电子设备要依靠本院工程师,对纯机械性靠力气而简单修复的设备应外聘劳工。这种分级维修既保证了在医院不增加人员的基础上,对设备维护的即时响应,又使本院工程师技术得到充分发挥和提高,从而节省了人力、财力和物力。
  
  5 对设备的校准和质量控制
  
  随着维修的厂家承包、转包等维修社会化方式的出现,维修在设备部门的工作中将被弱化。如何对仪器设备进行日常工作的保养、预防事故的发生,延长使用寿命,对经常使用的仪器设备本身的技术参数标准进行质量控制,做好仪器设备的计量强检工作,保证医疗设备的性能、技术指标的准确性将是设备部门工程师今后的工作重点。
  现代医院的设备设施管理要以医疗最佳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为最终目标,以最经济的设备寿命周期费用和最高的设备综合效能为直接目标,应用现代科技和管理方法,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等环节对仪器设备进行综合管理。它是一门把医疗服务、设备科技、经济管理学等学科综合起来的内容丰富,涉及面广的新学科,所以必须要求素质较高的专业化技术人员来从事设备管理。
  工程技术人员的作用在医院建设中是不可缺的,只有进行改革创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管理机制,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所遇到的困难,探讨适用于医院自身的仪器设备的维护及管理方法,才能更好地为现代化医院发展建设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王栋,浅谈在完善医疗设备管理过程中的几点做法[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6.12(2):43-44.
  [2] 贾国良等,医疗设备使用和维修的主动性管理[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05.29(2):140-14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42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