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侯利军

  随着现代科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也越来越接近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辅助教学已越来越多地走进教学课堂。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中的广泛运用,使以往单调、枯燥的常规语文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常规教学如虎添翼,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在听了同组老师对《景泰蓝的制作》这篇课文常规教学与利用多媒体教学后,笔者想就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运用多媒体技术不但是现代教学方式的一种潮流,而且已经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和内容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技术,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已是被大家公认的事实。然而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就好比是一把双刃剑,既有促进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尤其是在语文教学方面。因此,我们要明确学科特点和多媒体技术的作用,不能喧宾夺主。
  
  1 多媒体用于语文教学的优点
  
  语文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艺术性和审美性,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仅能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也可使课堂教学目的完成,教学难点的突破更省时,更省力,更有效,改善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在说明文教学上。
  1.1 多媒体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轻松、丰富的学习氛围
  语文课堂多媒体教学以一种全方位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一个美好的世界。学生的阅读对象不仅有文字和图片,而且有大量的有声读物、动画、视频资料等等,在多种感官的刺激下,能更好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给学生一个更好的学习空间。在音乐的带领下,在动画的生动形象的演示下,在多姿多彩的图片展示下,学生犹如身临其境的感觉,更能体会教学内容,这样的新鲜感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学生由于长时间坐着上课而带来的疲备,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多媒体教学中所体现的艺术性同时也能给学生带来丰富的知识,因为多媒体教学是综合多种教学手段的,它所传递的内容不是单一的,除了它所反映的教学内容,还有其他的方面,比如音乐的欣赏,色彩的视觉效果等方面,都能传递信息,给学生一个美的享受,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所创设的情景,达到赏心悦目的目的,从而产生共鸣,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1.2 多媒体课件的图文并茂,化解课文的教学难点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在他的《发生认识论》中指出,人类对于知识的掌握总是从感性过渡到知性。多媒体可以提供事物的直观形象和特殊的表现手法,就恰恰可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一些不足,让学生通过视听等直观功能,形象地把握教学内容。学生可在感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比较、演绎、综合、归纳等抽象思维活动,从而形成概念和掌握事物与现象的原理及规律。目前有不少中专学生,抽象思维较弱,而多媒体教学具有重现力,它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把各个不同时代的历史故事与异地风情的记录内容重现出来;还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它可以对事物与现象过程的时间因素和空间因素进行扩大和缩小,借助视频展现其缓慢的变化过程与现象。一些以往要通过大量语言文字分析归纳,而被视为教学难点的内容,就可以感性的方式展示在学生面前,其中难理解的问题也随之迎刃而解。
  多媒体教学正是通过各种功能,以及展现出来的各种表现手法,使学生能更明了地了解事物的过程,使语文教学锦上添花,使抽象的概念、难懂的文句转化为形象直观的画面,是学生理解验证文章表达内容的有效途径,也能弥补教师言传的不足,化解常规教学中的难点。
  1.3 多媒体课件的大信息量,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如今的语文课堂教学不仅要重质量,还要求有足够的信息量;尤其是中专语文教学,在传授给学生书本知识的同时,还教要给学生相关的课本外的知识。因此,我们必须不断更新自我的知识构成,积极地在教学实践中推进运用先进教学设备的步伐,让多媒体技术更多地进入我们的课堂,而一旦多媒体课件的大量运用就会相应地大幅度提高教学效率。中专生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实践,虽然现在的教材的信息量也不少,但借助了多媒体技术,无疑可以增多课堂信息的传递渠道,既节省了大量的板书时间,又提供了包括图、文、声在内的大量信息。因此,多媒体课件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绝对不是赶时髦,实践证明,这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一个好法宝,应该得到更多的推广、运用。
  
  2 多媒体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弊端
  
  2.1 限制了思维想象的空间
  多媒体能给语文教学带来直观和生动的“画面”,但是对于语文课而言,不是任何时候都需要,都能够用多媒体技术来“形象生动”一下的。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指那种“由近及远,以所见知所不见”的想象能力。文字在每个个体的大脑中所“撑起”的形象,是文字之外的手段所不能替代的。中国文字博大精深,它带给学生的是无限的想象空间。探究语言的过程就是理解和感悟的过程。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感悟文采,感悟其深意,体会其意境,学生在脑海里进行再思索再创造,于是就有了自己的体会和认识。这就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如果老师用多媒体把自己或他人的感悟用画面、音乐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以为这是在帮助学生理解,殊不知老师这种教学是把自己的意志和理解强加到学生的思维当中,使学生省去了思维活动的感悟过程。说到底,这只是一种变相的填鸭式教育。语言文学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有一定的模糊性,有广阔的思维和想象空间,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因此,我们尽可以利用多媒休教学来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导想象,但决不能用屏幕、画面这种虚拟的想象代替文字的意境。文字的想象远远大于屏幕。仅仅借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学生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的培养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2.2 忽视了学生的语感培养
  汉语教学的规律告诉我们:语文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传统的“咬文嚼字”的方式来实现。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包含的诗意,只可“意会”,是很难用声音和画面来表现的。所以传统语文教学强调“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朱熹提了“涵泳”的读书方法,强调通过“诵读”,读出“情”、悟出“理”,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再现作品的意境美和形式美,从而深刻体会文章的文意、文思、文气、培养“语感”。所谓“语感”是一种近乎直觉的语言感知和表述能力,是一种语言经验的反映。作为语言经验的这种“语感”的习得,当然得通过反复的语言实践来实现。语文课不是政治课,也不是艺术欣赏课,它和数、理、化等别的科学也不同。其他学科,师生双方主要是在课上研究语言媒体所承载着的各种知识信息,而语文则是研究承载各种信息的语言媒体本身,研究语言媒体的组合规律,语文教学的终极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课的主要媒介只能是传统的语言文字。多媒体技术中的声、像、画永远替代不了教材、文章以及师生双方的语言交流。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读书声越来越稀少,以前的那种书声朗朗的语文课堂在现在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冲击下似已呈日薄西山之势。
  2.3 淡化语文课堂上师生情感的交流
  课堂教学的精妙在于艺术性地激发学生的情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其产生顿悟,迸发出创造性的思维的火花,而不是把预先设计的教案表演得如何淋漓尽致。纵观教育名家的实践操作,无不体现一个“活”字,表现出非常高妙的教学机智和导控艺术。即教师的导控、学生的学思,不断优化重组,形成重心始终在学生的动态调控。滥用多媒体手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课堂师生之间的交流。每个有经验的教师都能从学生的眼神和面部表情接收信息,然后做出相应的反映;而学生也可以从教师的面部表情和手势得到鼓励,受到启发。这种交流是无声却必不可少的。教师手不离鼠标,学生眼不离屏幕就隔断了这种无声的交流、课堂上的“人气”,师生面对面教学相长的热烈与融洽的交流气氛大减。
  2.4 多媒体技术大量的信息含量不利于学生的消化和吸收
  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在于借助声像形象直观的表现形式,在于丰富的信息含量,而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讲,他们在课堂上能够集中精力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要充分利用这个时间,避免学生的感官疲劳,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从学生接受角度来看,多媒体课件大量的信息量就忽视了这点。
  总之,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既不能盲目地为追求潮流而过多使用,也不能因传统的语文教学理念而拒之门外,我们应对语文多媒体教学有理性的认识,本着技术为教学服务的思想,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规律和具体的教学内容,扬长避短,合理运用。只有这样,才能让多媒体真正服务于语文教学,从而开创语文教育崭新的局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47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