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广西高职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红贤

  [摘要]文章分析了广西高职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形势,提出广西高职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以及广西高职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广西高职院校;新农村建设;服务策略
  [作者简介]李红贤,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项目管理师,广西南宁530021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10-0027-0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主体,人才是关键。只有把大多数的农民培养成为思想新、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把一批新农民培养成为新农村建设各领域的职业技术型人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伟蓝图才有可能绘就。
  
  一、广西高职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形势分析
  
  (一)从国家层面来看,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服务好新农村建设,是今后国家教育工作的重点。据农业部“十一五”规划纲要显示,“十一五”期间,将开展有组织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6000万人次;绿色证书培训500万人,青年农民培训500万人,培养新型农民1000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500万人,职业技能鉴定15万人;培养中高等职业技术人才100万人,其中,合作高等教育40万人。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教育和培训,大力促进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农民技术员队伍建设、骨干农民队伍建设、农村能工巧匠队伍建设、农民企业家队伍建设和新型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文化素质高、业务技术精、经营能力强的新型农民,同时辐射带动广大农民学习新知识、接受新观念、掌握新技术、倡导新风尚、建设新农村,真正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强大的人力资源优势。
  (二)从广西的发展情况来看,广西是农业省区,区域位置特殊,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许多无法预见的问题将逐渐显现出来,迫切需要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各级各部门去研究解决。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一是农民素质低下,农村人才不足;二是科技生产力转化难;三是项目建设推进难;四是经济可持续发展难,等等。对于这些问题,作为高职院校有必要、有职责充分利用好自身的优势,积极创造条件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去,着手协助党委、政府研究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作出贡献。
  (三)从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需要来看,广西已把加快高职教育发展列入了广西“十一五”规划,对高职院校如何加强自身建设,服务好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了明确的定位。同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实施,也是高职院校拓展发展空间,寻找发展突破口,提高自身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的一个重大机遇。高职院校只有牢牢地把握好这个历史性的机遇,积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找准定位,明确目标,全力以赴地服务好新农村建设,才能抢得发展先机,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广西高职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广西高职院校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系列决策部署,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精神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关于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坚持把服务好新农村建设作为职业教育主攻方向,从自身实际出发,发挥优势,整合资源,切实加强教学团队、专业群体、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改革,积极探索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努力提高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坚持把新农村人才培养放在首位,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学习培训,把高职教育的触角延伸到农村基层,大力促进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农民技术员队伍建设、骨干农民队伍建设、农村能工巧匠队伍建设、农民企业家队伍建设和新型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文化素质高、业务技术精、经营能力强的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源源不断地输送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坚持不懈地加强高职院校自身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科研队伍,重点抓好科研成果的转化,使科研成果真正体现在新农村的发展成效上。
  
  三、广西高职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在思想认识上对接新农村建设。高职院校要想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上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必须在思想认识上进行一场大的革命。
  
  1 要认真研究中央和自治区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系列决策部署,领会精神实质,同时组织教职员工认真学习讨论,结合自身实际,广泛征求师生对服务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切实把院领导层的思想和教职员工的思想统一到做好新农村建设服务工作上来。
  
  2 要敢于破除传统的“重城市、轻农村”的思想观念,增强做好新农村服务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服务工作,力求在各方面决策上多考虑新农村建设的因素,引导院校工作沿着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方向发展。
  
  3 要积极理顺教学工作与新农村服务工作的关系。要把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理念渗透到教学工作中去,在潜移默化中让师生都树立投身农村、服务农村、建设农村、发展农村、建设好新农村的思想,使教学工作与服务新农村工作双促进。
  
  4 要牢牢树立创新的思想观念。创新是高职院校服务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竭动力。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除了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创新能力外,作为援助单位的高职院校也要发挥创造力。要充分发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紧密围绕新农村建设方方面面的要求,找准创新服务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最佳结合点,真正把服务新农村建设工作建立在创新的基础上。
  
  5 要牢牢树立加快发展的思想。发展是时代的主题,要坚持把发展的思想融入服务新农村建设工作中,把做好新农村服务工作作为加快自身发展的突破口,通过服务新农村建设这个平台,促进自身功能设施的完善,达到双赢的最佳效果。
  (二)在办学模式上对接新农村建设。从目前广西高职院校的现有条件来看,尽管许多职业院校都提出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目标,但在实际工作中还是没有突破传统办学思路,还没有完全具备服务好新农村建设的能力。为此,必须针对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要,调整现有的办学模式,力求在各方面都能对接新农村建设。着重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要调整专业结构,使专业学科更加贴近新农村建设。目前,广西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重点是考虑城市就业,与新农村建设相关的专业还相当少。一些专业的设置或是内容陈旧、狭窄,或是理论停留在书本上,不切合农村的现实情况,这必定

造成高职院校服务新农村工作的被动。而新农村建设涉及的学科领域较为广泛,高职院校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农村实际搞调查研究,从自身实际出发,把新农村学科专业建设放在教学工作的重要地位,紧密结合各地新农村产业结构和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通过不断地调研和论证来设置和调整专业,使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更符合新农村建设需要。比如要研究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如何改变;研究农村的资源利用方式如何改善,环境如何修复等。
  
  2 要调整学习培训模式,使教育方式更加贴近新农村建设。由于各高职院校的层次、行业及所处的地区和外部环境不同,各地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高职院校应结合新农村建设的特点,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双赢”、“互动”的运行机制,而不应照搬和模仿国外或重点大学或其他学校的模式,应努力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有利于人才培养的产学研结合之路。目前,广西高职院校教育模式是以固定三年学制为主,这个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职院校的培训功能。特别是新农村建设刚刚开始,人才短缺,必须要有灵活的教育培训方法,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要在坚持固定学制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教育培训模式,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实施课程重组,建立适应工学结合和职业岗位要求的“能力模块”课程体系及由基本技能、核心技能、综合职业技能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动态结合。按照生产性、直观性、互动性的原则,推动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采用仿真模拟法、案例引入法、现场教学法、项目驱动法等开放性教学方法,实现“知”与“行”的零距离接触,“教”与“学”的零距离互动。
  
  3 要调整高职院校布局,使高职教育辐射带动能力更加贴近新农村建设。目前,广西高职院校发展很不平衡,全区29所高职院校就有11所在南宁,其余的也都分布在几个地级市。目前,还有一个地级市没有成立高职院校。这个布局与广西新农村建设发展需要是不相适应的。必须尽快调整全区高职院校布局,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整合教育资源,成立具有地方特色的、符合当地新农村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职院校,通过高职院校的合理布局,增强高职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能力。
  
  4 要加强创业教育,使高职毕业生更加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创业教育在国外是职业教育的重点。比如,美国和欧洲的大学大都有创业教育方面的课程。而在中国,创业教育才刚刚起步,只有很少的大学有创业教育的课程,并且还是选修课。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广阔的天地,要让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扎根农村、服务农村,必须培养他们的自主创业精神。只要这批人真正在农村实现了自主创业,社会主义新农村才有希望。
  (三)在科研工作上对接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技术十分广泛,主要有各类产业发展技术、环境治理技术、基本建设技术、管理技术以及社会科学领域的“软技术”。高职院校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当注重科技引领,地校合作。要突出科技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支撑作用,通过科研成果转化、技术推广服务、农民科技培训等方式,培育农村特色主导产业,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转变。要以科技服务和人才培养为纽带,建立多种形式的校地合作模式,共同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校地共赢。要整合力量,集成学科优势,增强学校面向新农村建设科技创新、教育教学创新的能力,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技术攻关和示范推广,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人才支撑。
  (四)在投入机制上对接新农村建设。高职院校要服务好新农村建设,必须要有源源不断的投入。目前,投入不足仍然是制约广西高职院校发展的瓶颈,同时也是高职院校开展服务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瓶颈。为此,一方面,高职院校要积极挖掘自身潜力,通过院校的良性运转筹集资金;另一方面要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增加财政性投入;第三方面要通过与企业联合办学等方式,争取企业的投入;第四方面是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只有在投入机制上形成了良性循环,高职院校服务新农村工作才能顺利开展。
  (五)在管理机制上对接新农村建设。高职院校能否成功推进服务新农村工作,管理机制是关键。一要从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科技和人才需求出发,改革学校人事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考核制度。二要实行政策激励。引导和激励一批优秀教师深入基层参与新农村建设,引导广大师生树立深入农村“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新观念。三要建立高职院校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与“三农”密切结合的长效机制。只有建立了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才能在高职院校形成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
  
  [责任编辑:陈梅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73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