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文化素质教育视野中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齐贵云

  [摘要]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本来是密不可分的,但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常常相分离,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文化性,文化素质教育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因而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文章针对这些现象,提出在文化素质教育大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构想和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齐贵云,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讲师,山东大学2006级博士研究生,江苏 徐州 221116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09―0210―03
  
  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当今大学教育的主流和趋势。大学生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其中文化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是基本组成部分,文化素质是基础,思想道德素质是主导,是构成人的全面素质的核心和灵魂。但是,在高职院校教学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性常常被有意或无意地忽略,思想政治教育逐渐被“技术化”或“价值中立化”,文化性的缺失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空洞、形式呆板、实效性低下。在大力倡导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要切实改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并且在改革的过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具有不同的规定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建构在人的基础上以解决人的思想和精神为本质的一种社会实践,其主渠道和主阵地是“两课”教学。“两课”包含着丰富的知识,尤其是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也是人文与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属于最高层次的素质教育课,但又与一般的文化素质选修课不同,“两课”的内容体现着支配国家社会和政治生活的主流意识形态,侧重于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而文化素质教育是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素养。教育部在1998年颁发的《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虽有质的区别,但又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1.二者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上是一致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遵纪守法的意识,使他们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打破文理学科界限,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修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文明的行为举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化与文化素质教育的倡导都是针对教育失衡提出的,二者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都是要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
  2.二者在功能上是互补的。在大学生的基本素质中,文化素质是基础,为大学生其他素质的形成提供条件,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和灵魂,主导着其他素质的发展。对于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言,文化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缺一不可。文化素质是思想政治素质形成和确立的基础,但是又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政治意识形态的正确性和说服力是建立在丰富的文化知识基础上的,只有对学生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才能有助于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使学生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作出正确的理解。
  3.二者在内容上具有交叉互补性。人文素质教育要处理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关系,必然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心理”内容,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必定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内容。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一些主题,如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则体现为应具备一定的思想政治觉悟,因此,二者在内容上存在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叉互补关系。
  4.二者的实施途径和方法是相通的。就目前来说,两者主要是依靠课堂教学进行的,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在于,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都很难仅仅通过课堂教学完成,而必须渗透进一切教学中,必须依靠全体教育者的共同参与。另外,还要紧密配合各种隐性课程的建设,如举办学术讲座和专题讲座,开辟第二课堂,组织社团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优良校风和班风,潜移默化地促成人文素质与道德行为的养成。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现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历经改革和调整,表面上看虽然轰轰烈烈,但实际上缺乏改革的力度和深度,甚至存在着层层弱化的倾向。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的分离。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往往忽视人文知识的依托,照本宣科,分析问题只是政治理论单调的循环求证,解答问题也只限于从政治理论到政治理论的枯燥阐释;而一些文化素质选修课的开设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追求时尚,流于形式,“教书”与“育人”相脱离。
  中国社会目前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全面转型的过程中,经济的全球化、教育的国际化,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为西方价值体系、道德观念、文化形态在中国的渗透和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高职院校的学生作为思想最活跃、最敏感的社会群体之一,其思维方式、道德观念日趋成熟,由于实习的需要,与社会接触的机会较多,其价值世界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冲刷与洗礼,容易失去精神上自我控制和自我调适的能力,造成价值观念上的混乱。从整体上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是积极健康的,但不可否认,也有部分学生无力抵御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在物质利益面前,一些人容易发生价值观、人生观偏离,道德观念扭曲,爱国主义情感缺失,社会责任感缺乏。
  我国高校倡导文化素质教育已有十来年的时间,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至今仍未真正引起所有高校教师和大学生的重视。高职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相对滞后,主要是由于学校在教育理念上存在着误区,没有把文化素质教育当作贯穿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之中的根本原则和教育理念,似乎文化素质教育只是文化基础课或是班主任、辅导员的任务,没有看成是全体教师的共同责任。学校为了迎合市场的需要,急功近利,过分重视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从而忽视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另外,我国高职教育虽然大多实行的是三年学制,但由于学生的实习实训往往是在校外进行的,因而

在学校的时间较短,这就使得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施在时间上也难以保证。高职学生文化素质状况令人担忧,不少学生只重视英语、计算机等对就业有利的课程的学习,轻视公共课的学习,缺少人文精神的陶冶和人文素质的养成,缺乏对他人、对社会、对世界、对自然的关心。
  
  三、推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构想和措施
  
  1.转变教育思想。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转变观念是一切教育改革的前提。没有一个正确的教育理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难以推进,文化素质教育也很难收到实效。传统教育的目标就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应试成绩,而考试分数的高低则是衡量学业好坏的主要标准。这种教育思想必然形成只重视智育,轻视德育、体育和美育,在智育中又只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的倾向。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存在根本缺陷:过分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东西,忽略了做人的根本;重视了功利的东西,忽视了情感和理想。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这种人才已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被提了出来,素质教育所强调的是内在身心潜能的发展,以及外在的文化知识和社会规范向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其实质是打好基础、全面训练,使学生学到的东西得以内化为潜在的能力和内在的品质与精神。
  2.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由于“两课”与其他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及方法上的相关性,因此,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要调整“两课”与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相适应的课程门数,确定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提高课程开出的有效率,可以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导向性,将“两课”融入到文化科学知识之内,会相得益彰,提高教学效果。因此,改进“两课”教学既是本身的需要,又是深化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发展的迫切要求。为了提高“两课”的教学实效性,除了通过教学计划内显性课程的实施外,还要加强隐性课程的建设,如开展“学术报告”及“专题讲座”都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及文化素质教育的很好的形式。
  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传统教学的“灌输”法,充分利用先进的多媒体获取最新的资讯,加强同学生的交流、互动、合作,鼓励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注重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动员全体教师参与。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最重要的是教师的熏陶。作为教育者的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高尚的思想品德,这样才能够对学生言传身教。“两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政治性强、责任性大,课程内容变化较快,“两课”教师必须多学一点、早学一点、学深一点,通过言传身教把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及时教授给学生。但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不仅仅是“两课”教师的责任,更重要的是全体教师的参与。在专业课教学中要渗透道德思想教育,抓好人文知识对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每一关键环节,将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科学知识的精华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思想道德水平。
  4.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发挥各种载体的潜在作用。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所形成的校园精神和文化氛围,具有潜在的渗透性。在牛津大学校园里,800年的历史培养过25位英国首相和一批诺贝尔奖获得者,生活在这种环境中,学生感悟到这里曾经出过许多伟人和大师,这种历史文化的积淀,更加激励学生对学术和自身发展的追求。要让学生学会选择和实践自己的文化操守,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重视学生的修身养性,提高文化品位,培养文明、高尚的品格。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学术、科研、文化、艺术、体育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利用各种载体,陶冶情操,提高素养,使大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并内化为他们的自觉行动,融合成一种健康向上的人文精神。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的推进不仅靠课程建设,还要靠校园文化氛围的熏陶。
  
  [责任编辑:荷 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74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