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师生关系现状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邓显波

  摘要 当前,大学校园里师生间总体上体现了“尊师爱生”的优良传统,但师生交往频率不高,师生关系不够密切。师生关系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影响和制约着教育功能的发挥,有碍于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文章主要针对当前高校师生关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 高校;师生关系;现状
  作者简介 邓显波,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政史系讲师,法学硕士,云南文山663000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2728(2008)08―0203―03
  
  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教育的最终目的和眼前目标都将落空。师生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目标能否落实。而师生素质的发展相当程度上依赖于双方的相互作用”。的确,师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特别是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对教育教学效果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且还能促进大学生的交往与身心健康的发展。
  
  一、高校师生关系现状
  
  教师与学生,是大学校园里的两大基本群体。大学生正处于学习知识、了解社会、探索人生的关键时期,处理好师生关系对其健康成长以及将来走向社会后的人际交往与事业成败的关系极大。但是,现在许多高等院校的大部分老师和学生觉得师生关系冷淡,有时师生见面互不搭理,形同路人一般。笔者对云南三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的一项抽样调查结果表明:认为师生关系“很密切”的学生仅占4.0%。认为“较密切”的学生占17.2%,认为“较冷淡”的学生却占59.6%,而认为“很冷淡”的学生占19.1%。据另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认为师生关系“较冷淡”的占到了74.1%,认为“很冷淡”的学生也占到了11%。可见,较大多数的老师和学生都认为高等院校的师生关系是“较冷淡”的,甚至是“很冷淡”的。
  在调查中,“在教学关系与非教学关系中,你认为哪种关系更重要?”有51.5%的学生选择“教学关系”,48.5%的学生选择“非教学关系”;“有了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愿意找谁帮助?”有10.0%的学生愿意找老师帮助,55.5%的学生是找同学或同乡帮助,28.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事情自己办,5.5%的学生不愿求别人;“你在什么时候最想与老师沟通?”有15.1%的学生回答是“孤独、苦闷时”,20.9%的学生则回答是“在自己有了明显进步或取得优异成绩时”,41.5%的学生回答是“需求老师帮助时”,什么时候都不想与老师沟通的占22.6%;“你与老师交往、沟通的原因和动机是什么?”11.9%的学生认为“老师是教育与管理者,应搞好关系”,54.3%的学生认为“老师社会阅历深、知识渊博,与他们交往能学到许多东西”,19.4%的学生认为与老师交往能提高情绪和增强学习动力,14.5%的学生认为是其他原因;对“你周围的大学生在尊敬师长方面做得怎么样?”的回答中,有22.4%的学生认为“很好”,有65.5%的学生认为“还可以”,有11.2%的学生认为“不好”。
  总体上看,当前大学校园里师生间“尊师爱生”较为普遍,大多数学生尊敬老师,老师也能普遍平等地对待、尊重和理解学生,但师生交往频率不高,师生关系不够密切。这种状况值得关注。
  
  二、高校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存在问题
  1 师生间情感关系淡漠
  交往是师生关系得以形成的基本条件和途径。一般而言,人际交往的亲密程度交往水平成正比,而交往水平可以通过交往的主动性、交往的频率、交往中的情绪体验等来衡量。交往越主动、交往频率越高、交往中的情绪体验越积极,交往主体彼此的关系就越密切。如前调查所述,现在大多数高校师生都普遍感到师生之间的情感在淡化,彼此疏远了,这主要是指师生之间实际交往时间很少,情感和思想交流的渠道不畅,缺乏相互了解。这种变化给师生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一学期的课程结束了,学生不知道老师姓名,老师对学生也不太熟悉和了解,甚至师生在路上“相遇”也彼此“互不相识”。教师们普遍认为,前些年教的学生印象较深,可现在的学生毕业时还觉得“面生”是常有的事。而学生则认为除了与班主任或辅导员接触的机会稍多一点外,其他任课教师只是上课时见一面,课后便很难再“见面”。大学生除了遇到与学习有关的问题需要老师帮助外,其他的问题则很少有人会去我老师帮助,这反映出由于师生间交往时间、机会较少,交往渠道较窄,范围相对狭小,师生关系显得比较疏远和淡漠。“就现代教育交往来看,交往中的情感成份在减少,而情感淡漠的交往或完全祛除感情成份的交往却在显著增加。正因为交往情感性成份的减少,因而教育任务完成之时。往往也就是教育交往结束之际,教育交往成为即时性的、‘露水式’交往。”
  2 师生间道德关系弱化
  在社会关系中生活的每一个人都必然要承担一定的责任或义务。教师在自己的生活领域既要对社会、对他人承担一定的道德义务,也要承担起教师的职业角色所要承担的职业道德义务。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师要先肯负责,才能谈到循循善诱,师生合作。教师在履行教育义务的活动中,最主要、最基本的道德责任是“教书育人”而不是“误人子弟”,所以,教师的责任意识以及对道德责任的承担对教育的成效意义重大。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互动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相互交往的功利意识日趋加强,人际关系也渗透着等价交换的原则。学校是传播知识的场所、培养人才的基地。维系师生关系的纽带主要是知识、思想和感情,而不是物质利益或其他。然而,由于诸多原因,师生之间交往的功利性和庸俗的商业化色彩越来越明显,大学生人际关系趋向经济化成为当前形势下大学生人际交往方面出现的新特征。师生间的关系发生了严重偏差,经济交往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如有的学生想当学生干部、想入党、想“评优”、获奖学金,少不了“请客送礼”请人帮忙;若考试成绩不理想或违反校纪校规,则忙着“疏通关系”,希望能从轻“发落”;毕业就业还要多渠道多方面打通关系等等。这种交往常常和“经济”挂钩,以此作为增进师生感情的砝码。的确,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师生关系是以“实用”为前提,把交往变为交易,学生想从某个老师那里得到“好处”,就努力接近,老师觉得这个学生将来“有用”,便发展这种关系。很明显。在这种关系中没有责任与义务,只想从对方那里得到某种利益,是典型的“社会交换型”,师生关系即以交换为目的的师生关系,一般无情感成份,实际上是利益的交换,这是师生关系的严重扭曲。然而,与师生间的冷漠或疏远相比,部分老师和学生之间又表现出特别“亲密”的样子,只不过这种“亲密”关系带有庸俗与低级的性质,如有的师生混淆了各自特定的角色扮演,不分时间、地点,课堂课后都“称兄道弟”,故而经常敬烟喝酒,玩扑克、打麻将,甚至赌博。有的教师甚至利用学生有求于老师的心理,向学生索取钱财、谋取私利。物质利益的驱使导致师生关系庸俗化,给纯洁的师生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教师是一种神圣的职业,应该为人师表,但是,这样的关系严重损坏了教师的形象,影响了学生的思想。
  
  (二)原因分析
  1 教师方面
  (1)教师的教育理念对师生关系的影响。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念。但是,一些传统的教育因素仍然存在于现实的教育观念和行为中。如“专制型”师生观导致了教师不能平等地对待学生,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有的教师安于现状,没有意识到教师职能的变化和角色的转换,不及时学习新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教育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拉大了师生间的距离。
  (2)教师的个性特点对师生关系的影响。教师优良的个性品质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与发展,不良的个性品质则会使师生间产生相互排斥、疏远甚至冲突。据调查,大学生最喜欢尊重学生、知识广博、和蔼可亲、平等待人、风趣幽默的教师。最不喜欢那种讨厌学生、偏爱、不公正、无责任感、自傲、冷漠、教学不认真的教师。有的教师由于性格、心理的问题,不善于与他人交往与沟通,仅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到教学科研或专业学术方面,与学生保持一种“纯教”的关系。这种“教书”与“育人”相脱节的现象自然使师生关系不融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74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