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文化大众化与后现代文化特征简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闯晓燕

  [摘要]文章主要论述了文化大众化的形成及其与后现代文化的关联。认为文化大众化是西方现代化过程的必然结果,是西方工业革命、科学技术发展以及文化发展自推力的产物。大众文化又与后现代文化有着密切的互文关系,这是源于后现代性具有与现代性完全不同的特性。
  [关键词]文化大众化;大众文化;后现代;后现代文化
  [作者简介]闯晓燕,上海政法学院法律系助教,硕士,上海201701
  [中图分类号]c,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11-0143-03
  
  一、文化大众化的形成
  
  文化大众化在文化合理化时期就有了萌芽,其根源是文化合理化分化产生的另一特立独行的结果――审美现代性。“审美现代性”虽然产生于文化合理化的母体,但却完全背离并与文化合理化相排斥。它是文化合理化中谋求解放自律的审美价值领域的直接结果,并最终引发了文学领域的文化现代主义运动,其代表人物有波德莱尔、福楼拜、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他们以审美标准批判资本主义文化合理化的功利性,充斥着大量的非理性因素。如果说资本主义文化合理化代表了启蒙的理性精神,那么审美现代性则代表了启蒙的自由精神,而这也正是后现代主义文化发展的滥觞,而后现代主义文化又是后现代时期大众文化的主要内容和理论根据之一。
  文化大众化是西方现代化过程的必然结果。
  首先,西方新的工业革命不但带来物质上的大众消费,而且带来了精神文化上的大众消费,带来了大众文化的崛起。现代科学技术的直接成果使电影、广播、出版音响迅速现代化,这类新大众传播工具的诞生,宣告了一个几乎由文字垄断大众传播时代的结束,人们有了一个不借助文字而记录语言,不借助“在场”而感知形象的时代。文化载体的迅速发展,使文化产品的制造和传播走出传统个体小生产的方式,从而把文化领域的主、客体迅速连成一体,并且迅速社会化,这是文化大众化的科学技术基础。 其次,现代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使社会闲暇时间增多,专业和工作之余,人们必然普遍追求文化精神的活动,以消磨时间。因此,消费文化就成为文化大众化产生的客观社会条件。大众娱乐活动,如观赏性体育、大众轻歌剧等娱乐形式便随之诞生。
  最后,从文化自身发展趋势来说,文化由少数上层知识分子的特权,越来越表现为普通人群的文化需求和文化生活。随布衣子弟一同进人大学的是低层文化的趣味和取向,平民文化或下层文化与主流文化产生某种融合,这动摇了壁垒森严的等级制传统,阶级界限日益淡化,从一种稳固状态变成一种流动性的社会因素,从而为文化大众化提供了社会基础。在信息传媒高度发展的当代,大众的广泛参与提供了文化大众化出现的社会群众基础。
  大众文化一诞生就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是大众文化需求的反映;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它又是金钱操纵市场的结果。它对传统文化消费结构有着强烈的破坏作用。更为严重的是,传统文化正在丧失知识阶层读者,越来越多能读文学作品的人不读文学作品,特别是不读严肃文学的作品,这意味着文学正在失去它对社会精英的传统影响,而这种影响是自文艺复兴以来西方文学蓬勃发展的主要动因。到1954年,统计表明,当时文盲率只有3.2%的全美国人口中只有17%的美国人一年中曾读过书。也就是说,大多数能读书的人已经不读书了。显然,传统文化功能中相当多的一部分是被大众文化取代了,传统文化的社会功能也被大众文化所代替。
  正因为如此,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批判,他们认为大众文化寄生于大众传播技术、家庭和闲暇,把艺术、政治、宗教和哲学与商业溶合起来,是意识形态与社会物质基础的融合,是资本主义商品制度的组成部分。它在闲暇时间操纵广大群众的思想和心理,培植支持统治和维护现状的顺从意识,归结法兰克福学派的相关论述,可以发现他们揭示了大众文化的基本特征:
  首先,大众文化使文化成为商品,其生产和消费被纳入市场交换的轨道,服从于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从而排除了文化、艺术的自主性。
  其次,大众文化生产的标准化、齐一性,导致扼杀个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而且扼杀了艺术欣赏的想象力。
  最后,大众文化是一种支配力量,具有强制性。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文化工业的真正意义在于为现实进行辩护,反映着人对他自己本质的误解和歪曲。一方面,大众文化操纵了大众意识,大众文化的非否定性导致了大众意识的非批判性;另一方面,文化工业对劳动者来说,不再是提供娱乐和消遣,而是用来再生产他们的工作能力。
  法兰克福学派所说的大众文化与文化工业是同等的概念,是文化合理化向文化大众化过渡的形态,它也是文化合理化发展极端的典型。但凡事走向极端就必然转向其反面,大众文化即使具有种种缺陷,却仍是文化大众化的主要代表。
  
  二、文化大众化
  
  文化大众化是文化发展日益走向通俗、大众,不再为高雅的贵族所独享的趋势。从奴隶社会开始,文化就一直为剥削阶级所垄断,随之文化大众化的进程也开始了。但从民间文化发展到大众文化,大众文化又逐步吸收下层文化,从而进一步通俗化,并在当代繁荣昌盛却是近几个世纪的事情。文化大众化在后现代阶段得到了更大规模的张显,因此这里以其主要表现形态――大众文化作为探讨对象。
  大众文化有褒贬不同的两种定义。贬义的“大众文化”即mass culture,具有明白无误的贬义,其中的“mass”虽然与“暴民”(mob)不同,但仍包含了愚蠢、嬗变、庸俗、物质等意思,这个术语流行在20世纪30一50年代的文化批判潮流中,用以指商业利益驱动的文化产品,是资本主义文化产业化的必然产物,特别是大众传播产业的典型产品,像电影、广播、电视、音响产品、广告和流行出版物之类的文化。这种早期的大众文化为旧式的民主派所不容,因为它抢夺了“民间文化”的领地,而民间 144文化是在人民群众之中自生自发的,与自上而下、庸俗低劣的大众文化不可同日而语。它为宝书派和传统派所厌恶,因为它冲击了“高雅艺术”和“高雅文化”。它同样不讨左派批评家的欢心,因为它是资本、机器的帮凶,是麻痹大众,消磨大众意志的毒品,使大众无法清醒认识到自己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真实地位。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批判,正是奠基在这一定义之上的。
  褒义的大众文化即popular culture,它不但为我们带来滚滚商业利润,在精神内涵方面,也早已挺直了腰杆,敢于向高雅文化叫板,而且大有反客为主的趋势。这种文化为社会底层人群、中产阶级所喜爱,并以其势不可挡的趋势普遍流行于社会,它不具有统一的样式,多姿多彩,五花八门,具有了更多肯定的意义。
  因大众文化与工业文明存在着因果关系而与

后现代性具有一定亲缘性。它与后现代性本身存在着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渗透。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说大众文化的基本精神与理论内涵具有某种后现代性。
  
  三、后现代文化与大众文化
  
  随着科学技术革命和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西方社会进入一种“后工业社会”,在文化形态上称为“后现代社会”文化。这期间正是西方社会治疗两次战争创伤,全面恢复发展的时期,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经历了一系列根本性的变化,这些变化表明它是人类历史的一次断裂或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它有以下特征:
  
  1.信息和科学技术膨胀和泛滥。科学技术取得了越来越重要地位,通过高科技的力量符号化、信息化、复制化的人为文化因素越来越压倒自然的因素。社会生产不再是前工业社会中“人与自然的斗争”,也不是工业社会中“人同人工化自然的斗争”,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科学技术和知识在整个社会中享有特权地位。各种事物之间的差异界线模糊化,因果性和规律性为偶然性和机遇性所取代,休闲和消费优先于生产,娱乐和游戏取代规则化和组织化的活动,生活形式日益多元化,社会风险性增高。公民个人自由极端化,各种社会组织也逐渐失去其稳定性,各种组织原则不断地受到批判。
  
  2.后现代具有超强的知识性。一切知识都被数字化、符号化及商品化,不能数字化、计算机化的知识,几乎不被看作知识。知识全部商品化,知识的发现和传授变成知识的生产和销售,甚至知识就是为了销售而生产,学习知识成为一种知识的消费过程,完全是一种商品交换关系。以往是现实的物质性产品才能是商品,而如今越来越多的象征性和可能性因素成为了商品。掌握和传递信息成为非常重要的事情,生产和制造各种新的信息,也成为提高社会地位和扩大权力的重要途径。掌握信息成为权力的象征,一个国家控制和占有信息的多少成为国力的一种象征。
  
  3.颠倒文化的原有定义,反对传统标准文化的各种创作原则,抛弃传统的语言、系统和形式为道德原则。文化走向零散化、边缘化、平面化、无深度,通过各种炫目的符号、色彩和光的组合,满足感观的直接需要。
  
  4.后现代的心态和思维模式,表达的是一种“不确定性”、“模糊”、“偶然”、“不可捉摸”、“不可表达”、“不可设定”及“不可化约”等精神和思想品位。后现代反对传统的思维模式,不再顾忌逻辑思维和反思等严谨的系统理性活动,只注意“当下”立即可以达到的,并直接得到验证而生效的感性活动。同时,后现代社会和文化的复制性及机遇性,一方面并不要求人们费尽心思进行思考;另一方面复制的高节奏和高效率也加强和突出了“一看就懂”“一看就照着做”的特征。因此,文化快餐,如漫画、卡拉OK等边看边唱、边玩耍边思考的思维方式,迅速地在后现代文化中泛滥、扩散和蔓延。
  
  5.后现代的生活方式是游戏式的。人们醉心于赌注式的游戏活动,不再遵守传统道德和规范所规定的协调祥和的生活,宁愿在不断突破传统规定的叛逆中生活。人们充分利用当代消费社会所提供的休闲生活条件,宁愿过着以消费旅游为基本生活方式的“游牧式”生活。将生活艺术化和美学化,不但使生活充满着艺术的气息,而且是生活本身也成为艺术。
  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后现代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具有一种相互解释、相互渗透的“互文性”,即构成大众文化文本的每个语言符号皆与后现代主义文本符号相互关联。
  首先,他们具有同质性。后现代文化创作默认了技术、商业运作的介入,从而是复制性、消费性与平面性的,这些大众文化突出的特征也同样成为后现代文化的代码。那么,后现代理论对其自身文化发展原则、意义的描述、倡导本身也就成为对大众文化的一种理解。
  其次,后现代文化在消解现代主义精英意识的同时也完成了大众文化合法性证明。后现代文化是一个反等级、解中心、去分化的文化过程,是对现代性话语系统所确立的精英文化在上、大众文化在下的文化等级的拆解,而且它昭示着大众文化理所当然的主导性。后现代文化在瓦解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二元对立的同时,使大众文化成为主体文化。
  最后,后现代文化是一种大众文化辩护理论。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平民主义立场改变了大众文化研究中普遍存在的精英主义偏见,提供了理解大众文化的另一种可能性维度。后现代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合流已是不争的事实。
  
  [责任编辑:白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80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