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生存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新时代大学生的素质培养中,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的认知能力有加深作用,对大学生的生存能力有强化作用,对大学生的发展能力有提高作用。因此,我们应引导和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关键字:社会实践;生存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0-0035-01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生存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由于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资源少,竞争激烈,大学生择职就业面临着考验,生存能力也应成为大学教育里一个令人关注的课题。生存能力的培养就是要通过一系列与社会生存有关的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职业劳动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以使学生学会如何为人处世,成就事业、实现美好理想的教育活动。在今天,对大学校同里的青年人才谈生存能力其必要性在于:
第一,生存能力的提高是未来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客观要求。
自从阿姆斯特朗第一次将人类的足迹印在月球上,人类新文明的脚步顿成不可阻挡之势。特别是电子技术的如火如茶和生命科学领域的一阳来复,使人类逐步由被动地顺应自然、受制于自然变成改造自然、支配自然的主人。这就要求人类刷新已固化在头脑中的生存意识和已变钝的生存能力。特别是人类向信息社会的迈进,人们便对生活的需求更为丰富多彩,并向高质量、多元化方向发展,许多新生事物的出现和新问题的暴露,也都向人类的生存能力提出了更为深刻的挑战。同时,现代社会的最大特点是竞争,这使得在过去被赋予用强壮的体魄抵御饥寒巨兽的适者生存的概念,成了用智商和知识同外界环境作斗争。这就要求大学生要有较好生存能力。
第二,生存能力的提高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对每个公民的基本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人才推向市场、推向社会,人与职业间不再由政府计划配置,行业之间、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竞争。双向选择使学生对毕业分配、择职从业更为忧虑。就业后白热化的竞争也颇令许多毕业生伤神。这一代大学生的基础教育都是在计划经济的传统之下完成的,现在又要让他们适应市场经济,就必须要有极强的生存能力。
第三,我们的现实是许多学生生存能力极其脆弱。
对文化知识有足够积累,但是他们对纷繁复杂的实际社会还缺乏了解,加之社会交际能力有限,在人才市场坐冷板凳者大有人在。现实工作环境是各种关系聚合而成的繁杂网,生活在其中的人不但要有较好的职业劳动能力,而且要有较好的品性和社交能力。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生存能力培养面临的问题
我国青少年普遍存在三差:一是生活自理能力差。很多青少年,在家里什么也不干。还有一些青少年连基本的生活常识也不知道,连最基本的生活能力也没有。他们甚至于根本不会料理自己的生活,根本不会管理自己的行为。二是心理承受能力差。有些青少年缺少自我认识,不能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和学习中的困难,缺乏恒心,缺乏毅力,不能够正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三是社会适应能力差,大多数青少年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相容意识,参与意识,不能够根据客观环境的需要来重新塑造自己。针对以上现象,我国开展生存教育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要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一直以来,我们教育下一代的标准是老实、听话。无论是家庭,还是在学校,填鸭式地灌输给孩子们那些传统加教条的知识和方法,而忽视了对他们探索精神,创造风格自主意识的启蒙和塑造。中国教育的最大悲剧就在于受教育者缺乏独立的人格意识,从而导致了一个民族惰性的蔓延。
第二、把对青少年生存能力和生存意识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上。青少年不能让书本捆住手脚,不能让分数限制头脑。我们不能用分数、名次、文凭作为唯一的准则,却忽略了青少年生存能力的培养。要注意培养和训练青少年的三素质一是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二是个人的文明修养道德素质;三是适应环境参与环境建设能力素质。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生存能力培养的可行性对策
如何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事关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诸多方面,只有主客观一致努力,全社会共同关心才能取得实效。具体来讲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校教育模式全面革新,面向社会实际规范教学,开展适合新时代要求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现象是一个极其普遍的现象,它给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增添了许多生机。原有的高等教育国家统招统分,包办过多、庞大僵化的教育管理体制束缚了学生的自由健康成长。现在诸如滚动式收费制的实施,公、白费生界限的打破,双向选择的开展都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竞争意识。
第二,学生自己要开拓学习视野,在掌握雄厚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要多接触社会实际,培养良好品性和社会交往能力。
学生自己不但要高质量地利用课堂教育,而且要尽可能多地选修、辅修相关课程。从仪表上到内心深处都要作好自我包装,为将来的自我推荐、自我推销作好准备。当前,各高校都出现了一股“考证热”,就是这种思潮的具体体现。从基本的CET-4.CET-6英语考核,计算机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考试,到BEC(剑桥商务英语),LGGI(国际会计证书),AGC(英语注册会计师),cPA(注册会计师)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一些学生还跨学科兼修,经济学、人文科学、计算机、交际英语、文秘、法律、摄影和公关等学科灼手可热。出现了精通文学的计算机能手,谙熟机械设计的会计师,这无疑为将来走进人才市场多增了一样硬件,也会使他们更快更好地适应将来的工作。
第三,全社会都应关注毕业生将来的生存发展问题,为他们开辟第二课堂,加强引导、教育,促进适应社会的速度。
目前,我国一些大专院校集中的城市中,各种培训班、夜校、函授学校如雨后春笋,竟相开张,大学内兼修第二学位、跨校联娴选课也时有所闻,这对培养学生的适应工作的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作为用人单位也应当为实习期的学生多开展业务教育,加强与学校的联系,共同为学生的成长、发展开辟一片肥沃的土壤。我们通过理论研究的形式围绕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和成效评价,了解大学生在时间过程中的所获所得,了解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对其今后长远发展的综合因素,进行一个探索。
参考文献:
[1]范世贵,副主编,鲍国华主编,《大学生能力自我培养/大学生自学丛书》,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周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指导实务全书》,银声音像出版社,2006年版
[3]萧著,《大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M],中山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4]覃常余,浅谈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5]王兴泉,信息素质与大学生能力的培养,兰州学刊,2006年第12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545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