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国际化表达”带来了什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周鸿铎 薛 华

  
  中国电影应该积极地探索“国际化表达”的内容、形式、渠道,在提高中国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同时,也使中国文化在全球文化的星空中不断闪烁新的光彩。
  
   记得2000年李安导演的影片《卧虎藏龙》在内地公映的时候,片中大侠李慕白临终的台词令观众险些笑场,“我宁愿游荡在你身边,做七天的野鬼……跟随你,就算跌落最黑暗的地方……我的爱……也不会让我成为永远的孤魂……”片中这种杂糅了中西古今色彩的台词让中国观众有种陌生的疏离感。但是最终《卧虎藏龙》赢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全球票房达2.15亿美元的业绩改变了中国观众对这部影片的认识:作为一部面向全球观众的电影,它的故事需要被没有中国文化背景的观众读懂。
  《卧虎藏龙》带动了近几年来中国电影对海外主流院线的突破,随后的《英雄》、《天地英雄》、《十面埋伏》、《神话》、《霍元甲》……都将全球市场作为营销推广的重要目标,并取得了一些不错的业绩。总结中国电影成功实现跨境传播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中国故事的国际化表达。
  
   国际化表达推动中国电影走向国际
  
  曾经,中国电影被全球观众记得的几乎只有一个李小龙,而上世纪70年代李小龙电影在西方观众中造就的“功夫片热”似乎是一个历史的偶然。李小龙电影的精神内核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轻松地契合了全球的广大观众。但是李小龙电影成功实现全球化传播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表达形态的简单易读。通俗的国际化的娱乐电影的表达形式,促成全球观众认识了李小龙这样一张中国人的面孔,可能也部分接受了内涵于影片中的中国文化。
  中国电影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国际视域中的拓展凸显了一种自觉的追求。曾屡获国际电影节大奖的中国第五代导演陈凯歌说过,第五代导演一直在寻找一种新的电影语言来表达自己,外国电影则是他们探寻的一个方向。很明显,电影学院科班出身的第五代导演接受了世界电影作品和西方电影理论的学习,他们自觉地借鉴创新,通过国际化的表达拉近了中国电影与外国观众的距离。《黄土地》中的“祈雨”,《红高粱》中的“颠轿”,《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点灯”“封灯”,这些曾被中国民间评论诟病为“伪民俗”的情节段落,却让西方观众很容易从讲究的电影构图、酣畅淋漓的运动节奏、强烈的色彩对比感受到普遍的人性内涵。正是许多现代中国导演对国际化的艺术表达的追求和坚持,使得中国电影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持续不断地在国际上各级各类的电影节获奖,不少影片也进入了海外艺术院线,产生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自2000年以来,中国的商业电影大片不断瞄准全球电影市场,尝试国际化的电影运作:针对全球受众的市场调查、与海外制作发行公司的合作、国际化的创作人员班底、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明星加盟……这种围绕电影产业链的系统运营为中国电影的“国际化表达”提供了动力和保障,也使中国电影在更广泛的国际受众中得到传播。以影片《英雄》为例,故事取材于中国著名历史故事“荆轲刺秦”,但是3000万美元的巨额电影投资使该片将回收电影票房的希望更多地定位在北美。影片故事采用了更为国际化的叙事策略,秦王赢政也被塑造得更具现代意义,他居然石破天惊地道出:“用剑的最高境界是不杀,是和平”。影片制作中使用了具有国际号召力的明星,和拥有丰富国际经验的创作团队。2004年影片《英雄》在北美2175家影院同时铺开,首周即取得1800万美元的票房,登上北美票房榜首。
  
  国际化表达使中国文化变得开放与多元
  
  今天,中国电影不仅要参与全球文化产业的竞争,也要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而“国际化表达”是搭建在中国故事与世界观众之间的桥梁。比利时著名电影评论家路易・丹维尔在第62届威尼斯电影节上说,全球化缩短了世界之间的距离,人们突然发现中国的迅速崛起,而电影则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的极好的窗口。与其说,中国电影走俏欧洲,不如说整个中国让欧洲着迷。但是对于“国际化表达”的意义,研究跨文化传播的学者普遍没有表现出产业界那样积极、乐观的态度,更多的言论是担心文化产品的全球化传播可能导致真正的民族性、区域性文化的衰减和变异。在这一全球化和商品化过程中,民族文化正变得越来越不相关,而多元文化作为一种可以贸易的商品正在取而代之。事实也确实如此,观察全球电影市场,我们发现追求全球票房的电影大片基本不会执拗于内向、单一的民族/区域文化,它们总是试图在影片中呈现能为全世界观众普遍认同的现代人性的故事和多元文化的符号。好莱坞电影是这样,中国电影也如此。李安导演在为演员杨紫琼解释电影《卧虎藏龙》的故事时说:“我要拍一部武侠版的《理性与情感》,讲两个女人的故事,你演埃玛・汤普森的角色。”用一部流行英语国家的古典小说来诠释中国武侠故事中的人物和主题,除此之外,《卧虎藏龙》还有美国西部片式的场景、现代人的情话、音乐的歌剧式构思……这些元素与水墨江南、飞檐走壁、十八般武艺的拼贴,让全世界的观众既熟悉又陌生。
  “国际化表达”究竟为中国电影带来了什么改变?它使中国电影走入全球观众的视野成为可能,创造了中国电影在全球范围的广泛传播,也使中国电影不再具有纯粹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品相。中国电影选择了“国际化表达”的同时,也必然伴随着自身文化内涵的国际化改造,世界性的多元文化将被吸收到电影之中,而电影主题可能更趋于表现能被普遍理解的人性。
  国际化还是民族化似乎成为一种两难选择。笔者的观点是:在当今世界全球化的浪潮中,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和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正推动着全世界人类的活动越来越多地交融在一起,而“文化”正是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兼容并蓄的多元文化将更具有生命力。中国电影应该积极地探索“国际化表达”的内容、形式、渠道,在提高中国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同时,也使中国文化在全球文化的星空中不断闪烁新的光彩。(作者分别为中国传媒大学传媒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中国传媒大学媒体管理学院讲师)
  
  观点链接
  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还存在很多困难,面对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语言障碍、文化产品设计的非国际化等困境,我们要想成为世界文化大国,首先要系统地把优秀的传统文化挖掘出来,我们是一个文明古国,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之一,但我们不能够只说我们的祖先多么伟大、多么光荣,不能只分享他们的遗产,我们要有新的创造,也就是创造先进的文化,还要考虑如何对外传播。外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我们不一样,语言不一样,如果让他们明白我们所想、我们所做、我们的价值观,这要下一番工夫,不仅仅是语言要翻译,而且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的翻译。也就是说,中国故事,国际化表达,这是我们的任务。
  我们想加强对外传播,克服这些困难,就要培养一流的媒体,一流的创造者,一流的作家,国家也要给予支持,这样我们才能够收到好的效果。(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628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