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医疗利益链上的畸形群体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 慧

  
  位于深圳市平湖的山厦医院,不仅值班医生在诊室内戴着钢盔给病人诊断,连护士也不戴护士帽而用钢盔代替。这是如今继号贩子、医托之后,医院里又出现了的一种新职业――医闹所惹的祸。原来医院因为与一死亡患者的家属发生纠纷,连日来医生护士遭受一伙人围攻谩骂,为了安全起见医院才出此下策。现在这三类人群,成了医院里独特而尴尬的“风景线”。近日,记者在京城一些大医院转了一圈,医闹虽不曾亲见,但在一些大医院则频繁看到医托、号贩子忙碌的身影。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看似无关的三类特殊人群,其实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他们依附于医疗体制之上,利用医患双方的矛盾牟取暴利;他们大都是没有文化的农村人员和城市无业人员,没有技能,没有学历,但现在从事的工作使他们收入不菲;他们大都形成了专业化的团队,组织严密,分工明确;他们的身份都不能很好的得到确认,比如说号贩子装扮成患者,医闹变成了患者的亲戚,身份的隐蔽,给打击他们的部门带来了不小的困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生命力都挺强。有需求就有市场,医患双方矛盾得不到缓解,即使在严打之后,他们还会卷土重来。
  
  号贩子是“恩人”
  
  近日,记者一大早来到北京某大医院,挂号厅里已经是人头攒动,虽然很多人早起排队还是没有买到专家号。于是一对焦急的父子吸引了号贩子的注意,马上上前兜售。原本14元的专家号被卖到了300元。
  北京等一些城市大医院专家门诊挂号难的现象屡受诟病,为此不少医院推出了挂号实名制的举措,意在打击“号贩子”。但情况仍不容乐观,号贩子也有了新对策,对此,医院方面也头疼不已。
  打击号贩子的活动,可谓不少,惩治也不可谓不严。其间还有专家不断出谋划策,提出改革挂号制度,电话预约、网络实名预约这些方式妥善安排患者与医生见面的日程,但效果还是不容乐观。记者曾去北京某医院看病,得到了一张电话预约卡,八点开始拨号,半个小时都没打进去,等到了医院,和其他人一聊,原来还是幸运的,很多人拨了一个上午都没挂上,等打通了号都挂完了,只能又长时间的排队,等待专家加号。看一次病,就要花上一天的时间。
  这可更苦了那些千里迢迢来看病的外地人,“号贩子”的盘剥给本来就负担沉重的病人造成了更大的负担。可是被宰了的他们甚至对号贩子心理上还存有一丝感激。上面说到的那对父子,记者在他们候诊的时候,和他攀谈起来。原来他们是江苏人,儿子得了眼病,听说某专家医术精湛,慕名而来。可没想到昨天等了一天也没挂上他的号。“在这吃住还得花不少钱,你看每天来看病的人那么多,没那个精力等啊。”当记者提到他可以挂普通号的时候,他笑着说:“我那么远来北京就是想找最好的大夫、专家。每天看病的数量就那么多,多花了点钱,能赶快看病才是最重要的。”
  一句话透露了多少看病人的无奈。看病难,难在哪?据卫生部提供的一项数据表明,目前全国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其中的30%又集中在大医院。有专家指出,当优质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少数地方,除了此家,别无分号,“挂号”、看病这种行为自然成了稀缺商品。
  
  医托害人不浅
  
  虽然是一丘之貉,但医托显然是比号贩子更令人痛恨。医托是一种类似诈骗的活动,完全是不顾天良,将没病看成有病,给你开的药不仅没疗效,更可能因为病情延误导致更严重的后果,甚至致死。
  记者发现,在医院门口跟病人搭讪的医托,多为中老年妇女,个个长相朴实,演技精湛,手里持有病历、X光片等,如果看到患者是外地人就马上上前搭话。有知情人士透露,医托与一些“无良医生”唱起双簧,骗取外地来京求医病人的救命钱,他们一天的收入最高时竟在千元以上。一家小诊所就养有三四十名医托。他们为了钱拿人命不当回事,社会反响特别恶劣。
  曾被医托骗过的一名患者对记者袒露了被骗当时的心态,“其实,现在回想起来,医托骗人的手段并不高明,仔细想想哪有那么热心的人呐。我本来也是想要去正规医院看病的,但大医院人实在是多,挂号难,药价贵。进去了得花不少钱。有人跟我说,绝对能治好,而且药价便宜,我病急乱投医还真信了。”
  医院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医托屡禁不绝的原因很多。首先,医托经常打着“疗效快、费用低”的旗号,利用患者尤其是老年和农民工患者想省钱的心理行骗;其次,在小诊所给出的相当客观的利益面前,许多人利欲熏心,反复充当医托;最后,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导致惩治医托缺乏力度,对其构不成威慑力。
  法制健全是治疗这一顽症的利器,但如果只是将治本之策寄托在法律的严惩上,而看不到滋生这一丑恶现象的土壤,打击医托会跟打击号贩子产生同样的结果,就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目前,一般好的医疗资源都集中在大城市的大医院里,而其他基层小医院却门可罗雀。有专家指出,如果基层的卫生资源能得到充分的利用,或者分配均衡一些,医托赖以生存的空间就没有了。在现在这样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医托问题靠行政命令、治安治理等强制手段是解决不了的,靠医院和医生的道德自律也难以指望。治本的办法就是使医疗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
  
  医闹真闹心
  
  医闹的粉墨登场着实让前面的“号贩子”与“医托”佩服得五体投地了,比起他们的见不得光,医闹是堂而皇之的登堂入室了。他们利用医患关系的紧张与医院叫起了板,气焰嚣张。一哭、二闹、三打砸的伎俩,让他们日进斗金,他们是医患矛盾不断升级的幕后推手。
  据调查显示,“医闹”多是无业人员,一个医闹团体最少有十余人,最多的有百余人,这些人大多没有固定的工作,有相当一部分还是城市周边的中年妇女。这些人大多靠拣垃圾或做小生意为生,每次有“业务”的时候,就由一个人牵头,一个通知一个,有相识的也有不相识的,然后在一起相约到医院“闹”!去闹就是为了钱。
  矛头对准的医院,对于“医闹”简直是无还手之力。随着医疗事件的不断曝光,公众心目中的医院形象一落千丈,有事情发生,首先舆论就会倒向患者一方对医院口诛笔伐,再加上这些“医闹”天天都没事干,想来就来,闹得天翻地覆,谁还敢来这家医院看病。医院只好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息事宁人,乖乖掏钱。
  记者发现不少人对于“医闹”还是支持的态度,“哪有那么多精力去打官司啊,手续复杂,还不一定能赢,而到医院闹一闹事情就解决了,这个方法最简单了。”一个患者如是说。
  据中国医师协会最近一次的《医患关系调研报告》显示,近年来全国平均每家医院发生医疗纠纷66起。在这些纠纷中,医患双方各执一词,互打“口水仗”。由于没有权威仲裁机构的“一锤定音”,常常是谁的声音大谁有理。很多时候,事情常常被无限期地拖延下去,最终不了了之。通常处于弱势地位的患者,既没有有力的申诉渠道,又没有相应的保障机制。在“医闹”的挑唆之下,选择了一条“以暴索赔”的非理性之路。这样导致医院的正常工作秩序被打乱、医生不敢给患有疑难杂症的患者看病,最终损害的是患者的利益。
  号贩子、医托、医闹是扭曲的医疗体制在漫长的岁月中培养的一个庞大的寄生虫群体,吸食着患者的血汗钱,为医患矛盾推波助澜。他们的存在,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们的相关部门,医疗体制的改革刻不容缓,只有真正实现了医疗资源优化合理配置,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才能得到有效解决,这些依附于医院的“牛皮癣”才能得到根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636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