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南京市信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晓海 周磊

  信用信息就是反映或描述信用主体信用状况的相关数据和资料等,主要包括政府信用信息、企业信用信息和个人信用信息,信用信息资源则是生产制造信用产品的原材料。南京市要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信用体系,发展信用经济,推动社会经济的转型发展,当务之急就是信用信息资源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
  
  一、信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必要性
  
  1.信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从征信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一个国家信用体系能否迅速健康发展,关键在于该国有关信用方面的信息和大多数数据能否比较“透明”,能否通过合法的、公开而有效的渠道被合法的征信机构及社会各界、市场主体所取得。也就是说,征信机构能够快速、真实、完整、连续、合法、公开地获得用于完成企业信用调查报告和个人信用调查报告的数据,社会各界、市场主体能获得市场活动所需的信用信息,是信用体系健康发展的基础。
  2.信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可推动地区经济增长。从经济学角度看,在不确定的环境中,信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可以从节省信息和交易成本、降低风险、动员储蓄、创造需求、促进交易等多个方面推动经济增长。
  3.信用经济是促进地方经济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据国家工商总局统计,当前合同交易只占整个经济交易量的30%,履约率也仅有60%左右。另据我国一些学者的测算分析和保守估计,中国市场交易中由于缺乏信用体系,使得无效成本占GDP的比重至少为10%至20%。正是由于经济转型中缺失信用,使得交易成本的增加,企业和市场风险增大,经济运行的速度和效益降低。而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逐步形成适应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社会信用体系,使信用成为企业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成为企业的重要资产,从而地方经济也得以实现信用经济转型。
  
  二、南京市信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成效
  
  南京是我国长江下游地区重要中心城市之一,从2002年开始,为了促进南京市各项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南京市加大了各项信用制度建设,推动公共信用信息资源的归集和应用,业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政府积极推动,形成了良好制度环境,自2002年开始,南京市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就颁布了一系列涉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法律法规,明确了南京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具体目标。如2002年5月10日印发的《市政府关于开展“建信用南京城,做诚信南京人”工作的意见》,强调通过建立全市的社会信用体系和社会信用道德规范,明显改善市场经济秩序,基本上健全地方信用管理法规和运行规则,逐步培育诚信政府、诚信企业、诚信个人和诚信中介机构四类诚信主体,在全社会形成“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并在全国树立起南京市守信用城市和最佳投资创业城市的品牌形象。其后又相继出台了《南京市企业信用信息管理暂行办法》,《纳税人纳税信用等级管理办法》、《南京市财务会计信用等级管理试行办法》、《南京市统计信用评级及管理工作实施方案》、《政府公共管理中使用信用产品试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规定与规章制度。
  组织体系上则成立了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税务、工商、法院、物价、劳动局等十八个部门组成的“建信用南京,做诚信南京人”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解决信用体系建设中的重大政策和运行中的重大问题,并形成了每季度一次的工作例会制度。
  2.公共信用信息归集工作已形成正常工作机制,根据《江苏省企业信用征信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2010年成立了南京市公共信用信息中心,具体负责市“一网三库”信用信息系统建设。草拟了《南京市企业信用信息联合征集指标项》和《市公共信用信息交换机制》,并按省里的有关要求进行的任务落实。从09年底开展数据征集工作以来,共收到20家部门上报的相关信息708621条,经过整理成功入库的信息56190条。
  3.联合监管应用已初见成效。政府应用部门由2005年初的4.5家,增加到29家:应用方式由简单的信用信息查询应用,逐步拓展为将信用数据全面嵌入本部门业务系统,与实际职能紧密结合、与分类监管挂钩的深度应用。通过联建共享联合征信平台,政府应用部门提升了业务综合管理能力,创新了分类监管、联动监管和综合监管机制,提高了社会公共服务质量。税务部门应用信用数据库,提高了综合征管能力。公安、物价、人力社保、环保、南京海关等部门或系统分别在经侦、价格管理、劳动、环境、进出口等领域开展应用,并成为政府应用的新亮点。
  
  三、南京市信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1.社会信用意识淡薄。有效供需均不足。从宏观层面看,由于近代市场经济发育不充分,加之建国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使得市场信用交易发育较晚,社会信用关系普遍薄弱,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个人,都未充分认识到信用资源的商业化价值。在经济活动中,对市场主体的信用状况进行评级、咨询的需求意识不强。整个社会没有真正树立起“守信为荣,失信为耻”的信用道德评价标准和约束机制。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社会信用资源的普遍化开发和利用,
  从微观层面看,随着全社会信用意识的逐步增强,面对广泛存在的信用缺损现象,市场主体渴望通过特定的工具判断交易和投资对象的资信状况,信用服务行业的潜在需求旺盛。但当前的市场主体依然较多地关注于对方的规模或人情关系,实际使用信用产品不多,信用商品化的概念还没有完全形成:加之政府有关部门对信用需求的引导不够,在政府采购、招投标、项目审批等领域尚未开展示范应用。信用服务市场潜在需求巨大而有效需求明显不足,导致信用服务市场启动困难。另外。南京信用服务市场尚处于发展初期,完整而科学的信用调查和评价体系尚未建立,信用服务产品的结构和质量均需进一步调整和提高,有效供给的短缺使其对潜在需求的刺激乏力,抑制了有效需求的扩张。
  2.信用规模扩张对地方经济增长的推动效率在明显下降。根据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在信用经济条件下,信用总规模与GDP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联系,GDP的增加往往伴随着信用总规模的扩大,而信用总规模的扩张也往往会带来GDP的提高。也就是说,信用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通过促进地区信用活动和信用交易的水平,来推动地区经济增长,但现实中,我们通过对南京市的研究发现,随着信用规模的扩张,其对经济增长推动效率在明显下降,
  研究中考虑当前国内地方经济特色以及便于数据获取,本文选择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金融信用)作为地区信用发展水平的代理指标。同时我们以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增长的指标。
  我们以南京市1985年至2009年数据为样本,首先对金融信用规模和GDP

水平做一统计描述(见图1)。图1中横轴代表年份,上方曲线为南京市金融信用规模,下方曲线为南京市GDP。从该图可以看出,1985―2009年,南京市的金融信用总额逐年上升,从1985的61.87亿元,增长至2009年的9120亿元,25年间大约增长了147.4倍。就其增长趋势看,信用规模基本呈指数增长,从长期看,信用规模的增长率呈上升趋势,这与其社会信用体系的逐步完善发展是紧密相关的。从图中可以看出南京的GDP水平也是逐年上升的,从1985年的109.28亿元,增长至2009年的4170亿元,约增长了38.2倍,也是呈指数型增长的,且增长的速度也是越来越快。
  
  
  我们把金融信用规模与GDP这两个指标放到一起,来考察这两条增长曲线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1985―2009这25年间,信用规模与GDP同方向变化,均持续增长;但1985―1996年间,信用规模和GDP的增长几乎完全同步,基本呈1:1的增长关系:而从1997年起,信用规模与GDP的增长曲线开始分离,信用规模曲线开始陡峭,而GDP曲线则相对平缓,二者之间的距离逐年拉大;特别2000年之后,两条曲线之间的距离是越来越明显,两者之间的差距极为显著,且从趋势上看,信用规模的增长速度还在加快,GDP的增长则相对平稳,因此,二者之间的差距继续扩大的势头还会继续下去,
  其后,我们以南京市1985年至2009年数据为样本,对与金融信用规模和GDP水平相关的变量作一元线性回归分析,进一步考察这两个经济变量相互关联的密切程度,以及地区金融信用规模的扩张对GDP增长的作用。回归分析结果见图2和图3,
  通过观察金融信用规模与年度GDP这两组数据的散点图,我们发现可以拟合一条直线来代表图中这些点的趋势,以前一期的金融信用规模和前一期的GDP作为解释变量,把当期的GDP作为被解释变量,用最小二乘法进行一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假设二者之间的线性回归模型为:Y=βO+β1 X+β
  方程中Y表示某年GDP较上年增长的值,X表示同年信用总规模较上年的增长额,β为随机误差。利用EXCEL统计软件作回归分析,分别得到1985-1996年间和1997-2009年间的回归方程,
  y1=1.2793x1-19.369
  y2=0.4636x2+141.35
  这两组方程清晰说明了南京市的信用发展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的变化,即1985-1996年间,南京的金融信用规模每多增长1亿元,将带动CDP平均多增长1.2793亿元,而在1997-2009年间。则降低为0.4636亿元。
  以上分析说明对于南京市而言,目前单纯地扩大金融信用的规模对于地方经济增长的推动效率在逐渐下降,这就需要通过政府和银行征信机构合作,加快信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开发更多信用产品,扩大个人信用、中小企业信用以及商业信用等的规模来填补其中的空缺。
  
  四、南京市信用信息资源有效利用的发展对策
  
  当前,南京市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市场发育状况和社会整体信用环境还有待改善,因此实际工作中就必须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具有南京特色的信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模式。
  1.完善制度,充分发挥政府的引领作用。针对现阶段信用缺失严重、急需建立信用体系的南京来说,政府的强力推动是信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必要动力,
  首先,政府部门要带头使用信用产品,形成“政府用信用、企业创信用、社会重信用”的良性循环和互动氛围,据了解,上海、四川等地都在政府招标、政府采购、特许经营、建筑施工、银行贷款等方面,强制规定了使用企业信用报告的做法,使企业信用状况的好坏真正与其生产经营关联起来,形成一种制约。江苏省则出台了《江苏省交通行业与产业项目招标投标信用档案管理办法》,南京市也在2006年发布了《政府公共管理中使用信用产品试行办法》,这对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是一大利好。
  其次,要充分调动各成员单位参与征信系统建设的积极性。建设实时交换的数据管理与应用平台,利用数字证书身份认证技术,为各部门提供直接在网站上发布信用信息的人口,从而保证成员单位能够及时了解最新的实时的信用信息,为政府监管服务。并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督促各相关政府部门及时进行信用信息数据交换。
  2.培育良好的信用信息服务市场,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以信用征集、信用咨询、信用评估、信用担保和信用保险等为主要内容的信用中介服务体系,培育和发展种类齐全、功能互补、依法经营、有市场公信力的信用服务机构。作为信用信息交流和共享的市场中介,信用中介机构是进行信用信息开发利用的有力推动者,而信用中介机构要生存和发展首先就要有信用信息的正当来源,同时,要有市场需求。
  南京市首先可以通过完善政务公开工作,认真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在确保国家安全、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加大信用信息的开放力度,实现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和公共服务机构掌握的信用信息依法公开。在科学划分企业信用等级的基础上,依法定期发布经过科学认证的市场主体诚信信息。同时,在行政审批、政府采购、资质认定管理以及周期性检验、日常监督、评级评优等工作中。按照授权和规范流程,查询企业信用报告或要求企业提供信用报告,扩大信用评级、信用报告等信用信息的使用范围,培育和形成信用信息的产品需求。
  其次,在信用服务领域,鼓励社会投资,特别是国内民间资本或私营企业投资信用中介服务领域。信用中介服务行业是一个知识密集型的竞争行业,既需要在数据收集、信息分析、经营管理以及市场信誉等方面进行长期的积累,也需要大量资本的支持,以加快技术进步和整合市场中巳具有的优势资源,以取得信用服务的权威性和规模效益。
  3.促进银行和政府信用信息资源有机结合,推动全社会的信用产品开发。南京市信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下一步应考虑怎样与银行征信系统相衔接。由于银行是信用信息的主要提供者和主要使用方,银行征信系统就成为整个联合征信的关键部分。如何处理银行征信系统与联合征信示范工程的关系,如何处理银行征信系统与中介机构发展的关系就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由于银行征信系统“只是像记事本一样如实地记录客户原始的信用信息,然后不加任何主观判断地汇总生成信用报告……供全国所有的银行查询”(新华社报道),不涉及信用产品增值服务,信息也不全面,也不属于第三方征信,这就为银行与外部系统的合作提供了可能,也为信用中介机构的开发多种信用产品提供了生存空间。
  总体而言,信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目前国内还没有完全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以借鉴,因此积极探索既适合市情,又能与国际接轨的信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模式是南京市“十二五”期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同时也能为南京市科学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南京市信息中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895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