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点亮世博隧道的灯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2002年12月3日,经过四轮激烈竞争,上海成功获得2010年世博会举办权。消息传来,举国欢呼。其实在那时,对普通百姓而言,“世博会”尚是一个虚幻概念。不久,一个携手的绿色三口之家标志走进人们视野,随后,通体蓝色有着大大眼睛的卡通海宝也摇摇晃晃地走来;再后来,我们看到了一座屋顶类似斗拱的红色建筑,看到了浦江两岸变成了大工地,一座一座形式各异的建筑正在拔地而起。这一切,终于让我们对“世博”有了一些具象的认知。
  但是,穿越了一个半世纪的世博隧道,悠长而深远,依旧神秘莫测。这里面有多少精彩又有多少故事?世博会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世界性盛会?中国与世博会又曾经有过何种渊源?我们陌生而好奇,并且产生了强烈的探寻欲望。
  于是专业人士踏上了搜寻世博文献之旅。上海图书馆2003年1月成立了上海世博文献中心,在海内外范围广泛寻找世博资料,以守护历史为己任的档案工作者也走进库房,翻出了尘封已久的卷宗。
  研究世博会历史如同解谜一般,需要在散落的档案文献中寻找、梳理,找出蛛丝马迹后,再进行深究、考据。渐渐地,付出的努力有了收获,我们惊喜地发现,那条长长的世博隧道一点点地清晰起来,而照亮这一路的那排灯盏,竟然就是这样一份份“沉睡”已久的档案文献。4月24日,由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主办,上海市档案馆承办的“世博档案中国记忆”展,在上海档案馆外滩新馆隆重揭幕,这是世博珍贵档案首次集中“亮相”,是档案人献给世博会的灯盏。
  借助这些灯盏,时空障碍不复存在,我们的目光一直可以回望到1851年的伦敦。那是世博会的源头,盛大的开幕式仪式上,外国使节、商业精英云集,而右侧突出位置竟然站着一位拖着长辫子,穿着清朝服饰的中国人,他叫希生。150多年前,这位广东商人远渡重洋,带着中国的产品应邀站在了第一届世博会的舞台上,至今仍令中国人骄傲。本期,来自档案馆的专家们将讲述不同时期中国与世博会关联的故事。
  早期的世博会更像是大型贸易博览会,参展各国都极力展示自身实力和最有特色的物品。伴随着一个半世纪的衍变,这个世界性盛会在倡导文明进步、展示文明成果的主线贯穿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以“进步”、“创新”“交流”为核心价值的体系。都说奥运会是体育的竞技场,那么世博会就是文化的竞技场。1994年6N,国际展览局又通过了“一号决议”,将主题演绎体系提升为每一届世博会的指导思想。世博会主题,应该或多或少反映一个时期或一个时代全球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基于目前全球快速城市化的趋势,上海世博会将“Better City Better Life”(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确定为自己的主题。本期,上海图书馆馆长、世博会主题演绎顾问吴建中先生,将带着我们走进世博园区,穿梭于形状各异的展馆之间,领略不同国家不同地域对“Better City Bater Life”的诠释。
  为了完成本期策划,笔者专程赴上海采访,到处看到的都是忙碌的景象。在世博局大楼外侧那两间冬不暖夏不凉的简易房里,堆放着一包包一袋袋的档案资料,几位上海市档案局的工作人员正在整理;在拥挤而有序的“中国馆”工作室,一方狭窄隔断承担了临时档案室的功能。本期,上海市档案局馆长吴辰先生将告诉我们上海同行们为本届世博会中所付出的努力。
  精彩纷呈持续184天的上海世博会已经拉开帷幕,世博隧道还将延续,而我们的责任就是为未来点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3068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