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支撑农业经济转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储彦羚等
在新阶段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出路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关键是要推进科技进步。科技进步一要靠创新,二要靠推广。2009年我省开始实施“挂县强农富民工程”,按照“一校(院、所)一县一业、一专家一村一品”的原则,组织34家涉农科研教学推广单位与40个县(市、区)对接,选派220名专家驻村开展农技推广服务工作。工程实施两年来,各挂县单位围绕各地优势主导产业,全方位开展科技对接,初步形成了“协作攻关、联合推广、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的政产学研合作新格局和“科技专家直接入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信息直接到人”的农技推广服务长效机制,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了各地农业优势主导产业发展,提高了农民从业素质,增加了农民收入,打造了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新品牌,走出了“一举多赢”的新路子,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自主研发,做强科技支撑。目前,我省发展现代农业的品种优势还不明显,在一些地方,外来品种现象比较突出。为改变这一局面,各挂县单位围绕工程实施,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的选育推广力度,加快提升全省的种子种苗产业竞争力。省农科院充分发挥自主研发优势,通过“品种超市”的形式为沭阳县大力引进、广泛推广蔬菜新品种,在今年年初的反常气候中,各地蔬菜收获期整体推迟,该院引进种植的“苏红”番茄、“橙兰”西瓜、“早抗京欣”西瓜等一大批自主新品种表现优异,未受影响,并增产5%以上;省家禽所在东台市实施禽业良种工程,积极推广自行培育的“苏禽蛋壳鸡”、“苏禽黄鸡”、“维扬麻鸡”、“邵伯鸡”等国家、省级家禽新品种(配套系),推动当地养禽业高标准发展。据统计,各单位依托工程实施为对接县平均培育2个新品种,其中有2个以上产品进入新市场。
技物结合,加速“三新”推广。好的农用物资是丰产增收的前提。实践证明,在多元化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中,技物结合是最有生命力的。工程实施中,34家单位结合物化补贴工作,选择优质良种及滴灌、有机肥等优质新型投入品,采取统一供应种(苗)、统一技术服务等方式,累计发放物化补贴2000多万元,有力地促进了各地良种普及和标准化生产。宿迁农科院依托院属种苗产业园,在今年宿迁市“9.7”特大暴雨灾情后,第一时间向当地受灾农户发放换茬作物种苗,保证了秋后生产,目前已累计向挂钩村统一供应、繁育茄果类种苗3000多万株。
创建基地,打造科技孵化器。科技示范基地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有形载体,更是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推广辐射带动产业发展的孵化器。工程实施以来,各单位共创建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基地42个,基地农业“三新”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95%以上,部分基地对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的集成示范效果显著,对当地主导特色产业发展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效应,已成为当地乃至全省高效农业的典范和展示现代农业的窗口。省园艺技术推广站在铜山县三堡镇建设徐村科技示范基地,示范推广金针菇工厂化栽培技术,400亩核心示范区年种植食用菌超l亿袋,带动全镇实现食用菌产值超亿元。
技术对接,创造农业高效益。高效农业是我省发展现代农业的“一号工程”,但“高效”是个相对概念,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各地的高效农业生产需要不断提高科技含量来创造更高的效益。工程实施中,各单位通过一系列科技服务工作,为各地区域主导产业真正实现“高效益”提供了有力支撑。镇江农科所在句容市白兔镇开展草莓高架栽培等国外最先进的技术示范推广,带动农户发展草莓亩均效益最高达3万元,比普通种植户增效40%以上,仅推广的草莓避雨育苗一项技术就助农增收2000多万元,“草莓之乡”的高效农业再攀新高;吴江市平望镇苗头村,借助苏州大学转化技术,利用家蚕蛹生产的蛹虫草,每公斤市场价格在3000―8000元,帮助当地提高养蚕效益近10倍。据不完全统计,项目实施后,挂钩村的科技示范户年均增收达到1900元左右,带动普通农户户均增收750元。
科技攻关,壮大产业优势。要加快高效农业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必须加强科技与产业的深度对接。工程实施中,各单位加强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力度,帮助对接县解决众多生产难题,推动各地主导产业规模县均扩大18%左右,产值增长12%以上。江苏大学在丹阳市重点示范推广了学校2009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成果“温室关键装备及有机质开发与运用”技术,改善了温室环境调控薄弱环节,提升了当地设施蔬菜生产水平;苏州大学依托本校设立的国内唯一的“现代丝绸国家工程实验室”,在吴江市推广“菁松・皓月”等优质茧丝主导蚕品种,编制“天然彩色茧”等多个国家农业标准,进一步提高了“丝绸之乡”的产业竞争力。通过技术对接、驻村帮扶,200个挂钩村从事特色产业农户的种养殖规模已占全村同产业的50%以上,从业农户户均增产或增效20%以上,一大批优质特色农产品,不仅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和明显的产业特色,而且产品附加值高,市场效益好,形成了富民支柱产业。
帮扶指导,做优传统产业。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实现我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加快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实施中,各单位按照“规划先行、成果转化、技术导入”的思路,全方位改造传统农业业态,为对接县共修订编制产业发展规划42个,推广设施种植、规模养殖新技术新模式200多项,为推进各地产业升级作出了巨大贡献。南京市农科所在浦口区实施苗木品种技术更新工程,调优了全区花木种植结构、解决了品种老化问题,促进了“苗木之乡”转型升级;南京农业大学在丰县建造了国内首家苹果避雨栽培棚,为“苹果之乡”的可持续发展再添动力,并在射阳县洋马镇药材村构建“专家工作站”,开展连作障碍技术攻关与示范推广,为洋马药农迎来了“药材之乡的第二个春天”。
调优结构,推动转型升级。新优品种、新兴产业不仅代表着未来的发展方向,更为区域农业经济找到了新的增长点。各单位围绕苏南农业经济转型、沿海农业开发、苏北经济振兴等战略实施,因地制宜地确定现代农业产业项目180个,促进对接县农业资源经济向低碳、高效、可持续方向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南京林业大学与阜宁县在沿海开发耐盐树种选育、木材加工、湿地保护利用等多个领域开展合作,推动了盐土农业开发利用;淮安市农科院、金陵科技学院分别在淮阴区、楚州区推广“猪一沼―菜”、“猪―猪粪―蝇蛆一鱼虾―有机肥一苗木”等链式立体循环种养殖技术,解决了淮安市生猪生产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推动了当地养殖业向集约化、生态化方向发展;太湖地区农科所根据苏州市城市化发展目标,以拓展多功能农业为重点,在相城区开展园林植物复壮养护等技术服务,打造了“水八仙”观光采摘农业品牌,推动了当地休闲观光农业发展。
通过各挂县单位及广大驻村专家的共同努力,科技服务项目遍地开花,数十万农民获得实在收益,工作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受到地方党委政府和省级农业主管部门的高度认可,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3097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