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虚拟交往中青年自我认同的危机及其应对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网络虚拟交往是网络交往的一种主要形式,也是青年人际交往形式的发展。网络虚拟交往中,青年形成的自我认同的力量、自我认同的基础条件发生了变化。网络虚拟交往中青年的自我认同出现了危机:青年虚拟自我与现实自我相分离、青年虚拟自我与社会关系相分离。提升网络虚拟交往中青年的自我认同,必须确定青年自我认同的标准、引导青年树立正确认识网络的观念、积极正确地利用虚拟网络交往。
关键词:网络;虚拟交往;自我认同;危机;标准
一、概述
自我认同的形成是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并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改变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自我认同不是独立的存在和发挥其作用,它需要一定的条件,需要社会的一些基础条件的支持才能够存在。同样,自我认同具有突出的主观能动性,当自我需要与环境的要求相适应时,环境就能满足自我; 社会评价、集体评价与他人评价和自我评价想符合时,那么自我认同感就越强烈,反之,自我认同将会逐渐变弱。自我认同不是个人所单独具有的一个或者一种特制的组合,而是个人根据自身的经历所形成的具有反思性的自我理解,认同具有超越时空的连续性。自我认同就是行动的反思者,它包括了个人的概念的成分,即成为一个“人”,既是行动的反思者,又是人的概念的阐释者。吉登斯对于自我认同做出了理解,基本上对自我认同做出了明确的定义。
自我认同是具有一定的历史条件的,不同的历史时期,自我认同的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中就对自我认同作出了讲述。马克思将人性作为劳动异化理论的基础,揭示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商品、劳动对人的异化,并且被异化的不仅是无产者,也有资本者。在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中,讲述了技术对人的异化,认为双向度的社会是发达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而单向度的社会则是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论是科学技术,还是哲学、政治体制等都是单向度的。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日益更新,人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保准和提升,但同时也导致了对人的奴役。由此可见,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从自我认同方面就在于工具与价值间的异化,当青年服从于自己的工具,并当成价值来追求时,也就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就调换了原本各自所处的位置。
在网络信息化的现代社会,网络交往的产生、发展非常迅速,这为人的交往产生了一个崭新的空间——虚拟空间,在虚拟空间中人展开的交往也就是网络虚拟交往。虚拟交往与现实交往有明显的差异,虚拟交往主要是通过人特有的文字符号所进行的交往行为。同时,虚拟交往与网络交往的概念也有所不同,虚拟交往是人信息等模糊化了的基础上进行的交往,其交往的目的有时与现实目的不相一致。 虚拟交往打破了传统交往条件: 交往主体身体存在限制和受到年龄、外貌等客观条件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对虚拟网络交往不起重要作用, 同时,主体自身的社会地位对虚拟交往的影响基本属于无的状态。由此可见,虚拟网络交往与现实交往相比起来,更加平等、更加自由。
二、青年形成的自我认同的力量、自我认同的基础条件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时代的发展,在网络虚拟交往的环境下,由于网络的虚拟化、碎片化等特点,青年的自我认同的社会历史条件发生了变迁,因此,青年的自我认同不仅取决于青年自身个体的利益需求和表达,而且取决于整体社会条件。
(一)青年产生自我认同的力量发生了改变
青年产生认同的力量是指在自我认同构建的历程中的诸多影响因素,如自身的身份、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等,在虚拟网络交往中,青年自我认同的力量发生着变化。
1. 青年自身的身份被“藏”起来。在现实在社会中,身份是青年形成自我认同的至关重要的力量。身份是至人类社会以来最基础的要素,有了各自的身份以及其相对应的行为规定,社会才能有条有序,形成良性的青年自我认同的结构体系。青年所处的社会关系、扮演的社会角色、所属的社会群体、参与的社会组织都是通过青年自身的认同而表现出来的。青年的自我认同是通过在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动,利用彼此的身份识别、定位、判断来实现的,所以说青年自身的身份在一定程度上对青年彼此之间的人际交往的关系的范围和深度都有影响。而在虚拟网络交往的世界中,青年之间的交往都是看不见现实社会中真实的形象、性别、地位等身份,青年自身的身份被“藏”了起来、身份在虚拟网络交往情景中的互动被掩盖起来、被解除了。因此,青年在虚拟网络交往中可能会为了更方便的交往互动的需要,而改变自身的身份、包装 ,使交流的信息都是真;同时没有了身份的限制,青年可以在虚拟网络世界下扩大交流的范围,加深交流的深度。青年在虚拟网络中扩大了现实世界的人际关系,通过虚拟网络与他人交流互动、建立关系。在虚拟网络交往中,青年的身份是被“隐藏”起来的,通过符号来交往,许多人的个人资料都是虚假的,因此,在虚拟网络中青年的身份的确定、地位的判断都是通过网络的交往来判定的,而要从彼此间的语言方式来准确判断出青年在现实社会中的地位是非常困难的。
2. 青年把握情景能力发生了变化。青年的自我认同的主体是个人,是具有一定思考能力的个人。虚拟网络世界,青年自身的思考能力、判斷能力到得到充分的释放和提升。在虚拟网络世界力,青年所处的社会情景发生了变化,虚幻与现实相互交融,东方与西方文化相互碰撞,形成多样化的思想,构成一个情景复杂的社会环境。可见,青年的自我认同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考验和选择,多样化的解释更加提升了青年自身的思考和判断意识。
(二)自我认同的基础条件发生了变化
自我认同是根据自身经历所进行的反思性思考的感悟。 自我认同根植于社会链接,他持续地收到他人反应的冲击,由此可见,自我认同的基础条件是社会集体及社会成员对自身的相一致度的高低。在新兴的虚拟网络世界里,青年是一股流动性强的群体,即面对一个非现实性不断增强且风险日益增强的环境。就现实环境而言,青年的“社会性”降低,形成自我认同背后的身份地位等社会因素现场感缺乏,原有的自我认同的基础条件发生了改变。 1. 青年自我认同的时空发生了改变。自我认同的主体以及其形成过程和结果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现实社会的自我认同的基础条件是自我认同对自身的身份地位以及集体和他人对自身的评价等互动形成的,时间和空间是自我认同的两个重要的条件。随着虚拟网络交往的不断发展,青年形成自我认同的条件遇到了新的情景。在虚拟网络世界中,自我认同的时间和空间条件发生了变化,与自我反思和他人评价等依靠的社会关系发生了断裂。可见,虚拟网络世界中,青年的自我认同突破了传统空间的意义,即时间不再突出,而过去记忆的时间以及却变得重要起来。
2. 青年自我认同的情景条件发生了变迁。虚拟网络世界的自我认同的构建需要一定的情景条件。现实社会的认同构建的情景条件是来自历史、地理、自身的反思和与他人的交往等。由于青年的文化背景的不同、社会地位不等,他们对于情景的定义也出现差异。可见,认同来源于青年对于情景的定义和自身反思经验的积累。而虚拟网络的认同是一种多样化的认同角质重合在一起的,既包括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又包括虚拟网络世界中的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
三、青年虚拟与现实的自我相背离、青年自我与社会关系相分离
在一个流动性、充满模糊性的社会,在虚拟网络世界中,社会制度不断渗透,不同的利益群体之间形成巨大的差异性。因此,在虚拟网络世界,青年的自我认同面临危机,主要表现在:青年虚拟与现实的自我相背离、青年自我与社会关系相分离。虚拟网络世界青年的自我认同是一个多样化的认同,即虚拟自我和现实自我的认同、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的认同。由于认同的标准各有不同,青年的认同出现了交错碰撞,青年自我认同出现了危机。
(一)青年虚拟与现实中的自我相背离
在网络虚拟环境中,青年感受到全新的体验,其中最重要的特点是:青年对经验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认知和体验的程度淡化了。青年在虚拟网络交往中,通常进行的是符号之间的互动,利用符号使青年在虚拟网络交往之中的过程中充满巨大的想象空间,青年通过符号的理解编制对与之交往者的认识。同时,在这个符号编制的过程中加入了诸多青年自己的主观看法,从而满足自身在精神上极大的满足,这个过程是一种自我精神慰藉,与精神慰藉不同,它是在以互联网为媒介,在虚拟网络交往中的过程中开展。
如果青年长期生活在虚拟之中,很可能会形成虚拟自我。目前我们不能准确的定义虚拟自我,但是它却明显的影响青年。青年始终是现实的人,一切美好的虚拟生活都要回归于现实交往和互动中,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矛盾——线上和线下网盾。在虚拟网络世界中,青年可以用网络富豪编制与现实自我相反的交往,达到一个自己想要成为的自我状态;走出虚拟网络交往的世界,青年不得不脱下面具,应对各种各样现实生活和现实互动的矛盾。假设,线上和线下用一个角色转化来看的话,一旦在虚拟网络交往的世界中形成虚拟自我,这个虚拟自我就会与现实自我相互排斥,就像心理学所说的人格分裂。所以,我们可以知道:虚拟网络交往中的虚拟性是导致双重人格或者多重人格形成的催化剂。
(二)青年虚拟自我与社会关系相分离
现实社会是各种社会关系的综合,社会关系联系着自己与他人,自我不仅仅存在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而且通过社会关系来认识自己,从而形成自我认同。马克思增说人熊最开始的实现是通过别人来反应和认识自己,可见,他人的评价是自我认知的镜子,没有他人评价就不可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同时,自我与他人交往的过程可以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而这种社会关系是自我能力提升的表现。个人在这个过程中的自我认同感就会不断的增强。所以说,如果一个人在虚拟网络交往过程中,青年与现实的社会关系想断裂,那么必然会引发青年自我认同的危机。
四、青年自我认同的危机应对
面对新情景、新环境,由于青年对信息辨别能力和筛选能力比较差,青年会在虚拟网络环境下出现青年自我认同的危机。因而,青年的自我认同的构建必须进行自我认同标准的确定,提升对虚拟网络世界的适应能力。
(一)确定青年自我认同的标准
虚拟网络交往中的青年自我认同标准的确定的目标指向应当是:以显示自我认同、他人认同、集体认同、社会认同、主流社会价值形态认同为中心,努力成为现实中“四有”青年,努力成为虚拟网络交往中有素质的网民,遵守各项国家制定的网络法律法规。
(二)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认识网络的观念
正确的认识网络,是青年在虚拟网络交往过程中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虚拟网络交往是一把双刃剑。第一、要清楚认识虚拟网络交往与现实社会关系。首先,虚拟网络交往是现实社会交往的展开和衍生,在虚拟网络情境下出现的问题反映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其次,虚拟网络交往是一面放大镜,他讲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在网络交往过程中夸大其词;再次,細腻网络交往也是一面盆中水,通过各种先进网络技术对真实信息进行加工,把真实美化扭曲。第二、要正确认识虚拟网络交往是一种新的社会情景。虚拟自我认同是现实自我认同的反应,虚拟自我都能在现实自我中找到本源。不同的社会经验、知识积累和现实中具体生活情境的不同,导致青年自我认同不同。
(三)积极正确利用虚拟网络交往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第一、合理安排使用网络的时间。青年的认知随着网络的使用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对虚拟网络交往使用的时间越少,青年网民对它的认识就越低,从而不能正确的处理虚拟网络交往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交往,导致在虚拟网络交往中无法对自我地位进行定位,而虚拟网络交往的时间越长,就对它的认识越加深入。第二、遵守政府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虚拟网络交往空间的良性流动发展,对一些规章制度的需要必须的,青年在王柳过程中的李艳评论等就需要遵守网络规则,又不能违背伦理道德。
参考文献:
[1]安东呢·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生活·读书·性质三联书店,1998.
[2]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重庆出版社,1988.
[3]郭玉锦,王欢.网络社会学(第二版)[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4]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63.
[5]王慧.大学生自我认同危机和自我认同构建[J].教育评论,2017(04).
[6]林志凯.自我认同与青年教育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4).
[7]刘朝霞.自我认同的建构:青年“日翻圈”文化研究[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6(03).
[8]李庆华,张晗.移动互联网视阈下青年学生自我认同教育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01).
[9]吕梦醒,刘魁.自媒体时代大学生自我认同困境与化解[J].当代青年研究,2015(03).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6937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