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为“上海购物”提供良好的制度供给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为深入贯彻《全面打响“上海购物”品牌,加快国际消费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要求,上海市部分人大代表来到南京路、淮海路等两大商圈调研,就如何建设世界性一流地标性商业街区,献计献策。
  记者了解到,自2018年以来,上海市黄浦区人大在区内外广泛开展大调研工作,先后走访了一百商业中心、锦江国际中心、八号桥、上海黄金交易所等单位,赴北京、天津、深圳等地调研学习,并召开了专家座谈会、研讨会,听取多方建议。黄浦区人大财经委员会会同上海市商务发展研究中心和上海市陆家嘴-外滩金融城研究院的有关同志,概括出当前商业发展和南京路、淮海路两大商街的九大现象:消费升级现象——迫切要求传统商业街区转型;支马路现象——商业街区缺乏空间发展厚度;大型购物中心现象——传统商业街区及单店购买力分流;百货店现象——经营出现两极分化;老字号现象——品牌重振困难较大;经营同质化现象——商业品牌资源供给不足;国有企业现象——国企在转型和发展中考核要求不够全面;创新阻碍现象——商业创新升级受到制度制约;广场商业文化现象——商街公共空间缺乏有效利用。并提出以下对策建议:第一,重塑空间形态。使两大商街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通过优化规划布局、完善基础设施,打造世界级地标性商圈。第二,重塑业态结构,积极分析研判和主动顺应新时代消费需求升级趋势,加快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力争品牌集聚度、消费创新度、时尚引领度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第三,重塑消费环境。以提升消费满意度为核心,聚焦诚实守信、服务制胜、放心便捷,構建与国际接轨的消费市场制度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殷一璀指出:上海市政府关于“十三五”规划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报告,是今年常委会的重点监督项目,“上海购物”是其中的重要议题。在互联网购物时代,“上海购物”内涵需要深化研究,进一步明确规划和建设重点,以吸引更多人到上海来购物;既要对标国际,又要立足上海购物历史沿革,植根于上海商业实际,花大气力做好存量改造、业态升级、服务提质等方面的文章;要完善全市统一规划,区分不同区域特点精准指导,把街区社区和商区融为一体,建设市民身边的购物天堂。上海市人大常委会要努力为上海打响“上海购物”品牌提供良好的制度供给。
  我们百联贯彻执行市委市政府打造“上海购物”品牌建设的要求,计划从以下四个方面打开局面。第一是建设世界级的商店;第二是打造世界级的商品周;第三是打造适应新一代消费群体的购物模式;第四是借上海进博会的东风,为商业消费升级赋能。
  打造购物天堂是最重要也是最难的。一般来说,免税是购物天堂的重要部分,我们希望这方面能争取到政策扶持。我们总结购物天堂有几项内容:第一要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商圈,这一点南京路最具这方面的条件;第二是丰富优质的商品和品牌;第三要有标志性的商城和庞大的人流;第四是能凸显城市风韵和特色;第五是休闲和购物相结合……我们百联已经具备基础性的条件,即独特的都市风韵特色、旅游购物相结合、拥有庞大的消费群等。除此以外,还有几项需要提升:比如国际影响力。说到南京路,同行说起来对南京路总有一种档次不高的感觉。另外感觉改造很难,小店太多。老外觉得南京路小店有特色很喜欢,但是要他大品牌进来的话,就很难。如果这条街能整体地朝有影响力的方向打造,那么很多国际大牌就乐于进来了。
  此外,我们认为上海百货业还要把顶级品牌发布搞起来,这在亚洲是个空白点。
  今天调研的过程中,大家谈的最多的是商圈而不是个别的门店,这是在新零售的背景下,将人和商场重新组合,由消费者来定义,重塑商业的模式。商圈围绕的是人群不同层次的需求,协调各类功能,将之有机结合起来,让人们可以逗留得更久一点。
  也许有些时候,在我们政府看来是个正确的决策,但还需要结合不同的商家和需求来进行综合的考量,为此我们推出了自己的委员会,去统筹、平衡各个不同的诉求点。和投资管理一样,综合效益最大化最重要,因此标准化、规范化以及如何进行调整是重中之重。商圈商街的功能业态组合值得更好地统筹协调(不同于简单的老品牌或者品类的扎堆),区别于开发区/园区管委会制度。商圈商街目前很少有此类统筹机构(不同委办局的关注点不同),它可以协调不同参与主体间的利益分配问题;协调整个区域内不同业态的配比问题。
  对于新兴业态,很多规范以前是没有的,需要我们去重新修正和判断。要通过从“+互联网”到“互联网+”的模式去做。我们可以从美国对于商业创新的一些做法获得启示。目前我们遵循的是“事前严格把关”,美国是采用备案制和惯例法的方式,备案制是相对宽松的,能让新兴业态自己释放出来,然后再去规范,灵活地设计相关的检查点。当然相较美国的模式,国内的违法成本相对较低。而美国是有较高的违法成本在里面,相关人以后经营不下去,个人的信用等都会受到影响。我希望我们能推出自己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审核政策,有自己的倾斜和改变在里面,从而能把能量释放出来。
  我们委员会还搞了一个具有区域性特色的负面清单机制。首先,它区别于自贸试验区侧重产业领域的负面清单机制,进一步增加了对特定区域(商业商街)基本红线的界定(如消防、环评);其次,它缓解了机制体制成本对新业态创新发展的阻碍;第三,能更多对效果负责,而非对举措手段加以限制。
  我们认为,必要时还可设立“发展局”机制,以南京路、淮海路为试点,作为市场化手段的有效补充。在支持“业态共治+法定机构”的架构、实现“社会集智”的同时,更好地通过市场化运作机制来满足不断变化发展的全社会创新需求。上述方案为上海市黄浦区两街代表和区代表一起调研的成果。成熟后,将通过上海市人大确认和推广,力求将市场运作和政府治理的模式结合起来,为商业创新赋能。
  对于上海购物,我有几个问题。
  第一,上海购物含线上吗,含线下吗?肯定都含。那这是基本概念吧!但在实践中,大家有没有感觉到,线上购物似乎无从规划。但线下呢,倒是可以。
  第二,上海购物,到底是到上海购物,还是购上海的物?上海既要和国际接轨,还要有自己的特色。我们不是一张白纸,我们是在上海原有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我们对标新的模式,但归根结底是要顾客来买东西,不买的话,还是没有达到我们的目标。所以,我们对标国际的同时,要考虑上海商业的沿革。我们的变革,不可能像有些同志说的,小店什么的都去掉了,全部搞大商场,不是这样的。我们必须面对现实,上海已有的商业已经有很多存在了,我们要在这些存在的基础上,把上海的购物环境打造得更好。
  举个例子。上海商业很长一段时间,是两种模式,一种是淮海路上那种,一个门店加一个门店,把一条街串联起来;第二种南京东路综合型的百货店。这是过去。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的购物环境是什么?线上的去掉。现在是便利店、超市、连锁、综合体。据我所知,北京市现在是用政府的行政力量在推便利店解决便民问题。而我们遇到是什么问题?我们商圈里的综合百货,做不下去。如果把第一百货全部掏空变成梅陇伊势丹、久光百货,还是不行。为什么,因为还有一块历史的东西在那里。
  第三,对全市做点规划。现在整条淮海路都有危机感。为什么?因为城市这里一个店那里一个店,越造越多,总的体量就很大,竞争和危机感就来了,所以必须打开思路。现在看长宁区的幸福路搞得很好,一出家门,所有的吃喝玩乐都有了,它是街区、社区和商区的无缝对接。这里也有引导问题。对全上海布局而言,比如金山、奉贤和市中心布局完全两码事,它就搞一个综合体,就能解决问题。那么我们这边两条商业街,既有社区,又有全球的来宾聚集,这个布局就是不一样的。
  另外,在打造上海购物中,政府究竟该做什么?政府规划、招商,到底是自己来招商,还是以租柜台的形式?这些都要考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7190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