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烟霞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近期,由中国美术馆、南京博物院共同策划和主办的“金陵盛迹——十七世纪的金陵画坛”在中国美术馆成功落下帷幕,此次展览共展出两馆典藏的40多位画家的81件书画作品。
金陵先客
金陵,历来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绘画中心之一,多个绘画流派中的核心人物都与金陵存在或多或少、或长或短的关系。短期曾活动于金陵的画家,如石涛,潘天寿先生称其为“开扬州一派”,属扬州画派;渐江、戴本孝,师法黄山,属新安画派;王翚,以“四王”一风统率清初画坛,属虞山画派;笪重光,罢官归乡,隐居茅山之麓,属京江画派;董其昌也曾短暂为官南京,半官半隐,成为十七世纪初文人逸士的典型,为许多文人所效仿,所作山水画风在文人画家群体中影响颇大,属松江画派;蓝瑛,脱胎于松江画派,兼取宋元诸家之长,开创武林画派。他们都属于影响金陵画派的重要画家。当然,金陵本地籍的半文人半职业画家也从受益于松江派、武林派、新安派等的画风影响,基本上保存了文人画巅峰期的浸淫痕迹。
但从画史上看,金陵画派的成就和影响,远不及同时代的“四王”和“四僧”。 清初“四王”(王时敏、王鉴、王原祁、王翚)以王时敏为首,他直接授业于董其昌,一生致力于追求董其昌所提倡的融合之道,清代史学家张庚认为,王时敏的画作中,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轮廓、每一个线条都取法古意。“四王”是清初文人画的一个高峰,但代表了不反抗、不革新、安分守己、安然自得的艺术风格。清初“四僧”(渐江、髡残、石涛、八大)以渐江为首,他的画神韵逸趣似元,风骨法度似宋,尤多学倪,是新安画派的开创者。“四僧”与“四王”迥异,反映出与统治者不合的情绪,或者流露出强烈的愤懑和郁结不平的怨气,或流露出自甘寂寞,不求闻达的静谧和洒脱。
相较而言,金陵画派的特色并不鲜明,或可说是对“四王”“四僧”为代表的中国文人画巅峰潮流的承续,也即金陵画派的杂糅性和包容性较强,风格多样而难以高度归类,只能说以金陵地区为中心形成的画家职业群体而已。整体而言,金陵文化界以文士为其主导,既有在朝身居高位的官员,也有在野的隐士与苦读的青年才俊。他们大多能坦然面对明末社会政治状态,常常徜徉于山水名胜之间,以写书作画为娱。
金陵八家
所谓“金陵八家”,实际上是对当时金陵画坛主要人物的总称。黄宾虹在《古画微》提到,明季金陵人文特盛,画士之流寓者恒多名家。山水画法,首推龚贤,同时有声者,樊圻,字会公;高岑,字蔚生;邹喆,典之子,字方鲁;吴宏,字远度;叶欣,字荣木;胡慥,字石公;谢荪,字未详,山水师法北宋,各擅所长,能于文、沈、唐、仇、董华亭之外,别树一帜,号为八家。
余曾与某画家朋友聊起金陵八家,画家朋友脱口而出就是龚贤,并对龚贤画作的特点如数家珍,而对八家其他人物却鲜有论及。从画史上看,研究金陵八家,的确首推龚贤。龚贤,字半千,號柴丈人,家昆山,侨居金陵。为人有古风,工诗文,善书画,得董北苑法,沉雄深厚。识者称其笔意类郑广文,意有繁简。从画风上来看,龚贤既注重传统笔墨,又注重师法造化,其创作以五代董源、巨然的画法为基础,以宋初北宗山水的笔墨为主体,参以二米(米芾、米友仁父子)、吴镇及沈周等人的笔意,同时结合自己对自然山水的观察和感受,形成了浑朴中见秀逸的“积墨法”,他以干笔作墨骨,再以层层皴染包润之,令山林树木呈现出鲜润沉厚的墨韵,使画面湿润厚重之感,不同于清初以王时敏为首的“四王”所倡导的笔笔有古意的创作格法,现代著名画家黄宾虹、李可染都深受龚贤画法的影响。
金陵女史
明末清初,金陵作为江南首府,文化昌盛,经济繁荣,富商大贾和书画鉴藏家云集,文人名士狎妓之风盛行,秦淮河畔、夜月之下的旧院别馆中也涌现出了一批能诗善画的名妓,如顾眉、董白、卞赛、李香君、寇湄、马守真、柳如是、陈圆圆等“秦淮八艳”。她们的绘画风格延续明中期以来的女史绘画特色,设色清丽,工笔人物形象大多出自闺阁,善用洒金笺,形成了一种典型的金陵设色风格,凸显出一种怀旧、清冷、幽怨的画风,也是金陵画派中一支独特的画脉。
黄宾虹在《古画微》谈到明代女史画家中,首推马守真,字湘兰,小字元儿,又号月娇,时以善兰,故湘兰之名独著。此次展览中就有一幅马守真的湘兰图,兰花用笔较为工细,兰叶的勾写稍显直板,行笔的轻重变化有些刻意,丛兰的整体姿态比较拘谨,是马守真早期写兰的特征。马守真的湘兰到中后期的行笔较粗放,提按轻重变化明显,但不失流畅,丛兰飘逸而不紊乱,用笔娴熟,石头的画法基本是简单勾勒皴擦加点成湖石状,飘逸的丛兰衬以竹石,相得益彰。
十七世纪末,金陵画坛已日薄残阳,颓势显现。金陵画派最终也伴随着安定富足的王朝辖治逐渐匿迹。
编辑:沈海晨 mapwowo@163.com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7191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