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时评:社会融资为什么创“天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央行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1月份我国社会融资增量与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分别达到4.64万亿元与3.23万亿元,这两项数据同时创下历史新高。
在决策层反复宣示“坚决不搞‘大水漫灌’”的情况下,为什么社会融资会创“天量”?这个问题的答案主要是:
首先,从短期技术性角度来看,社会融资增量骤然放大,主要是因为贷款同比多增较多,而贷款同比多增较多,又主要由季节性因素驱动所致。其中在供给端,商业银行普遍有“早投放,早收益”、争取“开门红”的经营传统,1月份通常是全年贷款投放最多的月份;在需求端,春节前通常资金缺口较大(譬如此前有专业机构测算认为,今年1月份仅市场资金缺口就达3.5万亿元左右),需要释放更多流动性进行对冲。
其次,从政策性意图角度来看,2018年尤其是四季度以来,我国货币当局积极采取一系列措施,缓解银行信贷供给存在的约束,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其主要目的,是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扩大对小微、民营企业的信贷投放,因此,1月份的社会融资“天量”在很大程度上,是前期政策传导边际改善结出的“果”。
第三,从货币政策适度熨平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基本使命来看,货币政策本就应根据形势发展变化及时(甚至提前)进行动态优化和逆周期调节。例如近期,在全球经济增长动能趋弱的预期下,发达国家央行纷纷传达出货币政策宽松倾向,而中国在这样的全球背景与自身“稳增长”需求下,同样有必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为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通盘而言,1月份创下的社会融资“天量”,是时点性、定向性、应变性的适度调整导致的结果。单凭这一数据,不能也不应认为,稳健货币政策基调发生逆转。如果再考虑到当前完全不同于以往的一系列約束条件,如宏观杠杆率已然很高、外汇占款增速已大幅放缓、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很快将面临考验、银行放贷的自主性审慎性已有质的提升等等,中国其实也很难再搞“大水漫灌”。
当然,在看到中国不会,也不能再搞“大水漫灌”的同时,也应当承认,1月份创下的社会融资“天量”,并非全然是主动为之结下的“善果”。这主要是因为:受各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中国长期存在货币政策传导不畅的弊病,而近一段时期以来,金融态势中更是出现了较显著的信用创造受阻现象,而这在客观上可能造成的结果是,为了要让足够量的资金流到应该去的行业和企业中去,金融机构不得不释放出超过适意水平的流动性。
接下来,货币当局在继续促进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的同时,应该是重点抓好疏通信用派生通道与进一步提高定向调控精准度,要通过“疏”与“堵”的齐抓并举,提前防范货币“溢出”与“空转”等潜在风险。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7320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