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改革开放以来江宁经济增长动力转变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刘金红

  摘 要: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江宁经济增长动力转换规律对今后进一步适应新时代、新环境、新要求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1978年-1992年即改革开放初期也是传统计划经济改革的时期,这一时期江宁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内需拉动,依靠要素禀赋优势,属于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经济增长的特点表现为:注重管理体制改革;重视产业结构调整;发挥资源禀赋优势;提高企业素质。1992年至今是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形成并取得重大发展时期,这时期江宁计划管理体制发生根本性变化,基本实现了由指令性计划为主体向指导性计划为主体的转变,其中“十二五”时期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江宁经济增长正从依赖要素禀赋向依靠人力资本素质提高和技术进步转换,从政府主导经济增长向市场化和制度创新转换,推动经济发展实现动力转换。进入新时代,江宁区要在加强科技创新、做强实体经济、培育新动能、释放要素活力等几个维度同步发力。
  关键词:江宁;经济增长动力;经济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11.013
  0 引言
  经济增长动力即推动经济发展的驱动力量,把握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动力机制能有效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关于经济增长的需求理论主要是凯恩斯需求理论,该理论认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因此称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国内外也有学者对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进行分析,一般认为关于经济增长动力主要来源于劳动、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禀赋以及技术进步、经济结构、政治制度和产权制度等因素,并且认为经济增长是有阶段性特征的,不同时期的驱动力是不同的。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江宁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1978年到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19.5%,高于同期江苏12.1%的增速,创造了“江宁速度”。但是近几年由于国内外宏观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中国处于“三期叠加”转型发展新阶段,江宁经济发展速度也逐渐放缓,增长动力处于转换之中。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江宁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对挖掘经济发展新动能有重要意义。
  1 改革开放以来江宁经济增长规律
  “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增速创下自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刘易斯拐点”“中等收入陷阱”等一些发展中的问题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现阶段亟需解决的问题。江宁以五年计划为指导,到“十二五”时期经济增速放缓,年均增长19%,下降了3个百分点,创下自“九五”时期之后的新低。江宁传统经济增长动力出现衰减,进入新常态时期。
  改革开放初期(1978-1992)是对传统的计划经济进行改革的时期,实现了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的更替,逐步向市场经济过度。此阶段经济低迷期主要是受政治遗留问题、1986年经济“软着陆”和1989年“治理整顿”影响。此阶段经济增长的动力与政府各项改革措施密不可分。1980年开始系统改革,1981年后,大部分企业都以市场经济为主,指导性计划为辅。1982年以提高企业素质为中心,继续系统改革的进程,促进企业按照市场规律组织生产,提高产品质量,重视经济效益。该阶段政府重视管理体制的改革,1984年,县工业局按照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指导方针和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分别企业不同情况,逐步下放生产经营指挥权、资金使用权和部分人事权,重点实施“外引内联”的决策,发展横向经济联营。1992年国家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针后,计划管理体制发生根本性变化,基本实现了由指令性计划为主体向指导性计划为主体的转变。
  这一时期,江宁经济发展特点表现在:一是政府注重管理体制改革,响应国家市场经济改革方针推进各项改革措施,企业获取了大量的制度红利。二是重视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原先以采矿、冶金、建材为主,工业结构带有明显的局限性。1979-1981年开始通过多途径,着手调整原有工业结构和布局。三是发挥资源禀赋优势。主要是交通四通八达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劳动力资源充裕,矿产资源、旅游资源丰富,农业基础雄厚,农村改革不断深入,为发展工业和第三产业提供支撑。
  市场经济体制形成时期(1992-2000),市場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1992年至今是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形成并取得重大发展时期,这时期江宁计划管理体制发生根本性变化,基本实现了由指令性计划为主体向指导性计划为主体的转变。
  “十二五”时期(2011-)后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特点:一是增长速度放缓。进入“十二五”时期,特别是2013年之后,江宁经济增速开始放缓,降到10%左右,部分年份甚至低于10%的增速。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占比不断增加,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工业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新兴产业迅猛发展。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提高。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的发展模式转变成依靠创新驱动的集约型发展模式。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产能过剩、人口红利逐渐衰减,传统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经济增长的动力必须转变。
  2 新常态下江宁经济增长动力转换
  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改变,江宁经济增长动力出现明显转换,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需求动力由依靠内需为主转为内外需共同驱动,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一是消费不断升级。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消费能力提升,消费市场火热,江宁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从2001年19.8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571.2亿元,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2.7%。二是投资结构逐步优化。自1997年国家实施积极的投资和财政政策以来,江宁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水利、道路、交通等项目的投入,拉动经济发展,扩大内需,全县(区)固定资产投资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7%,第三产业投资占比达到57%。第一产业投资比重逐渐下降,二三产业投资比重不断上升,其中工业投资质量不断提升。工业技改投资增势强劲。2018年工业技改投资增长34.5%,占工业投资比重70.6%。民间投资一直保持较快增长。三是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江宁工农业产品从改革开放初期的自产自销拓展到国内、省内市场,还有大部分能销往国外。1978-1984年,每年创外汇400万美元,到2017年江宁出口额为633亿元。1988年之后,江宁对外开放后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全面展开。经济开放程度全面提升,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2019年实际利用外资9亿美元,增长8.4%,全区出口创汇增长12.5%。   (2)产业增长动力由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注重产业结构的合理性。改革开放初期江宁经济增长主要注重量的增长,亟需做大“蛋糕”规模,依靠产业规模的扩张促进经济增长,经济规模和实力大幅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和产业发展水平的提升。第二产业在经济结构中依旧占据主体地位,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一、三产业总和,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三大产业的占比由1978年的49.34∶35.66∶15变为2018年的3.0∶52.1∶44.9,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渐增强。制造业层次不高,现代服务业水平发展相对滞后。因此,江宁产业结构优化的空间还很大。近年来枢纽经济、信息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较快,先进制造业水平不断提升,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不断向产业链两端延伸。产业结构调整将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3)生产要素动力从物质资源的投入为主向科技创新转变。改革开放初期,江宁依靠劳动力、自然资源禀赋、交通位置等的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带动经济增长。如今江宁经济发展更多的依靠科技进步、人力资本优势、科技创新、管理创新转变,经济发展释放出更多可持续发展的动能。江宁不断加大企业科技研发的扶持力度,鼓励各类企业加强研发力度,加大研发投入,促使企业快速实现转型升级。2018年,全区规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达498家,规上工业高企和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达90.34%以上,规上工业企业R&D人员占科技活动人员比重为75%,企业R&D投入强度为1.58%。
  (4)体制动力从以政府为主导转向市场决定。改革开放后江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建立体现自身特点的区域宏观调控体制,合理布局生产力,营造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良好条件和环境。近年来,江宁响应省市政府号召,出台了一系列简政放权的措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持续深入开展模拟审批工作,简化审批流程,全面落实“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动态调整机制等改革措施来降低实体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切实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将生产、分配、消费、积累的自主权还给企业,还给市场。民间投资增长加速,2018年全区民间投资共完成投资680亿元,增长8.1%,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52.8%。体制机制改革使得江宁从政府投资拉动为主的增长方式转变为民间资本带动的增长方式。
  3 新时代江宁经济发展路径探索
  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江宁区在这一新的历史方位中,积极探索适合本区经济发展的新路径。新时代有新使命,江宁区紧紧围绕“两聚一高”主题和“一个高水平建成、六个显著”目标,紧紧围绕市委常委会集体调研时赋予江宁“当好六个排头示范”的使命定位,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121”战略,瞄准全国前列奋斗目标,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对标找差、创新实干。
  新时代江宁区在经济发展路径上根据本区实际,不断摸索,在加强科技创新、做强实体经济、培育新动能、释放要素活力等几个维度同步发力。
  (1)以发展先进制造业为龙头。立足区情,集中精力在先进制造业集聚、智能制造等方面,精准发力,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发挥产业规模效应。做大做强实体经济,为江宁转型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坚持创新驱动。加大创新载体建设,加强产业项目集聚,人才高端引领,全力打造“高精尖”经济,加大创新人才、创新载体、创新链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充分发挥创新是发展第一动力的重要作用。
  (3)着力培育新动能,挖掘新增长点。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突破口,逆向倒逼正向引导资源向高端产业集聚,促使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激发创新活力。高水平抓项目建设,鼓励科创载体、孵化平台项目就地实现产业化。
  (4)推动政策创新,释放各种生产要素活力。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江宁区要不断创新财政政策支持方式,制定良好的金融、投资、创业政策,完善劳动力市场,吸引人才集聚,完善生产要素参与市场分配的政策环境,使各种生产要素活力源源不断迸发。
  4 政策建议
  (1)继续深化改革,建立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经验表明要想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管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释放体制机制创新红利。要实现政府体制改革,形成扁平化的管理理念,全面规范服务型政府的组织、计划、协调、控制职能。强化市场导向,实现创新资源要素向市场需求方向自动调节。要充分发挥民间资本的优势,优化投资结构,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企业管理创新,建立有利于人才发展的工资报酬增长机制,形成良性的收入分配体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持续深入开展模拟审批工作,简化审批流程,全面落实“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动态调整机制等改革措施来降低实体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
  (2)不断扩大内需,发挥投资和消费的引领经济发展的作用。外需动力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很难调控,扩大内部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因此必须不断增加居民收入,优化消费环境,促进消费升级。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居民消费提供良好的预期。落实好带薪休假制度,扩大服务消费,促进信息消费。优化投资结构,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加大第三产业的投资力度,重视教育和科研领域的开发投资,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积极调动民间资本的投资热情,制定鼓励民间投资的各项政策,释放民间投资活力和潜力。
  (3)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优化产业结构,提质增效,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集中力量发展新兴产业,改造传统产业,提高核心竞争力,打造规模经济优势和范围经济优势。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重点攻关一批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以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引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提升产业技术创新水平和产业集群竞争力,占领先进制造业的高端阵地,抢占新一轮产业发展制高点。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增强产业整体的竞争实力。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新业态和新的商业模式。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利用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传统产业创新发展的能力。
  (4)培育创新动能,发挥创新驱动的倍增效应。政府应从生活和创业环境等方面着手,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创新文化氛围,培养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为江宁产业转型提供企业合作的文化基础,营造创新文化,打造创新品牌。充分发挥江宁人才资源丰富的优势,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健全明晰的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收益分配制度和转化制度,重视科研人员的价值体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创新创业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钱娟,李金叶.中国经济增长动力转换阶段研判及演化特征[J].统计与决策,2017,(23).
  [2]江宁县志[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9.
  作者简介:刘金红(1987-),女,河北唐山人,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企业服务中心经济师,研究方向:宏觀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1861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