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段汉兴 , 王伦文
摘 要: 新课改,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要面向全体,关注个别。纵观当前的语文教学,广大语文教师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大胆摒弃传统语文教学中不合理的内容和方法,做到了师生角色的转变,但是,初中语文教学是非常重要而又繁琐的工作,我国的语文教育仍然存在许多值得反思的问题。
关键词: 语文教学;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1-0168-01
一、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对象没有面向全体学生
由于竞争激烈,许多语文教师为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成绩,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把目标放在那些尖子生和成绩处于中游的学生的身上,这种只注重成绩的做法,忽视了语文教学的本质,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养,没有达到语文教育的目的。对此,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论是语文尖子,还是语文差生、特差生, 他们都是语文素养提高的对象;只要在你的课堂里,你就有责任和义务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否则,一个扭曲的灵魂可能从我们的手中产生, 一棵茁壮的幼苗也许在我们的剪下枯萎,一朵鲜艳的花儿也许在我们的花园中凋谢。
(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依然存在
语文教学中一直存在的一个现象就是:以教师为主导,教师通过课本、板书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给学生传递知识,而学生要做的就是在下面记笔记,之后就是死记硬背,记住一些结论。
他们已经习惯教师代劳一切,尤其是理解性的题目,总怕与老师答案不完全一致总怕错而不说,久而久之成了教师一人说,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直线下降。他们总期盼别的同学来发言,然后都举双手赞成,所以答案总是唯一的。其实语文教学中有些题目答案不是唯一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样下去,学生渐渐对变化和发展产生抵制,不肯接受新事物、新知识,也忘记自己了是一个有着独立思想的活生生的人。灌输式和课堂教学阻碍了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从而失去了语文教学的生机与活力。这种现象在农村乡镇的学校表现的尤为突出。
(三)重视应用,轻视精神
语文作为一门学科,它的作用主要是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弘扬语言文化。语文是一种精神的需要,一种审美的需要,基于这种前提,学语文才会有兴趣,才会有动力,才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但是,面对升学的压力,面对学校、家庭、社会……希望孩子考上好的高中、好的大学的殷切期望,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无意识的把重点放在了应用上,即如何应对考试,提高学生的答题技巧上。这种仅仅以考试为标准,以分数为标尺来衡量语文教学,就必然会丢失语文的精神和审美,就必然会造成语文素质下滑,就必然造成社会道德的沦丧。
(四)重教法,轻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语文课堂教学也应该把重点放在如何引导学生去自主学习这一方面。在新课程中,教师的头脑中要有学生意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习。师生角色的转换使老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圣人”,是和学生平等的师生关系、兄长关系。走下三尺讲台,走到学生中去,和他们共同研究问题,交流彼此思想。在课堂上老师就是导演,学生是片中的主角,老师不断的引导他们,开启学生智慧之门,才能有“精彩”的大片。所以,老师要蹲下去看学生,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之上,才能赢得学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二、应采取的措施
(一)处理好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为一名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知识,还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关心同学,和学生成为知心好朋友。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赞许,都希望老师能关注自己,作为教师就不应该带上“有色眼镜”,只关注尖子生和那些成绩中上游的学生,要抛开成见,转变“朽木不可雕“的思想,对成绩差的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多一些鼓励和赞许,少一些训斥和讽刺,日常的小关心,奠定老师在学生心目的形象,营造了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使学生“爱”上老师,“爱”上学习,“爱”上语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了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这门课程,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完成教学内容,并且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开拓性学习也会明显提高。反之,就不乐意参与或参与度低,学习情绪低沉,学习效果不理想。因此,有经验的教师都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和培养。
(二)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这里的 “教学”是指对单篇文章的阐释。传统的教学观念由于忽视了汉字的文化底蕴,而仅把它当作“载道”的工具,也就不可能把一篇文章当作一个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来加以欣赏。表现在对课文的讲解上,语文是一种精神的需要,是一种审美的需要。那些现成的话,现成的思想都只是编者的理解,老师不但要尊重自己的理解,也要尊重学生的理解。
如徐志摩的诗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作者在理解这些精妙的语言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去品味,去感悟。教师一讲就索然无味了。只有这样,语文课才能鲜活生动起来,语文素养才能培养滋育出来。试想,一篇文章教师什么都说道了,什么都讲透了,那文章还有什么意思?其结果是使语文课成了艺术的屠宰场,学生没有与作品进行心灵的沟通,也达不到提高人文素养的目的。
(三)善于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学生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后,我们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因为习惯决定一切。初中生自我约束力不强,还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就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阅读紧停留在自悟自得上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有重点,有目的的给予点拨和引导。比如:在开始学习语文时。在每篇课文讲解之前,让学生先预习课文。一段时问过后.学生自然就养成了自主预习课文的习惯。在这个习惯形成后.逐步地让学生在预习过后总结每段的段意,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
真正的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教师引导学生形成一定的阅读方法,就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去领悟,而不是依靠老师的讲解,教师退至后台充当学生的引导者。这样,既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课文的习惯,又能使学生充分的理解的作品,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让他们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在阅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审美批判能力,使他们能用一双“慧眼”来发现真善美,甄别假丑恶,懂得正直、善良、真诚的做人,让他们用一颗正直善良的心灵来善待世界。通过深层次的阅读大量的精美的作品,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艺术和科学的美,提升审美境界,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最终形成自己的审美态度和审美评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语文教学中会经常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面对新课程,我们必须更观念,坚持学习与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和学识素养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中学语文教育是培养人文精神的沃土,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善于发现,善于培育,相信学生会爱上语文,学好语文;相信教师既能达到教书又能达到育人的目的,从而使语文教学取得丰硕的成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399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