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非传统生源群体工匠精神培育的挑战与回应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樊洋洋

  摘要:为提高职业教育适应性,全面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加快培养急需的各类技术技能人才,国家出台了高职院校大规模扩招政策,对于扩招背景下非传统生源这一独特群体,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对其工匠精神的培育,克服非传统生源群体工匠精神培养面临的挑战,培养出所需的新时代技能人才,使得非传统生源群体工匠精神的培育落到实处。
  关键词:工匠精神培育;非传统生源群体;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4.042
  随著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当前就业压力逐渐加大,高技能人才短缺,职业教育面临新的时代挑战和历史机遇。为实现职业教育全面改革,提高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培养国家所需的各类技术技能人才,国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提出了高职扩招政策,扩大高职院校生源群体,推动我国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
  1高职院校“扩招”的缘起
  1.1回应高等教育普及化的现实需要
  2019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这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普及化阶段。普及化高等教育是各级各类高等教育质量都得到不断提高的教育,是每一个接受高等教育的人都能得到应有发展的教育。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标志着社会参与扩大,社会各类资源投入加大,更加灵活的入学与选拔,更丰富的职业院校类型,课程、学习、生活之间壁垒被打破,高等教育更加多元开放,高职院校扩招政策正是对高等教育普及化现实需要的回应。
  1.2回应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良性发展的现实需要
  高职扩招是为了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对高素质、具有熟练技能、技术人才的需要。高素质劳动力人才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良性发展离不开高素质劳动力人才的供应。高职扩招满足了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需求,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使得新兴产业出现并繁荣,这一定会涌现大量岗位需求。而新兴产业需求的满足还有赖于职业教育专业的转型或升级;再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调整使得一部分重复简单工作、技术要求低、复杂性低的劳动力下岗再就业,就业市场也需要更高素质、更高水平具备创新能力、问题解决的复合型劳动力人才。
  1.3促进自身发展与晋升的现实需要
  行业发展要求更高水平、更高素质的劳动力,而绝大部分劳动力由于受教育水平及自身学历限制,无法达到行业要求的门槛或者在行业中更进一步,而扩招政策提供了自身发展与晋升的入场券,并且也为行业劳动力的专业发展、晋级提供机会与平台。在入学要求、条件方面,高职扩招较之以前适当放宽,使得更高水平、更高素质的技术人才的涌现有了动力支撑。这同时为自身职业的进步、发展提供了基础。
  2非传统生源群体工匠精神培育的现实意义
  2.1非传统生源群体的内涵
  以往高职院校招生对象面向高中生以及中职生等传统生源群体招生,而2019年开始增加面向退役军人和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等非传统生源群体即社会人员招生;2020在上一年的基础上增加面向企业员工和基层农技人员等在岗群体招生。2021年在上一年的基础上增加面向符合条件的灵活就业人员招生。
  2.2工匠精神培育的内涵
  “工匠精神培育”的内涵可以归纳为具备必备的通用知识与专业知识;炉火纯青的专业技术;高尚的道德情怀;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严谨的态度;追求卓越、追求创新的品质;心系祖国的家国情怀。
  2.3非传统生源群体工匠精神培育的现实意义
  2.3.1非传统生源群体工匠精神培育有利于各类人才涌现
  大国工匠,国之重器也。工匠精神是大国工匠成长不可缺少的品格,德国的工业发展卓越就在于其始终如一的坚持重视职业教育,在重视职业教育的同时也重视传承、培育、塑造工匠精神,并将二者紧密结合。在第四次工业革命大环境下,我国亟须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在此背景下,行业呼唤所需的各类技术技能人才加入,而非普通人进入。而各类技术技能人才的出现离不开工匠精神的培育。此外,非传统生源群体因其自身文化基础相对传统生源群体来说稍显薄弱,因此,高职院校非传统生源群体的“工匠精神”的培育就尤为必要,这有利于高职院校非传统生源群体综合素质的提升,并且有利于各类人才的涌现。
  2.3.2非传统生源群体工匠精神培育有利于提高群体核心竞争力
  对于非传统生源群体来说,必备的核心竞争力在就业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核心竞争力既包括精湛娴熟的专业能力、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批判继承与追求卓越的创新能力也包括工匠精神,独具匠心并且有较高的道德素养与家国情怀。高职院校通过对非传统生源群体“工匠精神”的培育,使其在职业发展中按部就班最终成长为一代“大国工匠”,这有利于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并且促进其就业。
  3高职院校非传统生源群体工匠精神培育的挑战
  3.1非传统生源群体学生层面的挑战
  非传统生源群体组成部分多元,不同类型的学生差异比较明显,包括在学习目标方面的确立、学习基础的参差不齐、学习能力的强弱不一、学习态度方面的不一致、学习意志是否坚强方面等。由于并非连续接受学校教育,非传统生源群体中有很多人的学习能力、认知能力、记忆能力都有所下降,所以他们在一些公共基础课模块、专业核心能力模块、专业拓展能力模块等课程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学业困难。其中也不乏有很多在职的成家立业的成人学习者,他们来读书是为了“镀金”以帮助自己提升学历、更好地晋升。一方面他们的学习目的不纯粹比较功利,另一方面并非脱产读书而是弹性学习,不仅要完成学业还要兼顾工作与自己的生活,从而导致其学习时间很紧凑,不太充裕。所以是否能够高质量地完成学业还存在着很多质疑,在学习专业的过程中培育工匠精神也存在着很大困难,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时间的积累和专一纯粹的钻研精神,而不太充裕的学习时间和功利心态的驱使并不能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良好条件。

  3.2教师层面的挑战
  首先,专业化教师数量不足问题。扩招背景下学生人数激增,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对急需专业教师的补充,但由于急需,某些教师可能缺乏相关实践经验。因此,这对工匠精神的培育十分不利。其次,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经济结构调整之中,对“大国工匠”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也越来越大。之前高职院校并未对工匠精神的培育引起重视,专业教师也并未将培育工匠精神设为课程、教育、教学目标,所以教师对其重视程度可能还需要加强。最后,专业教师对工匠精神融入课堂教学的实践还比较缺乏,教学模式单一,对工匠精神内涵的把握及对工匠精神融入课堂教学的研究还比较少,传统模式强调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专业技能的“老一套”做法已经不适合工匠精神的培育的时代新需要。工匠精神与技能培训两张皮各行其是的教学方式不能有效地让学生建立起对工匠精神的认知,更不能培养学生对具备工匠精神的紧迫感与责任感。所以教师层面对工匠精神与教育教学内容的融合是其必须重视的问题。
  3.3师生交往层面的挑战
  对高职院校的教师来说,扩招政策下使得非传统生源群体首次进入了高职院校,非传统生源群体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就读或者挂读,挂读的学生并非全天候在学校学习接受教育,这使得工匠精神的培育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对于一些在职的成人学习者来说,由于工作或者其他条件的局限他们并未能全日在校就读,而是选择挂读。所以他们需要一边工作一边进行线上课程的学习。线上课程有其自身优点,但同时有其局限性。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无法及时与学生互动,无法面对面的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地指导。其次,工匠精神的培育有其自身规律,对其必不可少的就是在交流中、情感交流中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培育其工匠精神。目光注视、手势变化等动作行为都是承载教师与学生情感交流与传递的载体,而线上教学教师并不能实时有效地进行情感交流传递信息。再次,教师课程新授内容后也无法实时掌握学生的理解接受情况、学生的反馈与改进情况,对工匠精神的培育、内化是极其不利的。有效地师生交往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接受工匠精神并且传承工匠精神。而师生交往的缺乏不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利于学生建立一种具备工匠精神的使命感与责任心。这给非传统生源群体工匠精神的培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3.4学校层面的挑战
  扩招背景下更需要考虑技能人才“留得住,发展的好”的问题。作为培育工匠精神主阵地的职业教育,我国已构建了中高职衔接的职教体系,但从纵向来看,职业院校高超专业技能人才的学业晋升方面还不能较好的衔接。我国高职教育主要依靠高职高专来进行,还未重视更高学历层次的培养。这不利于专业技术人才的晋升与长远发展,从横向上来看,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学生,职业院校较为被动,而企业较为主动。高职院校职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工作岗位的具体要求为培养标准,俗称订单班定向培养,而大国工匠的培养不能仅仅以用人单位工作具体要求为模板去培养人才,而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是培养具有一颗匠心的人才,高职教育是高职院校为社会、为市场培养通用职业人才,具备工匠精神的人才。且高职院校与用人企业联合培养松散,教学与实践分离,使得工匠精神的培育与教学、实践都不能得到良好衔接与融入,并且难以形成稳定的“工匠精神”培育机制,企业与学校在合作过程中缺乏深度融合的培育机制与反馈改进机制,从而在培养机制层面就未能有效保障“工匠精神”的培育。
  4对非传统生源群体工匠精神培育面临挑战的回应与思考
  4.1针对非传统生源群体学情特点制定具体教学方案
  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应统领全局,对非传统生源群体的工匠精神培育做出提纲挈领的大方向的引导与安排。首先就是制定非传统生源群体的培养方案,在培养方案中要对工匠精神的培育目标、实施要求做出安排,并且对其进行培育的途径给出参考意见并且设置各门课程的具体方案。高职院校专职教师根据培养目标结合非传统生源群体的学情特点,进行教学计划的安排,教学内容的设计。同时创新课堂教学形式,首先,高职院校要通过在课程融入工匠精神的方式砬炕对非传统生源群体的培养,以政治课程为主,并全面覆盖各门专业课程,全面渗透工匠精神。其次,要整合课程教学资源,加强课程中关于工匠精神资源的掘取,同时在教育教学进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与培育,加强对学生思想的引领,同时正确引导非传统生源群体以避免功利性行为。最后,可以通过多样化教学形式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使得课堂教学更吸引非传统生源群体的注意力,满足非传统生源群体多样化需求。
  4.2构建具备工匠精神的师资队伍
  为解决高职院校缺少“工匠基因”的问题,并且最大限度的运用课堂教育教学的手段培育工匠精神,高职院校要保证自己拥有具备工匠精神的师资队伍,发挥教师教书育人、培育工匠精神的作用。那么,高职院校在建设师资队伍的过程中要尤为注意对专任教师是否具备工匠精神的考察;应对教师进行考核提高教师对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意识,在职业进修培训时也要不断加强对工匠精神的培养与教育;专业教师应加强对工匠精神融入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并且探讨、研究工匠精神融入课程教学的机制,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培育工匠精神,通过在高职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的行动,使得非传统生源群体加强对工匠精神的认知、学习与认同,进而使得学生的工匠精神可持续发展。
  4.3探索保障师生互动多种措施
  首先,对于参加线上教育的非传统生源群体来说,高职院校教师不仅需要身体力行引导学生并且需要倾注更多的注意力,需要不断实践探索线上对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有效方法与途径。教师要注重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不断的提问、做活动来调动非传统生源群体学生线上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积极深度参与课堂,在深度参与课堂中有所思考与收获进而实现其思想上的转变与行为上的改变。其次,加强在课堂之外对非传统生源群体工匠精神的培育。对于专业课程的学习实践来说,“工匠实践”与“工匠精神”是缺一不可的。而接受线上课程学习的在职学习者,通过课堂教学体验工匠精神并且要注重激励其在自身工作中不断实践、打磨、反思、学习、改进,在这个过程中要加强课堂之外的联系与互动,教育其进行持续的自我激励与监督,使之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凝结成理想信念,外化于行,形成良好行为,探索保障师生互动多种措施。
  4.4加强校企共育的系统机制保障
  建立技能人才晋升制度,鼓励创造、尊重技能人才。完善职业教育培育体系,清晰定位培养目标,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和合理安排课程。高职院校应加强校企共育的系统机制保障,加强对“工匠精神”的重视与培养。
  学校和企业可以联合举办“大国工匠专业创新大赛”等活动,加强企业和学校之间的深度共通、共融,同时更要加强非传统生源群体与企业技术人才的深度合作交流与实践锻炼。学校应该建立保障机制,聘请一线卓越工匠能够定期深入课堂指导其技能提升,分享自身经验与经历让学生感受到工匠精神的熏陶。让工匠精神的培育与教学、实践都得到良好衔接与融入。加强企业与学校在合作过程中培育机制与反馈改进机制的共建,进而促进“工匠精神”的培育。
  5结语
  为适应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全面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国家出台了高职院校大规模扩招政策,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加快高职院校各类具备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要正确认识工匠精神,把握工匠精神的独特内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建设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和教材,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构建具备工匠精神的师资队伍,关注师生共同成长,落实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使得非传统生源群体工匠精神的培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别敦荣,夏颖.发展普及化高等教育与素质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17,(07):1721.
  [2]胡鞍钢,周绍杰,鲁钰峰,等.“十三五”:经济结构调整升级与远景目标[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02):413.
  [3]付雪凌.变革与创新:扩招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的应对[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38(01):2332.
  [4]王曙东,赵菊梅,贲能军,等.高职院校“百万扩招”背景下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J].纺织服装教育,2021,36(02):181186.
  [5]赵慧娴.扩招背景下高职经管类专业“产教融媒+”教学模式实践与创新[J].河北职业教育,2021,5(05):363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445685.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