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乡村振兴促进江苏城乡均衡发展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都昌礼

   摘要:乡村振兴推进了城乡规划布局、产业发展、资源配置、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的变革,有助于促进城乡均衡发展。乡村振兴促进江苏城乡均衡发展具有其内在动因和现实条件;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江苏城乡均衡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江苏需要借鉴乡村振兴促进城乡均衡发展经验,坚持三个导向、畅通三个循环、筑牢三大根基,探索“城乡规划更加合理、要素配置更加优化、土地改革更加深入、产业发展更加均衡、产业体系更加健全、公共服务更加均等、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居民收入更加均衡”等路径,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江苏城乡均衡发展。
   关键词:江苏;乡村振兴;城乡均衡;城乡一体化
   城乡均衡以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功能深度耦合、权利平等化为基本特征,借助制度变革、技术进步、文化创新共同引致,形成资源配置均衡、城乡互补融合、实现共同富裕的协同发展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城乡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城乡均衡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受城乡二元体制的长期影响,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不均衡现象依旧存在。与此同时,江苏乡村振兴始终走在全国第一方阵,乡村振兴推进了城乡规划布局、产业发展、资源配置、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的变革,有助于改善城乡均衡发展。从乡村振兴视角研究城乡的不充分、不平衡发展,直接关系到江苏社会经济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乡村振兴促进江苏城乡均衡发展的动因与基础
   (一)城乡均衡的理论依据
   从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探究城乡均衡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类社会的城乡关系演进大体需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城市和乡村的一种无差别的统一”阶段;第二阶段是“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阶段;第三阶段是“城乡融合”阶段。从江苏实际情况来看,苏南尤其是苏州的城乡基本进入了城乡融合阶段,以农业为例,苏州把农业定位为都市生态农业,农业的功能区别于苏中、苏北的生产功能。以农村人居环境为例,苏州已经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转为千村美居,吸引城市人口迁居乡村的新现象。江苏其他地区的城乡关系也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渡,城乡生产、生活、生态等功能融合逐步推进,为城乡均衡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乡村振兴促进江苏城乡均衡发展的动因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江苏“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既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关键环节,又是推进城乡共生发展的战略行动。从城乡产业均衡发展看,乡村振兴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实现城乡产业共建,奠定了城乡均衡发展的产业基础。从城乡人才共享看,乡村振兴通过“城市-乡村”人才自由流动,实现人才的城乡共享。从城乡文化均衡趋势看,乡村振兴培育积极健康、向善向上的城乡文化载体,促进城乡社会精神文明共同繁荣。从城乡生态功能互补看,乡村振兴通过乡村的生态保护、生态治理、生态修复,实现城乡生态功能互补和协调共生。从城乡社会治理看,全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通过乡村治理方式的变革、转型与创新,实现城乡社会治理水平的整体提高。
   (三)乡村振兴促进江苏城乡均衡发展的现实条件
   自2018年起,根据党中央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顶层设计,江苏着手开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一系列制度建设。依据2020年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南京、无锡、苏州、盐城、泰州、宿迁6个设区市荣获综合排名第一等次,江宁、六合等26个县荣获综合排名第一等次,高淳、锡山等20个县荣获年度重点任务完成第一等次。从实际情况看,江苏乡村振兴已经奠定了城乡均衡发展的现实条件:一是江苏较高的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为城乡均衡提供了前提条件,江苏是经济大省,2020年江苏GDP迈上10万亿元大关,人均GDP为12.73万元,位列全国第三位;相对较高的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为江苏城乡均衡发展奠定了基本前提。二是江苏产业融合为城乡均衡发展提供了持续动力,除了苏南地区外,苏中苏北城乡产业同样融合程度较高,一、二、三产业融合和城乡通勤的便利促进了城乡产业的均衡,也为城乡产业均衡发展提供了持续动力。三是科技进步与技术扩散加速了城乡均衡发展,目前江苏地区基本全部实现了通电、通水、通气、通路、通网络,科技的进步、交通的便利、网络的发达为科学技术的城乡传播扩散提供了支撑,加快了城乡均衡发展。
   二、江苏城乡均衡发展的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江苏城乡均衡发展的现状
   江苏城乡均衡发展的现状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政府主导、政策引导。从2004年开始,江苏贯彻执行中央文件精神,出台系列政策推进城乡一体化,形成良好的城乡均衡推进格局。二是点面结合、示范带动。目前,江苏形成了苏南、苏中、苏北区域协同发展格局,促进以城市为轴心、以中心镇带动的点面结合的城乡均衡发展。三是因地制宜、创新模式。从早期的苏南乡镇发展带动模式、外商投资带动模式和中心镇带动模式,到当前苏北的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和苏南的产城融合模式;江苏各市因地制宜,探索出符合地区资源与基础特征的城乡均衡发展模式。四是稳妥推进、跨上台阶。江苏城乡均衡l展势头良好,新型城镇化始终走在全国前列,目前江苏13个设区市全部进入全国经济百强城市行列,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显著效果,城乡均衡跨上新的台阶。
   (二)江苏城乡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
   江苏城乡均衡发展仍然存在下列问题:一是城乡收入差距依然较大。2009年以来,尽管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幅度高达18.53%,高于城镇的15.02%,但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城市居民收入之比仍然高达2.19:1,城乡共同富裕仍然任重而道远。二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受城乡二元体制的长期影响,无论是医疗保障还是教育服务、无论是公园绿色还是公共交通,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仍然是一个漫长过程。三是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仍是难题。苏南等城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已经逐步向“高质量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过渡;整体而言,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推进工作依然面广量大、农村空间布局需要优化、妥善处理违章建筑问题、解决好项目资金问题、重视工程质量问题、村庄基础设施的长期管护等难点问题。四是要素城乡流动存在制度障碍。受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的影响,人、财、物、信息、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仍然存在户籍、就业等制度障碍;以医疗保障为例,目前各市之间仍然存在地域结算限制;以土地为例,推进“农村土地与城市土地同质同价”仍然面临众多操作层面的难题。五是城乡融合存在显著差异。城乡融合包括要素融合、产业融合、居民融合、社会融合和生态融合多个方面;目前,江苏南京、苏州等地均设置入户积分制度,人口等生产要素的融合还存在户籍限制。

   (三)江苏城乡发展不均衡的原因
   一是城市偏向的发展理念。城市与乡村的二重性是千年以来的历史传统,中国的城市传统主要是在郡县制条件下形成的,是一种郡县制下的城市传统:郡县政治中心设置首府,修筑城墙,称之为城;如果城外还有乡野,则为城市。江苏城乡关系的历史与全国其他地方一样,长期“以农被工”“城市优先”的发展偏向拉大了城乡差异,同时促进了优质生产要素向城市集中。城市偏向政策显著扩大了城乡产业发展水平,同时也造成了城乡收入差距。近年来,江苏把“三农”发展作为工作重中之重,坚守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但短期内难以填补长期城市偏向发展造成的历史问题。
   二是城乡要素难以自由流动。城乡要素流动决定了城乡资源配置,进而影响到城乡均衡发展。可以主要牧礁龇矫孚故统窍缫素流动:其一是江苏仍然存在户籍制度的藩篱,虽然说附着在江苏城市户籍上的福利不及上海和北京,但南京、苏州等新一线城市仍然有户籍限制,这些制度制约着购买、医保、养老和教育等众多现实问题,直接影响到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其二是承包地“两权分离”下的要素流动困境,目前江苏农村的承包地基本实现了流转,但所有权、经营权的分置造成农民不愿意放弃土地流转收益,进而影响“人、地、钱”的高效流转,造成城乡发展失衡。
   三是城乡文化利益格局失衡。近年来江苏农村的文化教育事业有了长足发展,但乡村的文化教育远远落后于城市。就教育资源而言,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常州高级中学、苏州中学、海门中学等优质学校均集中于城市,即使通过城乡教师轮岗制度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但参与轮岗的师资数量、轮岗时间等均不足以根本性实现城乡教育资源的远行均等化,造成城乡教育水平失衡,最终直接造成贫穷的代际传递。就文化资源而言,农村居民本身的受教育水平低于城市居民,加上江苏农村地区的文化基础设施仍然严重不足且利用率低,农民的上学难、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等仍然是城乡文化利益格局的真实写照。
   四是城乡产业支撑体系失衡。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城市优先发展政策使得城市的产业基础较为完善,制度性障碍、结构性矛盾还没有根本化解,江苏城乡产业支撑体系失衡的格局仍未改变。目前,苏锡常城乡经济的要素流动与融合发展水平全国领先,但苏中、苏北地区城乡产业支撑体系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城乡产业关联畅通仍然受阻。无论是房地产业还是商贸服务业,无论是设计创新还是营销服务,附加值较高的产业仍然集中在城市。虽然近几年江苏以农业为基础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但支撑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科技、金融、人才等基础仍然薄弱,造成城乡产业支撑体系失衡。
   三、深入实施乡村振兴、促进城乡均衡发展的整体思路与对策建议
   (一)乡村振兴促进江苏城乡均衡发展的整体思路
   一是坚持三个导向。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加速城乡均衡发展,江苏需要坚持以下三个基本导向:首先是人口的城乡自由迁徙。城乡的均衡发展核心在人,目的是促进城乡居民平等、自由、全面发展,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江苏要加快消除目前城市的“落户制度障碍”,促进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人口自由迁徙,并在迁徙过程中共享医疗、教育、救助等基本公共服务。其次是城乡两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收敛,目前尽管产业分类占比还存在城乡差别,但无论是苏南、苏中还是苏北,城乡产业从空间上基本实现了融合;下一步要着重促进乡村产业与城市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收敛,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居民就业均衡与收入均衡。最后是提高市场在城乡要素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目前着力推进“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扭转长期以来“城市偏向”的要素配置,但城市居民人均公共资源配置仍然显著高于农村居民,并且土地问题仍然是江苏农村改革绕不开的核心问题,需要进一步提高市场在公共资源配置中的地位。
   二是畅通三个循环。推进城乡均衡发展,必须坚持畅通“城乡人口双向迁徙、资源要素双向流动、国内国际两个循环”,具体而言:首先是城乡人口的双向迁徙,从国际经验看,城镇化推进到较高水平、乡村社会经济高度发展时会出现人口的逆城市化;就江苏实际情况看,南京的城镇化率已经超过了86%,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均超过了70%,近两年苏锡常乡村人居环境大幅提升,出现了人口逆城市化现象,为乡村发展提供了优质人力资源。其次是资源要素双向流动,即劳动力、资本、土地、科技、信息等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自由流动,目前,江苏城乡二元土地制度仍然是要素不平等交换的集中体现,仍然存在农地非农化增值收益分配、工商资本下乡等制度瓶颈,这是下一步城乡均衡发展需要突破的关键问题。最后是国内国际两个特征,江苏地处长三角核心区,需要更好地引领国内市场高质量发展;同时江苏也是外向型经济的桥头堡,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需要积极融入国际市场,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是深入推进城乡均衡发展的重点方向。
   三是筑牢三大根基。促进江苏城乡均衡发展,必须筑牢“市场、法制、信用”三大根基。首先是乡村市场体系,江苏下一步要着力建设农产品市场体系,完善农村电子商务、物流供应链、科技服务、金融支持等市场功能,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其次是农村治理法治化,乡土社会充满了人情世故。为了保障农民合法权益、促进资源要素流向农村,必须着力提升依法治理能力;与此同时,要加强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突出党在乡村治理中的领导地位,将政府行为纳入法治轨道。最后是完善农村信用体系,乡村社会是个熟人社会,信用水平建立在乡土人情基地之上;近年来随着人口城乡流动、工商资本下乡,农村信用体系的薄弱性日渐体现出来,必须完善信用体系,夯实市场经济的基础。此外,农产品品牌化的痛点之一是防伪成本较高、违法成本较低,要进一步健全信用惩治机制,健全信用体系建设抑制投机行为。
   (二)乡村振兴促进江苏城乡均衡发展的具体路径
   一是城乡规划更加合理。城乡均衡,规划先行,江苏要以苏锡常城市群、南京城市群、徐淮连城市群为依托,抢抓长三角一体国家发展战略机遇,以城乡统一规划为抓手,绘制江苏城乡均衡发展蓝图。具体而言,首先,优化江苏加强区域均衡发展规划,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人口密度、空间结构,优化城市功能板块布局。其次,创新规划机制,要完善规划动态评估、跟踪、预警机制,健全年度监测分析-中期评估-总结评估的全过程动态规划评估体系,严格规划动态调整和修订机制。再次,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健全城市优质资源要素下乡长效促进机制,深入推进“万企联万村、共走振兴路”行动,支持企业和社会组织在农村兴办各类事业。

   二是要素配置更加优化。要客观梳理城乡均衡发展的差距所在,明确主攻方向的关键问题,紧紧围绕土地、资本、人才、信息、科技、金融等要素配置,着力弥补乡村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促进要素资源向乡村流动。下一步,江苏首先要激活市场在要素配置中的主导作用,加快破除土地、户籍等制度藩篱,市场形成价格,价格引导要素配置。其次,江苏要提高城乡要素流动的协同性,探索地随人走、建设用地指标跨区域交易,解决人口跨区域流动和土地要素本地化配置的矛盾。最后,江苏要积极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特别是推广苏州外向型经济发展经验,利用国际要素提高乡村要素有效投入,为乡村高质量发展提供外部动力。
   三是土地改革更加深入。土地问题是农村改革绕不开的关键问题,我国城乡二元土地制度决定了城乡土地难以真正同地、同唷⑼价。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江苏需要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突破口,释放偏远农村地区发展活力。首先是承包地改革,江苏自2003年推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目前流转率超过60%,有力地支撑了农地适度规模经营;下一步要通过江苏省农村产权交易信息服务平台,提高承包效率和农民租金收益。其次是宅基地改革,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江苏各地宅基地空置现象日益突出;但基于宅基地的预期收益,“进城不弃地”成为农民共识,不仅造成宅基地浪费,而且影响乡土村貌;江苏可以推广常熟的千村美居经验,通过整村搬迁和旧房改造,提高宅基地利用率并美化乡村环境。最后是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目前江苏在土地流转、收益分配等方面没有统一的制度,急需通过试点积累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改革的经验。
   四是产业发展更加均衡。目前江苏各地积极推进以农业为基础的一二三产业融合,以此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优化供应链。下一步要在此基础上抓好以下工作:首先,以园区为抓手,促进产业在城乡空间的合理布局,以此促进城乡居民就业均衡,促进收入均衡。其次,是积极发展乡村新兴产业,要进一步引领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利用新技术、新模式催生乡村新兴产业,为城乡产业均衡提供新动能。再次,解决好乡村产业发展用地难题,着力解决好设施农业用地、农业建设用地等,为乡村产业提供空间载体;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杜绝用工业用地投资门槛限制农业建设用地供给。最后,进一步缩小城市与农村生产效率差距,通过科技支撑农业高质量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提高农村生产要素利用效率,吸引更多优势产业转移到农业农村。
   五是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乡村振兴、城乡均衡发展的基础是产业体系。江苏全省耕地面积7353万亩,占全国的3.97%,人均占有耕地0.99亩,乡村产业振兴仅仅依靠现代农业远远不足以支撑城乡均衡发展。苏锡常等先发地区的实践表明:乡村产业振兴不仅包括以传统农业为基础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而且要面向包括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新兴服务业基础上的新兴产业。下一步江苏首先通过城乡一体化规划、产业园区布局,优化城乡产业布置。其次是积极利用政策性引导资金,吸引多元投资,促进工商资本下乡,发展乡村新兴产业。再次是推动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点提质增效,持续优化农村金融服务环境,允许农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
   六是公共服务更加均等。目前江苏省城市的医疗、教育、体育、文化、网络等公共服务均明显高于农村,强调公共服务更加均等,并非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在公共服务水平上的绝对公平;事实上,城市和乡村的空间布局、人口密度、自然景观的差异决定了公共资源配置的差异。江苏需要列出明确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时间表,对照苏乡振〔2021〕9号文重点帮促村名单,着力解决好重点人群、薄弱环节、贫困地区的相对贫困问题,实现共同富裕和区域协调发展。在基本公共服务区域均衡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城乡均衡问题,弱化积分落户限制,克服“劳动接纳、保障排除”的进城农民福利保障偏差。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中,要积极调动企业的多元供给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加公共服务投入。
   七是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乡均衡发展需要基础设施硬件支撑,下一步需要着重解决好以下问题:首先,进一步完善城乡基础公共设施,目前江苏城乡基本都实现了通路、通水、通气、通电、通网络,下一步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物流、通勤效率,统筹规划农产品市场布局,加强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促进城乡要素流动。其次,进一步完善乡村农业基础设施,高标准农田、高标准蔬菜基地、高标准池塘、美丽牧场是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载体,目前苏南农业基础设施整体推进速度较大,苏中苏北还有很大的距离,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仍要加大农业生产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提高农业生产功能、社会功能、生态功能。最后,推进城乡数字建设,全面推行城乡数据大脑建设,实施乡村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振兴工程和智慧广电乡村工程。
   八是居民收入更加均衡。居民收入是决定城乡居民共同富裕的重要因素,是影响居民获得感的重要体现,就收入结构看,目前江苏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低于城市居民。就工资性收入看,农村居民收入同样远远低于城市居民,下一步需要着重围绕产业布局、就业安置、职业提升、通勤便利等方面,让城乡居民拥有平等就业;此外,还要通过职业农民、员工在岗培训等手段,提高乡村居民技能和职业素养,促进高质量就业。就经营性收入看,目前没有权威数据支撑城乡居民收入差异,但鼓励农村居民通过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扩大收入。下一步江苏的重点在于用好转移支付政策,通过产业扶持、就业帮困等手段,加快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参考文献:
   [1]周德,戚佳玲,钟文钰.城乡融合评价研究综述:内涵辨识、理论认知与体系重构[J].自然资源学报,2021,36(10):2634-2651.
   [2]许彩玲,李建建.城乡融合发展的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基于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思考[J].经济学家,2019(01):96-103.
   [3]王建中.探寻江苏乡村振兴首考之路[J].江苏农村经济,2021(04):35-37.
   [4]熊万胜,袁中华.城市与地方关系视角下的城乡融合发展[J].浙江社会科学,2021,302(10):55-62+157.
   [5]蔡瑞林,陈万明,王全领.农民工逆城市化的驱动因素分析[J].经济管理,2015,37(08):161-170.
   [6]姚博,彭英.乡村振兴背景下加快推进南京城乡融合发展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21,49(20):17-21.
   *基金项目:2021年度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项目“江苏深入实施乡村振兴促进城乡均衡发展研究”(21SYB-072)。
   (作者单位: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445864.htm

相关文章